财新账号:
亚洲的未来

亚洲的未来

2012年07月18日 20:52 本文来源于 财新网 订阅《新世纪》《中国改革》|注册财新网
   “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取代了技术革新,消费者变得更道德,而企业被强烈要求减少环境足迹,因为“逐绿”意味着省钱—同时还有益于世界,有益于消费者,有益于它们自己和它们的股东

  定义

  这本书中的很多概念归纳得有点儿笼统,我对此感到很抱歉,同时希望读者在对本书一些难免的缺点和矛盾之处作批评前,能够先考虑一下,是否有更重要的问题需要花时间关注。

  本书中提到的亚洲,一般是指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国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不在此列,中亚国家也并未包含在内。我也经常会将日本归进去,但并非每次都会这么做,这个问题我留给读者去判断。我所讨论的国家大多是指发展中国家,那些与欧洲甚至美国比较接近的部分东亚富裕国家都会被略去,还略去缅甸和阿富汗。

  每当用到“亚洲”一词时,我都会受到人们的质疑,这么简单地将如此庞大而多样的国家群体笼统地归纳成一个单一个体,是否显得太草率?更有甚者,会指责我用西方简化主义那一套去构建一个彼此毫不相干的国家集团。这些批评都是有道理的,但我认为对此大可不必小题大做。原因有二:首先,本书并不是从地理维度去划分国家集群,而是从经济群体的角度去解释,为什么一个人口规模庞大的地区,近年来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正因为这个原因,若该地区决定继续选择消费驱动型的增长模式,它将最有可能给我们的地球带来更大的压力。其次,这个地区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差异,正逐渐受到推动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它所面对的许多环境挑战也是跨国境的。这两点结合在一起,使得这些国家成为了一个群体,而这个群体所肩负的责任,是要为它们在21世纪的发展寻找新的道路。

  我的讨论多半会涉及这个地区的两个重量级国家:中国和印度。由于这两个国家的人口规模极为庞大,它们的决策和行动对世界造成的各种影响,是其他绝大部分地区都无法企及的。而其他国家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印度尼西亚雨林的命运是这个地区关键的问题之一;同样,珊瑚礁三角区—一个由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东部、巴布亚新几内亚北海岸及所罗门群岛围绕形成的面积达230万平方英里的三角形水域—也正遭受着过度捕捞,尤其是那些用炸药捕鱼的行为的威胁。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逃避环境改变带来的冲击。巴基斯坦在2010年那场毁灭性的洪水灾难之前,便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环境压力最大的国家之一。孟加拉国受海平面上升影响的人口,将会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区都要多。而在东亚,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或许已经有足够资本可以作为发达国家或地区去看待这一切,但一旦发生由资源冲突引起的战争,它们都将无法逃脱随之而来的毁灭性打击。

  而对于世界其他地区,我一般用“发达国家”或“富裕国家”来指代北美和西欧国家。日本有时候也可作为其一分子,有时候不是。美国被视为“西方”的代表,“西方”这个词贯穿整本书,经常表意不太准确,但我想这个词准确传达了一个思想主体,即“西方”所象征的自由和力量,让许多亚洲人既向往又困惑。

  最后值得简要一提的是非洲。我不能说自己有多了解那个广阔的大陆,但毕竟曾经在那里生活和工作过。我想我可以说,这本书里所提到的问题与非洲国家也是息息相关的。尽管可能存在时间上的微小差异,但非洲所要面对的问题与中国、印度和其他亚洲国家一样—采用西方的消费驱动型增长模式,是否能以某种方式有助于非洲的发展?抑或是否会带来与亚洲毫无二致的冲击,而逐渐降低未来繁荣的可能性?亚洲人无法得到一切,非洲人也得不到。

  2010年9月于香港■

  作者为全球未来研究所(GIFT)的创始人及总裁,本文是《亚洲的未来》一书的前言,试读本书,请移步此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