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账号:
重估亚洲竞争力

重估亚洲竞争力

   如何在“控通胀”和“保增长”之间寻求平衡,如何在外需放缓的背景下实现自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将决定亚洲经济在全球经济版图中处于什么位置
海南琼海,博鳌亚洲论坛会议中心。陈学纶/东方IC

  【财新网】(记者 张环宇)从美国次贷危机至今,接踵而至的负面冲击使得欧美发达经济体举步维艰。在许多人看来,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经济重心大有向亚洲转移之势。

  果真如此吗?亚洲经济在全球经济版图中到底处于什么位置?它会朝什么方向发展?

  亚洲经济的确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过后,亚洲经济体融合速度大大加快。居民收入逐步增加,城市化进程加速,广阔的增长潜力、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区域内日渐频繁的多边经贸活动,推动亚洲经济体快速增长。然而,在发达经济体面临重重困境的情况下,亚洲经济体也再度面临艰难抉择。外需疲弱,出口锐减,本币大幅升值,种种不利因素决定了亚洲继续走过度依赖外贸部门的老路已不现实。

  面对诸多困扰,亚洲经济将何去何从?2012年4月1日至3日,博鳌亚洲论坛2012年年会于海南博鳌举行。此次论坛主题是“变革世界中的亚洲:迈向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亚洲各国政界、学界、商界各路精英云集于此,深入探讨面临诸多困境的亚洲经济体,将如何通过制度变革和政策调整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博鳌亚洲论坛发布了2012年三份年度报告:《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2012年度报告》《新兴经济体发展2012年度报告》《亚洲经济体竞争力2012年度报告》。这三份报告,事实上确定了此次论坛的主题讨论框架。

  报告称,和发达经济体相比,新兴经济体更具活力,开始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不过,报告亦指出,外需放缓、贸易摩擦加剧、政权更迭、地区性政治冲突和自然灾害等因素仍会对新兴经济体增长产生威胁。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多数新兴经济体而言,2012年仍将在“抑通胀”和“保增长”之间来回平衡,政策取舍备显艰难。

核心竞争力

  此次博鳌亚洲论坛发布的《亚洲经济体竞争力2012年度报告》中,新加坡由2010年的第4位上升至2011年的第1位。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则分别名列第2位和第3位。在亚洲经济体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发达经济体多排名靠前,而同为“金砖国家”成员的中国和印度,则分别排名第10位和第32位,较上年上升一位和下降三位。

  该竞争力排名囊括了亚洲37个经济体,并按照商业行政效率、基础设施状况、整体经济实力、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人力资本与创新能力等考核因素进行对比,确定排序。

  什么决定一个经济体的竞争力水平呢?通过对中国经济的分析,该报告提供了极具代表性的样本。

  该报告称,中国的首要竞争优势在于巨大的经济总量和市场规模,其经济总量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GDP占全球GDP比重为9.38%,比2010年提升了近1个百分点。同时,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2010年实现10.3%的增长。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应对及时,加上较高国民储蓄率和相对不高的通胀率,使中国经济发展潜力较大,整体经济实力排在第3位。

  由于受益于调结构、惠民生政策,中国在基础设施状况和社会发展水平方面分别排在第18位和第13位。随着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提升和公共教育支出的加大,中国在人力资本与创新能力方面的实力也有所增强。在该领域中国排名第9位。不过,报告亦指出,中国在商业行政效率方面仍然比较落后,仅排在第31位,今后在减少审批程序方面仍需要做出较大的改进。

  在报告课题组成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看来,加快经济转型速度,在人力资本与创新能力方面投入更多,对于提高中国竞争力至关重要。

  王军告诉财新记者,“对一个国家而言,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竞争潜力。和排名靠前的几个经济体相比,这是中国的弱项。这个过程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也不是通过一两个政策能够实现。”在他看来,“十二五”规划确立的转型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也关系到竞争力能否稳步提高。经济转型和提高竞争力要素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在于,中国政府应积极改善商业行政效率,并减少政府干预市场经济。“为了应对危机,实际上很多国家都将一部分权力集中,但应对危机的短期措施不能长期化或者制度化。在危机过后,政府也不应该长时间越位,过多去干预微观经济的运行。”王军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