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账号:
增长模式应与时俱进

增长模式应与时俱进

2012年07月18日 21:56 本文来源于 财新网 订阅《新世纪》《中国改革》|注册财新网
   一个好的政策延续太久终会失效,中国转型迫在眉睫

  2009年初,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发改委委托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Michael Spence和世界银行首任驻华代表林重庚(Edwin Lim)牵头组织的专家团队,展开有关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战略的研究。借林重庚先生来华期间,我们就这份研究报告的相关问题对林先生做了简短的采访。

  主持人:吴素萍 《比较》副主编

  嘉宾:林重庚 世界银行首任驻华代表,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任总裁。曾在1985年领导世界银行的研究团队对当时的中国经济进行全面考察,形成了有重要影响的报告《中国:长期发展面临的问题与选择》。自2003年开始,他主持中国和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组成的团队从事中国经济研究和咨询项目。

  吴素萍:目前国际形势非常动荡,欧洲和美国的形势很不乐观。国内也是这样。可能是因为改革30年以来利益有点儿分化,这样的话各个利益集团之间会有矛盾。那么这些因素对中国中长期发展前景可能不是很有利。很多国内的人和经济学家都很担心。从我和您的交流来看,您对中国的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我想问您为什么这么乐观?

  林重庚:我曾在世界不同国家工作过,例如非洲的尼日利亚和加纳,以及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促进发展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力资源,即人口的素质。从古至今中国人始终将教育视为重中之重,即使在1978、1979年社会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中国的人力资源进步的质量还是很高的。中国人往往崇尚教育,认为健康和教育的重要性不分伯仲,在我看来,这正是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关键性因素。

  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影响力正为更多国家所重视。但目前的局面依旧十分复杂。我想改革这条路越走越难,主要是既得利益集团发生了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几乎人人皆从改革中受益,只是说有的人受益得多,而有的人受益的少,但不管怎样,大家都从改革中捞到了些实惠。反观如今的改革,结果只会产生赢家和输家,对于那些输家而言,前景着实堪忧。

  吴素萍:当时199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刘遵义教授讲过中国一定能够走出危机。在后来形势不好的时候,也听到国外的经济学家对中国很乐观。我觉得有很多有利因素我们能走出危机,包括您刚才提的人力资本很高,但是有一个因素,就是政府面临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应对的能力,还有政府在改革包括处理市场和社会关系当中,也会引起一些动荡。您有什么看法?包括政府和社会之间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样的原则上大家应该关注注意的事。

  林重庚:我认为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无论在何时都是对政府的一个严峻考验。所以我不赞同将其归为中国所遇到的特殊困难。现如今美国的政治辩论,仍在讨论政府的规模,以及政府是否应该干预经济。一些人认为政府应该减少干预,而有些人却认为政府应该加强干预。你可以看到这种讨论在各个国家都有出现。我并不认为它是中国的特殊情况。

  目前的局势愈加复杂,我们的研究中发现的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果一个好的政策延续了太久,它终将演变成为一个失效的政策。政府和国家应该与时俱进,这也就是为什么之前我说到中国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要进行转型。

  比方说,一个增长模式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十分奏效,但我们应意识到,增长模式应该随着新局面的到来而加以改变。中国亦是如此,应不断地适应新的环境,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会失败。任何国家都要妥善处理好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我十分乐观地认为中国人民将克服一切阻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