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制造业短暂回暖

2013年10月23日 19:25 本文来源于 财新网 | 评论(0

宏观数据和微观企业均露出制造业转暖迹象,但借助房地产和重工业投资,难以获得稳定持续的推动力

 

  8月中旬开始,在青岛一家电子元器件厂工作的王同美,每天的工作时间延长了三个小时,“下班时间从原来的6点推迟到9点,周末偶尔还会上一天特勤,感觉淡季已经过去了,最近订单明显多了起来”。

  深圳一家生产竹木制品的企业负责人也对财新记者称,感觉形势有所回暖,近两个月生产订单和上半年相比有所增加。该企业的销售市场主要在欧美,其次是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等,在国内销量极少,一般月销售额在200万美元左右,而8月达到260万美元。近两个月员工加班时间有所增加,平均工资比上半年有所提升,但招工比上半年要困难一些。与微观企业的感受一致,近期制造业相关宏观数据均呈反弹之势。7月开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结束持续放缓的势头,8月更是加速0.7个百分点,达到10.4%,今年以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

  汇丰银行与研究机构Markit公布的9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初值为51.2,高出8月实际值1.1,达到近六个月以来新高。

  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认为,随着国内微刺激政策拉动投资增长加快,加之外部需求企稳回升,预期经济回暖势头仍将持续。

  但是,在外部经济形势变数犹存、国内制造业总体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这一轮制造业回暖将持续多久?进入9月,钢材、水泥、化工等商品价格掉头向下,电力、挖掘机等数据也出现回落。

  海通证券宏观分析师高远认为,前期政府稳增长的政策带动了一轮小波浪反弹。基建投资30%的增速已接近“天花板”,融资下行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会逐渐体现,经济容易迎来“退潮”。

受益于国内外需求同步上升

  今年上半年,工业增速维持在9%左右。随着6月底中央政府强调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推动信息消费等稳增长政策出台,工业增速开始加快,7月达到9.7%,8月更是重返两位数至10.4%,其中,重工业同比增速由7月的10.3%升至10.8%;轻工业由7月的8.2%升至9.2%。

  兴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王涵认为,8 月工业增长主要是钢铁相关产品及发电量拉动。从8 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的拉动来看,主要贡献是电力热力和黑色金属等。从主要工业品产量来看,主要拉动是粗钢、焦炭等钢铁行业相关产品以及这些高能耗相对应的发电量。

  官方数据显示,8月用电量增速由7月10.2%升至14%,粗钢产量同比增速则由7月6.1%上升至14.9%。

  轻工业回升,很大程度上源于出口企稳。上半年套利贸易扰动消除后,出口连续两个月小幅增长,汇丰PMI9月初值中,新出口订单由47.2跃升至50.8,显示订单改善更多源自海外需求。

  深圳一家以欧美为主要市场的鞋子生产商相关负责人告诉财新记者,近期形势确实有回暖。下半年的工厂订单有所好转,外贸回款基本正常。现在是旺季,加之春节订单需要提前生产,员工数量明显不足,企业有扩大规模的打算,但是招工压力比较大。另外,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明显,对未来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更大范围的微观调研显示,制造业稳中呈现好转迹象。宏观咨询机构莫尼塔近期对15个行业的草根调研发现,工业需求淡季保持平稳。分行业看,钢铁行业8月需求环比持平,强于钢厂预期,超过90%的调研对象对9月销售维持中性;水泥行业需求难有明显改善,江西和西北需求相对较好;机床销量可能继续保持平稳。

  申银万国9月上半月的调研综合指数从11.2%小幅上升至16.7%,逼近年内高点。当前景气度指数从-0.7%升至21.2%,对未来六个月的景气度预期小幅上升,达到51.9%的高点。

  根据其调研,机床销量环比小幅增加,下游行业需求分布较为平均,多数受访者认为是季节性回升,没有超预期;工程机械行业季节性特征好于去年同期,部分受访者反映当地基建、地产项目有所增加,煤炭、矿山也产生了一些需求;反映订单上升的铜贸易商有所增加,下游开工和消费略有改善,主要是白电、汽车和投资;公路货运方面,食品、家电、汽车货运需求上升;出口货运量平稳,北美航线相对较好,中东、东南亚航线表现疲软,欧线货量涨幅下滑,运价回落。

  申银万国分析称,调研指数的上升体现出旺季需求的复苏,通常9月下半月需求改善会加速,下半月调研指数的水平很可能会超过2011年同期。

  值得关注的是,更多反映企业对未来预期的制造业投资增速,最近两个月止跌反弹。这一指标去年以来持续下行,至今年6月累计增速降至17.1%,单月增速仅为15.1%,8月当月已回升至23.1%。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室主任牛犁对财新记者表示,制造业投资回升,主要是在前期稳增长政策的带动下,企业的预期发生较大改善。年初企业摸不清新一届政府对经济放缓的容忍度,多数处于观望状态,随着近期政策的陆续出台,政府底线明确,而且采取的措施确实能拉动经济回升,企业家信心明显增强。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制造业PMI中,生产经营活动预期分指数6月跌至54.1的低点,随后迅速反弹,8月达到59.4。

  王涵认为,制造业投资大幅回升,源于企业并购的增长和投资需求的缓慢回升。她解释称,企业盈利不振以及政府的推动是并购有利的因素,而季调后机床进口量在最近数月有小幅增长,可能反映了制造业投资需求的缓慢改善。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是制造业中最近两个月投资增速回升较大的领域。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速则有所回落。

缺乏持续推动力

  尽管制造业呈现回暖态势,但对未来走势仍不可过度乐观。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认为,这一轮经济回升,主要是房地产局部市场的回暖,其中主要是一、二线市场的回暖、火爆,带动了相关产业加速,使得经济数据的暂时好转,并不是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结构调整使经济回升,所以,7月、8月数据的好转,并不能带来太多乐观的信息。

  牛犁也称,依靠重工业稳增长,调结构的进展必然缓慢。钢铁、水泥、有色的增长,不仅给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带来压力,而且进一步加剧了这些行业产能过剩,“结构实际是变差了”。

  华泰证券宏观分析师张晶称,从9月汇丰PMI初值来看,经济反弹的势头仍然不错,这是因为7月、8月经济反弹形成的预期仍在,9月刚刚进入开工旺季,需求改善的预期使补库存仍在继续。但是,随着三季度经济增速恢复至合理区间,继续加码投资的政策动力减弱,内需难以保持持续强劲。同时,外部美欧表现温和,新兴市场整体走弱的趋势未变。

  她预计,9月宏观经济数据可能依然表现良好,但一些中观数据显露疲态,10月的宏观数据将进一步证伪反弹的持续性。“进入到10月,企业可能会发现需求增长的动力并不强劲,价格也到了相对高点,库存回补将告一段落” 。

  一些高频数据显示,回升势头已经开始减弱。9月以来,反映需求端状况的电力数据明显放缓,螺纹钢库存去化速度减慢,钢材、水泥、化工、煤炭等价格出现下跌。

  高远认为,与去年四季度比,本轮需求和价格回升的持续性和力度均偏弱,反弹更易夭折。受制于融资和产能过剩,靠基建拉升传统行业不可持续。以工业用电、铁路货运和中长期贷款为主要指标的“克强指数”和工业增速,可能在8月已经达到了年内高点。

  前述竹木制品企业负责人认为,目前的回暖之势是短期的,国际形势不容乐观,竞争压力极大,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企业扩大再生产计划也根据实际情况延后,持观望态度。北京毕捷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振永表示,由于公司近两年研发出超高效电机,今年订单比去年增长了20%。但从整个行业看,今年订单总量要比去年下降10%。而其做配套的重型机械、机床等行业,下滑幅度还要大。

  尽管政府出台了加快棚户区改造、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但张振永认为,作为后期配套行业,政策产生作用会有6-9个月的滞后期,而且制造业处于明显的产能过剩状态,近两年产能扩张快的企业面临的风险更大。

  现在多数企业都在去库存,原有的产能即使扩展出来,可能也符合不了现实要求。“按照这种趋势,明年形势不容乐观”。来自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信息称,目前不同行业产品的产量增幅差异较大,总体呈现出与消费关系密切的产品生产普遍好于投资类的产品。需求不旺、产能过剩、成本上升的困难普遍存在,尤其以机床、工程机械、发电设备等典型的投资类产品制造业更为严重。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9月初表示,全球范围内围绕市场、资本和产业转移速度在加快,在中低端制造领域,印度、巴西、越南等新兴市场国家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分流效应越来越明显。同时,高端制造领域向发达国家回流的“逆转移”趋势也已初现端倪,对中国机械工业发展的双重“挤压”将日益加重。“特别是当前市场需求不旺,生产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将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升级换代形成制约和考验。”

  “制造业投资放缓很可能是趋势性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王晓明也对财新记者称,从外部看,外部需求特别是发达国家需求萎靡,而且为了保护本国市场采取的保护性措施,对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产生负面影响;从内部看,产能过剩、要素成本上涨对制造业的竞争力、盈利状况都有不利影响,影响投资者对传统行业的信心。而新兴行业风险高,如光伏、风力发电等,近几年都出现较大波动,也会影响投资者信心。

  对产能过剩,工信部提出要通过“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淘汰一批”来解决。今年已公布了三批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涉及炼钢、焦炭、水泥、平板玻璃、印染、铅蓄电池等行业。

  王晓明并不赞成用行政性的手段来强制关闭落后产能,“市场是最有强有力的约束。”他说,如果市场已经出现了对这些产业的下降,企业要么搁置产能,减少开工量,要么自身内部进行结构性调整,在新增投资的同时处置一些落后产能,“这种过程比政府强制性地关闭、取消落后产能更有效”。■

  本刊记者霍侃对此文亦有贡献

 

编者按:

尽管全球经济仍在复苏中,但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在继续推进。中国海外投资的规模有增无减,步伐越迈越大,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企业带来低成本的难得机遇。
中国企业如何总结在初期“走出去”过程中的教训与经验,探讨全球化的现实路径,是中国也是世界未来一段时期面对的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