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鸿海入股夏普曲折路

2013年06月17日 17:05 本文来源于 财新网 | 评论(0

对夏普来说,把液晶面板制造交给鸿海是最佳选择之一


  主持人:

  台湾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有一个“成吉思汉”的称号,因为他1974年建立鸿海以来,一开始做的是电视机的旋扭,到如今他拥有的是一个横跨全球的电子业集团,从研发、设计、制造、组件、通路,郭台铭目标打造一个垂直整合的产业链。如今,他又把目标瞄向了日本电子业巨头夏普,我们来看看财新特派台北记者发回的报导。

  财新特派台北记者 唐家婕:

  鸿海集团是在今年3月的时候,宣布将以16亿美元取得日本面板大厂夏普9.871%股权,预计要在2013年3月完成。当时鸿海董事长郭台铭他有一个“台湾联合日本抵抗韩国”的愿景,因为夏普不仅是世界知名的品牌,还是苹果电脑的面板供货商;而鸿海则有代工与精密制造的强项。两个大厂商的结合,可以增强鸿海在电子产业链的垂直整合能力,一方面让鸿海可以深化与苹果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就是挑战目前韩国在面板业独大的局面。

  鸿海集团董事长 郭台铭:

  我们的并购大部分的公式是一加一要大于三,我们才会去做,一加一不大于三的我们不会去做,我们的并购多来自于技术的互补跟产品的整合。

  财新特派台北记者 唐家婕:

  可是这场台湾与日本企业联姻的美梦很快就面临挑战,夏普因为电视销售不佳,他在8月2日公布,预计2012财年亏损达超过32亿美元;还宣布将在明年3月以前全球大幅裁员5000人;而股价也在四个月内大跌了65%,创38年来新低。这时候鸿海就面临了是不是必须在财务报表上认列损失的问题。

  德意志银行分析师 中根康夫:

  因为现在夏普资金调度的状况并不是很良好。尤其他们有商业本票的余额,在6月底大概有3600亿日币,这是个庞大的金额。而且,目前对夏普的信用评级一直在下降,所以夏普通过发行商业本票来调度资金的难度越来越高,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他们需要银行款的帮助,而且也需要鸿海的资金以及业务上的合作。

  财新特派台北记者 唐家婕:

  那8月10日的时候,夏普已经证实,正在与鸿海重新议定入股的价格,因为当时协议的是每股500日圆,那夏普到八月每股仅剩下约200日圆。因为鸿海入股价格将降低,导致夏普能获得的资金大减,为补足资金缺口,夏普会计划出售工厂给鸿海。

  主持人:

  鸿海与夏普两家企业都希望藉由对方的长处为自己走出一条新路。鸿海如果能够顺利完成这桩交易,可以肯定是对他向上游整合是有好处的,他的生产能力、成本控制可以发挥优势。那么对于夏普来说,增新,是一招险棋还是发展也不会太顺利?

  李增新:

  我觉得这其实是对于夏普来说唯一比较好的选择。虽然夏普有技术机密的考虑,但是我们现在就已经很难想象,想夏普这样的公司,像液晶面板LCD这样的生产基地还主要集中在日本这样的国家。

  夏普这样的公司他一直是比较在行于这种创新和研发的。我们知道从夏普的这个得名,他的创办人早川德次,其实他是在1900年之后第一次发明了自动铅笔,自动铅笔的英文名叫做Ever Sharp Mechanical Pencil,也就是“永远都锐利的机械铅笔”。自此以后“夏普”的名字才成为公司的名字,比如说夏普还是发明了第一台液晶面板的计算器。他也是第一个发明了多功能的复印机和打印机,那么在今天在太阳能的硅晶电池板他也有非常大的优势。我们知道制造业的这种研发有一种倾向,他愿意捂住自己的技术。但是我们说液晶面板的这种行业和这种技术已经变得非常成熟。那么对于夏普这样的公司,究竟愿不愿意放,最终的大趋势也是你必须分享这么一种技术,让别人来替你生产。

  

编者按:

尽管全球经济仍在复苏中,但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在继续推进。中国海外投资的规模有增无减,步伐越迈越大,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企业带来低成本的难得机遇。
中国企业如何总结在初期“走出去”过程中的教训与经验,探讨全球化的现实路径,是中国也是世界未来一段时期面对的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