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账号:
亚洲企业,转型成长势在必行

亚洲企业,转型成长势在必行

2012年07月18日 20:52 本文来源于 财新网 订阅《新世纪》《中国改革》|注册财新网
   面临着生产成本普遍上涨和价值链调整的巨大难题,亚洲企业亟需转变成长方式,以适应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从日本经济起飞、亚洲四小龙到改革开放的中国崛起,无数大大小小的亚洲企业的成功促成了上一轮的经济腾飞。无论是抓住了晶体管收音机技术的索尼还是搭上了外包经济快车的鸿海集团,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亚洲企业经常能把握历史机遇,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但是最近,亚洲企业正面临着生产成本普遍上涨和价值链调整的巨大难题。

  以中国为例:当经济结构发生了转变,许多中小规模的美国制造业公司并没有把工厂从中国搬往劳动力更加廉价的越南,而是直接搬回了美国本土;中国人在非洲投资兴建的工厂,也越来越显现出各种水土不服。种种迹象,暴露了亚洲企业成长的烦恼。

  十年前,拥有低成本业务模式的亚洲制造业打造了一个“世界工厂”。但是现在,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优势正在消失。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例现达到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上升1.91个百分点。而2010年中国的人均GDP刚刚迈过中等收入国家的4000美元门槛。劳动力成本上升,刚刚进入中等收入行列的国家物质资本积累有限,劳动力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尚待提高,在资本或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也不具备优势,因此中国正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中。

  据美国《彭博商业周刊》报道,眼下正有许多美国中小型制造业公司计划,或已经把工厂从中国搬回了美国。他们之中的许多是出于产品质量和管理便捷度的考虑。但无论如何,这股潮流会为本就面临困境的亚洲制造业雪上加霜。

  不仅“引进来”的想走,“走出去”的也遇到了难题——亚洲企业的对外投资,也一直面临着水土不服的挑战。

  于中国化的管理模式及对当地税务法规认识不够充分,格力电器在巴西经营的早年就曾遇到过政府罚款、劳工矛盾以及产品风格不符合当地时尚等尴尬。要在海外市场取得成功需要国际化视野与本地洞察力的结合,这为企业管理层的素质和员工招聘方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安永在其《冲出亚洲:支持追求增长的战略》研究报告中指出,在受访的国际性亚洲企业中,只有27%的企业认为他们在理解海外市场的法规和政策上努力取得了成效。

  问题已迫在眉睫。亚洲企业亟需转变成长方式,以适应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一方面,亚洲企业需要革新内部的管理方式,实现从投资能力到盈利能力的转变。TCL集团在经历产业转型和全球化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其在国内外市场上均已有较好的市场布局。TCL采用的战略是扩展产品线的长度,从而提升产品的创新空间和对市场的反应速度。董事长李东生在分析全球竞争中的中国企业时提出,要不断提升对产品质量与工艺的管控,以及企业在产业链上的布局、应对市场变化的效率速度和成本控制能力等。

  另一方面,全球化的视野也是成功实现企业转型的必要保障。通过与全球范围内的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或收购拥有适当的资源和技能的公司,亚洲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全球资源,从而确保其在全球化的竞争中保持竞争力。2004年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范例。

  面临在内外同时出现的新挑战,亚洲企业应看清趋势、积极做出转变,以确保在不断深入的全球化进程中保持增长,立于不败之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