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视角:科技将如何塑造未来的经济、行业和就业?

“机器人也为我们创造以前没有的工作岗位......它们所创造的东西会增加工作机会。人们已经适应变化;使用技术的目的并非是为了空闲下来不工作,而是为了能够做更多的事情。”——罗伯特·莫顿(Robert Merton),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伴随技术和时代的变迁,马——这种曾经无处不在的劳动力,早已不被人类需要。同样的事情也可能发生在我们人类身上吗? 让我们一起聆听诸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们的见解,为我们指点迷津。

新技术造就“新就业”

在过去的2010年代,中国整个经济和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和革新。其中,最大的推动因素之一是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力量。

技术对于整个世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因为新技术既能催生新兴产业,又能改造传统产业。得益于机器人和自动化,繁重和重复的体力工作消失了,服务业比重和重要性持续提升,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高质量的工作岗位和生活体验。

从人类发展历史看,每一次科技进步都会节约传统产业中的劳动力,但又会催生新经济新产业更多的就业需求。“这不仅仅是数字技术。任何产生结构变化的经济快速发展——创造新的和改变的工作以及消除旧的工作——都会产生这种问题。”正如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这位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瑞银诺贝尔视角》专栏中认为的。

新技术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未来5年,工作场所中,机器人和算法将会提高现有工作的生产率,可创造1.33亿个新岗位,一些高风险、高重复性的岗位逐渐消失(7500万个工作岗位)。在瑞银《人类的未来》报告对迈克尔·斯宾塞的采访:以机器人形式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具有视觉、人工智能等)随着时间将取代一部分,可能是大部分的劳动密集型生产和分销——因为它降低了成本。

诺贝尔视角:探路全球经济新格局 专注新发展

除了新增就业的变化,科技还可能进一步加速了劳动力在全球产业链的布局。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贸易阻隔颠覆了全球供应链,推动了数字贸易的发展,为一些劳动者提供了更加广泛的贸易服务机会,例如编写、翻译、法律等服务。同时,按照瑞银报告的研究,科技的发展将会降低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使得企业将部分生产迁回本地。

“随着低成本劳动力限制的放松,这将导致生产的一些本地化。”迈克尔·斯宾塞进一步补充说,这实际上意味着对定义全球经济结构的供应链(内部和外部)进行非常大量的重新排序。

“盘旋在农田上空的‘飞机’越来越多了”

这只是科技与经济力量融合的方式之一,按照瑞银的报告,此种“科技经济学”正在重塑工作和娱乐生活。

中国一家科技创业公司北方天途推出了一款农林植保无人机,开始让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局面发生根本改变:不仅使农药使用量可每年节省20%以上,用水节省90%以上,作业效率达到人工的30倍,还能让管理人员实时利用庞大的服务器机组对数据进行分析,第一时间处理问题,大大提高了植保工作的安全性和作业效率。

盘旋在中国农田上的“飞机”越来越多,也诞生了一批专业的“无人机飞手”职业,他们熟练运用无人机等各种农业机械,每个人平均管理着数百上千多亩农田,成为新时代职业农民的新形象。

“数字技术为农民带来了获取资讯的巨大机会......今后我们将有更复杂更高端的应用,越来越多的农民将拥有智能手机和GPS系统等等。如果他们能掌握这些信息,也能帮助他们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迈克尔·克雷默(Michael Kremer),这位2019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瑞银诺贝尔视角》专栏视频访谈中鼓励这一结合。

不仅在农业,几乎所有的领域,技术革命对产业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尤其在疫情的倒逼下,各产业数字化大大加速,并且从C端向B端、从试点到规模化推进,成效卓著。

工信部下属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与埃森哲和发布的《2021中国企业数字转型指数》研究亦证实,各产业中转型领军企业由于数字化基础较好,在疫情冲击下显示出强大的韧性,不仅占比大幅上升至16%,对其他企业的数字化优势持续扩大达到35分之多。简言之,科技为内核的数字化转型正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中国的科技变革与投资实践

新一轮数字科技革命浪潮带来的变革,在中国尤其深远。

近年来,中国经济加快转型,科技发展在提速,科研投入占GDP比重也逐年增加。尽管2020年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中国R&D经费投入还是达到24,393.1亿元,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到2.40%,创近11年来新高。

对于政府在其中的角色,经济学家也持正面观点。“政府可以做的首先是让公司能够采用新技术,保持灵活的劳动力市场,以对所有人都有利的方式与社会伙伴进行谈判,”正如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季斯(Sir Christopher Pissarides),这位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在《瑞银诺贝尔视角》专栏所言, “换句话说,(政府)应该鼓励拥有新技术。”

在以5G+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引领下的新一轮科技周期中,新技术的融合有望提升很多产业的效率,市场上也涌现出新一批科创巨头。与此同时,中国科技发展的一大特色是实用性强,加上产业政策的驱动,可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时迅速导入产业和应用,及时获得领先红利。

除了科创巨头,在传统行业的升级中,国产替代、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也给科技产业实践和投资指示了方向。同时,在中国“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指引下,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和产业投资,如电动汽车、智能物流、洁净能源、ESG影响力投资等,将迎来历史机遇。

近年俩,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决心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加速科技对未来产业和行业的影响和渗透?在瑞银研究,结合很多数据和案例来看,当下许多行业的科技渗透率仍然很低。所以,科技采用的上升曲线正处于开始阶段,数字渗透将进一步加速。绝大多数企业都需要顺势而为,树立起对科技赋能和数字化战略的全面理解与大力支持,以提升应对未来的竞争力。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科技塑造的未来,在中国正汹涌而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欢迎科技的发展,如果我们知道如何应对,在过渡时期之后我们会过得更好。” 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季斯总结。

批注

内容来源:罗伯特·莫顿(Robert Merton)在2019年香港诺贝尔视角Live发言。

内容来源:瑞银诺贝尔视角
https://www.ubs.com/microsites/nobel-perspectives/sc/home.html

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2018年未来就业报告》指出,未来5年,人工智能将新增5800万个新岗位。
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8/content_5323030.html

瑞银报告《人类的未来》对迈克尔·斯宾塞的采访,关于全球贸易的讨论。

这是来自瑞银的一份报告《人类的未来》 对迈克尔·斯宾塞的采访,关于全球贸易的讨论。

瑞银:全球经济的后疫情时代将由“科技经济学”主宰
https://www.163.com/dy/article/FEVA98IG0519QIKK.html

数据来源:埃森哲《2021中国企业数字转型指数研究》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科学技术部 财政部《2020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内容来源:瑞银诺贝尔视角
https://www.ubs.com/microsites/nobel-perspectives/sc/home.html

内容来源:瑞银诺贝尔视角
Is technology becoming a risk to our jobs and future?

*本文刊发在财新promotion频道,不代表财新网编辑部观点

关于瑞银

瑞银集团致力于打造全球投资生态系统,建立人与人、及思想的联结,为投资机遇赋予活力;为遍布全球的富裕人士、机构和公司客户以及瑞士的私人客户提供金融咨询服务和解决方案。瑞银为客户提供投资解决方案、产品以及影响深远的思想领导力,是领先的全球性财富管理机构,并拥有规模庞大、多元化的全球资产管理业务,专注的投资银行业务以及位于瑞士的个人及企业银行业务。瑞银专注的业务均在其目标市场拥有强有力的竞争地位,具有资本效率及提供有吸引力的长期结构性增长和盈利前景。

瑞银的业务遍及全球所有主要的金融中心,在50多个地区设有分支机构,所雇员工在美洲约占30%,瑞士占29%,欧洲、中东及非洲地区其他国家占20%,亚太区占21%。瑞银集团在全球拥有逾 72,000 名员工,股票在瑞士证券交易所及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瑞银集团在中国市场展业超过三十年,至今已建立起一个拥有多个业务实体的国内平台,为企业、机构和高净值客户及中高收入客户提供市场领先的金融产品、专家咨询、创新解决方案以及卓越的执行力,并拥有全面连接全球资本市场的业务能力。集团在中国拥有约1,400名员工,主要在八大业务领域提供专业服务: 瑞银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 瑞银集团持股67%的全牌照证券公司;瑞银期货有限责任公司;瑞士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瑞银基金销售(深圳)有限公司;瑞银环球资产管理(中国)有限公司;瑞银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国投瑞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 与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成立的合资公司;及瑞银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进入瑞银微信公众号,浏览更多瑞银资讯。

   
  • 瑞银财富管理

  • 瑞银证券

  • 瑞银资产管理

  • 瑞银招聘

免责条款
本网页不涉及任何特定读者的具体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特别投资需求,而仅作资讯之用。关于本网页中所含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可靠性,瑞银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陈述或保证,且本网页无意对其中述及的任何走向趋势作完整的描述或概括。本网页不构成买卖任何证券或投资产品、达成任何交易或完成任何法律行为的要约或要约邀请。本网页中的任何内容均不对任何特定发行活动的具体条款设置限制。如任何司法管辖区域不允许某项产品权益的发行要约、要约邀请或销售,或法律不允许该等活动面向任何特定人士,则该等活动不得在上述司法管辖区内或向上述人士进行。并非所有国家的所有国民和居民都可获得本网页中提及的所有产品和服务。本网页中表达的任何意见无须通知即可更改,并且有可能与瑞士银行或其关联公司(统称“UBS / 瑞银”)其他业务领域或部门表达的意见不同甚至相反,原因是使用了不同的假设前提和标准。瑞银没有义务更新本网页中包含的信息或提供最新信息。文中图表及情况分析仅用作说明。历史业绩并不保证、亦不预示未来业绩状况。因使用本网页中全部或部分内容而产生的任何损失或损害,瑞士银行或其任何关联公司、董事、员工或代理均不承担任何责任。瑞银明确禁止未经瑞银事先书面允许而转发或复制本网页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瑞银对任何第三方的该等行为概不负责。本网页中所有图片或形象(以下简称“图像”)仅为支持文中分析研究而作说明、资讯或记录之用。该等图像中可能含有受第三方版权、商标权及其他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或要素。除有明确说明外,瑞银与该等第三方之间并无任何明示或暗示的关联、联系、赞助或许可关系。© UBS 2023。钥匙符号, UBS和瑞银属于UBS的注册或未注册商标。其他图标可能第三方拥有的商标。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