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银诺贝尔视角:“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财新智库联手瑞银集团推出【诺贝尔视角:探路全球经济新格局 专注新发展】重磅专题,立足全球视野和中国实践,展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们的真知灼见,以及对当下全球经济新格局、新发展路径的启示。

过去,中国有句古语:“三人行必有师”。未来,可能要面临“三人行必有一老人”。

当前,全球社会步入老龄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60岁及以上年龄人口达到2.8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9.8%,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1亿人,占总人口的14.9%[1]。

老龄化时代的来临,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直面老龄化,了解人口结构的变化将如何作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事关社会中的每个个体”。

可以怎样看待“人口老龄化”?

人口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

即,当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生育水平持续走低、老龄化程度初步加深,这是全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正如本格特·霍姆斯特伦(Bengt Holmström),这位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瑞银诺贝尔视角》专栏中所总结的,“对于许多西方国家、中国和日本来说,这(老龄化)是一个真正的问题。这显然与福利水平紧密相关。”

长寿是一个礼物而非一种负担。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季斯(Christopher Pissarides)在《瑞银诺贝尔视角》专栏中也表达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虽然)人们把人口老龄化视为挑战,但他并不这么看。实际上,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上较富裕国家的特征,这(老龄化)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而且人口结构一直在变化。

人口多寡既可以是一种负担,也可以是一种红利。实际上,任何国家,无论人口发展处于什么状态,在既定的内外部经济社会环境中,只要具备合适的经济体制和机制,就可以充分动员资源和要素,从而克服不利的人口因素干扰,实现良好的经济增长。

诺贝尔视角:探路全球经济新格局 专注新发展

未来的养老金,还能负担每个人的养老吗?

摆正看待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心态之后,如何积极应对并看到其中新的机遇,考验着全社会的智慧和信心。人口老龄化无疑会给各个方面带来重大影响,其中,养老金制度首当其冲。

在中国,每至年中,“养老金还能涨吗?涨多涨少?”已成为众多参保者、行业人士乃至全社会的热议话题。2023年7月中旬以来,中国各地方密集发布2023年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调整方案。算上今年3.8%的总体调整比例,基本养老金待遇已实现19年连涨[2]。

根据世界银行提出的养老金三支柱制度模式,中国已经基本形成以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第一支柱)、以企业/职业年金(第二支柱)、账户制个人养老金(第三支柱)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体系。其中,作为养老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金,其目标是为退休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但从长期看其出现收不抵支是必然趋势。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彼得·戴蒙德(Peter A. Diamond)在《瑞银诺贝尔视角》专栏忠告未来的退休者:“对于预期较早退休的一群,你应寻求更大的退休金供款和设定更早的退休资格。”按照戴蒙德的建议,未来退休金系统可以有三个独立部分:第一个是由员工工作和雇主资助的强制性元素,第二个由政府资助,第三个是自愿性供款。 虽然这三者对整个系统都很重要,但自愿性供款在单一国家系统环境中变得尤为重要。[3]

对此,中国全社会已经积极开始行动,特别是针对自愿性供款部分。2022年年底,备受瞩目的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实施——36个先行城市(地区)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可参加个人养老金,目前个人每年账户缴费上限为1.2万元。截至2023年6月末,账户人数已达4030万人[4]。

展望未来,按照瑞银证券测算,个人养老金账户到2060年左右可收支平衡(缴费=领取),届时其累计规模将达到131-219万亿元,占GDP比例约28.3%-47.0%。[5]而伴随着更多个人养老金的缴纳积累,也将为金融机构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并以此丰富多元化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让个人从中收获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是挑战,还是机遇?

挑战和机遇总是一体两面。更多科技、更多智能、更多人文是人类社会前行的趋势。为了进一步顺应时代潮流并把握发展机遇,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

“我倾向于相信新科技会带来很大帮助。他们在养老院和医院,利用机器人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得到了与人们预期相反的结果,老年人对机器人的评价竟然比自己的孩子还高。他们真的很喜欢这些(机器人)助手,至少一部分是这样……这类新科技可能不会提高GDP,但(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可以得到提高,虽然这些在GDP中难以衡量。”本格特·霍姆斯特伦在《瑞银诺贝尔视角》专栏中如此评论。

《“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等政策规划明确要求发展银发经济,开发适老化技术和产品,培育智慧养老等新业态,把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让老年群体能够更充分地参与社会经济或志愿者活动,同时也能更公平合理地享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与此同时,因人口结构变化及其延伸的“银发经济”将进一步催生新的产业和经济发展动能。根据瑞银《中国未来十年的人口挑战》报告中预计,(未来)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行业将加速增长,数字化进程加快。未来十年,医疗保健、养老和资管业务的重要性应有所提升。

实际上,伴随人工智能(AI)等科技的深入发展,数字技术在医疗康养、老年护理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大众对机器人等新鲜事物的接受度却越来越高,新科技和新产品让老年人更有尊严、独立和幸福地享受晚年健康时光。以具体应用场景为例,利用“互联网+”可实现养老服务的线上预约、咨询、支付等功能;利用物联网设备可实现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远程监测、定位、报警等功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AI)可实现语音/图像识别、AI陪伴、助老康养等情感陪伴服务。

与此相伴的是,养老相关领域的投融资早已成为产业、资本市场关注的热点。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21—2022)》[6]认为,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消费潜力或将达到406907亿元,占GDP的比重攀升至12.2%,有望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何时退休,每个人都做好准备了吗?

作为个体,也将或主动或被动地投身于人口转变的大势中。一个几乎不可逆转的可能性便是延迟退休年龄。

实际上,早在“十三五”规划就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十四五”规划再次提出“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已经准备多年,未来预期将进一步落地。

“我们没有理由跟过去一样的时限停止工作,那是因为过去的预期寿命较短。65岁被认为是正常的退休年龄。”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季斯表达了积极的观点,你仍然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继续你正在做的事情,或者缩小工作规模,保持参与其中。

结合中国当下的情况,按照瑞银报告推测,如果到2030年退休年龄平均推迟3岁,那么届时劳动力可能会增加6000万人以上[7]。此外,户籍改革和社保体系的完善也有望进一步提高劳动参与率,因为人们能更容易地迁至工作机会更多的地区,或和家人共同生活。总体来看,源于14亿多人口大国的基底做支撑,中国的“人口红利”没有消失,相反,新的人才红利正在形成。

面对未来深度老龄化的大势,很多年轻人开始进行理财教育,尤其是在对退休的规划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夏普 (William Sharpe) 也认为理财教育是年轻人的重要一步,尤其是在规划退休时[8]。实际上,随着经济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加深了对幸福的认知,会重新审视工作和人生的意义,更多只是把工作视为达成幸福的必要工具,而非目标本身。

“既然我提到了我们会更幸福,我认为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让人们更加幸福,如何提高社会的幸福感,而非一直想着生产力和(经济)增长以及谁能成为最大的经济体。我认为我们应该关注哪个国家拥有人民福祉最好的经济体,而不是哪个国家的经济规模最大。”展望未来,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季斯在《瑞银诺贝尔视角》专栏中表达了自己的希冀。

批注

[1]内容来源:国家统计局公报,2023年1月
http://www.stats.gov.cn/xxgk/jd/sjjd2020/202301/t20230118_1892285.html

[2]内容来源:《财新周刊》,养老金19连涨之后
https://weekly.caixin.com/2023-08-05/102090193.html

[3]内容来源:Nobel Perspectives:Will I be able to live on the state pension?
https://www.ubs.com/microsites/nobel-perspectives/en/latest-economic-questions/finance-economics/articles/can-you-live-on-state-pension.html

[4]内容来源:央视网,全国36个先行城市(地区)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人数4030万人
https://news.cctv.com/2023/07/21/ARTI1iMyAVKGSMz9YwJaR6Wt230721.shtml

[5]内容来源:瑞银证券,研究报告《亚太聚焦:个人养老金,未来数十年行业增长的驱动力?》,2023年2月

[6]内容来源: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蓝皮书《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21-2022)》
http://www.crca.cn/index.php/14-activity/956-2021-2022.html

[7]内容来源:瑞银,研究报告《中国未来十年的人口挑战》,2021年5月

[8]内容来源: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夏普(William Sharpe)在How can we prevent old age poverty? 一文中给予青年人的建议。
https://www.ubs.com/microsites/nobel-perspectives/en/laureates/william-sharpe.html

*本文刊发在财新promotion频道,不代表财新网编辑部观点

关于瑞银

瑞银集团致力于打造全球投资生态系统,建立人与人、及思想的联结,为投资机遇赋予活力;为遍布全球的富裕人士、机构和公司客户以及瑞士的私人客户提供金融咨询服务和解决方案。瑞银为客户提供投资解决方案、产品以及影响深远的思想领导力,是领先的全球性财富管理机构,并拥有规模庞大、多元化的全球资产管理业务,专注的投资银行业务以及位于瑞士的个人及企业银行业务。瑞银专注的业务均在其目标市场拥有强有力的竞争地位,具有资本效率及提供有吸引力的长期结构性增长和盈利前景。

瑞银的业务遍及全球所有主要的金融中心,在50多个地区设有分支机构,所雇员工在美洲约占30%,瑞士占29%,欧洲、中东及非洲地区其他国家占20%,亚太区占21%。瑞银集团在全球拥有逾 72,000 名员工,股票在瑞士证券交易所及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瑞银集团在中国市场展业超过三十年,至今已建立起一个拥有多个业务实体的国内平台,为企业、机构和高净值客户及中高收入客户提供市场领先的金融产品、专家咨询、创新解决方案以及卓越的执行力,并拥有全面连接全球资本市场的业务能力。集团在中国拥有约1,400名员工,主要在八大业务领域提供专业服务: 瑞银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 瑞银集团持股67%的全牌照证券公司;瑞银期货有限责任公司;瑞士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瑞银基金销售(深圳)有限公司;瑞银环球资产管理(中国)有限公司;瑞银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国投瑞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 与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成立的合资公司;及瑞银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进入瑞银微信公众号,浏览更多瑞银资讯。

  • 瑞银财富管理

  • 瑞银证券

  • 瑞银资产管理

  • 瑞银招聘

免责条款
本网页不涉及任何特定读者的具体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特别投资需求,而仅作资讯之用。关于本网页中所含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可靠性,瑞银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陈述或保证,且本网页无意对其中述及的任何走向趋势作完整的描述或概括。本网页不构成买卖任何证券或投资产品、达成任何交易或完成任何法律行为的要约或要约邀请。本网页中的任何内容均不对任何特定发行活动的具体条款设置限制。如任何司法管辖区域不允许某项产品权益的发行要约、要约邀请或销售,或法律不允许该等活动面向任何特定人士,则该等活动不得在上述司法管辖区内或向上述人士进行。并非所有国家的所有国民和居民都可获得本网页中提及的所有产品和服务。本网页中表达的任何意见无须通知即可更改,并且有可能与瑞士银行或其关联公司(统称“UBS / 瑞银”)其他业务领域或部门表达的意见不同甚至相反,原因是使用了不同的假设前提和标准。瑞银没有义务更新本网页中包含的信息或提供最新信息。文中图表及情况分析仅用作说明。历史业绩并不保证、亦不预示未来业绩状况。因使用本网页中全部或部分内容而产生的任何损失或损害,瑞士银行或其任何关联公司、董事、员工或代理均不承担任何责任。瑞银明确禁止未经瑞银事先书面允许而转发或复制本网页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瑞银对任何第三方的该等行为概不负责。本网页中所有图片或形象(以下简称“图像”)仅为支持文中分析研究而作说明、资讯或记录之用。该等图像中可能含有受第三方版权、商标权及其他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或要素。除有明确说明外,瑞银与该等第三方之间并无任何明示或暗示的关联、联系、赞助或许可关系。 UBS 2023。钥匙符号, UBS和瑞银属于UBS的注册或未注册商标。其他图标可能第三方拥有的商标。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