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深刻揭示了世界经济和社会在安全方面的脆弱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曾说:“地球是否有足够的自然资源来支持如此庞大的经济体系?我们面临着一场竞赛——一场介于经济增长和可持续性之间的赛跑。”想要解决这一矛盾,有哪些解决办法?
“消除一种谬误”
全球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疫情考验,大国博弈,气候变化、人口老龄化以及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诸多因素构成了全球经济“新常态”。特别是在疫情蔓延和反复中,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受到巨大冲击,如何实现经济全球化红利在国家之间、阶层之间分配更加均衡,如何实现经济包容性和可持续增长成为一项重要议题。
转入新常态,意味着当前经济发展从过去几十多年的规模速度粗放型高速增长转为质量效率型中高速增长,也意味着以往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动力和方法路径都在发生变化。在此背景下,会产生一种可能的冲突认知——可持续性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冲突——如果要考虑应对气候变化、天然资源短缺和人口结构变化等可持续性问题,可能会有碍于经济增长。
这是一种“谬误”。 “随着技术进步,我们可以同时实现增长和可持续性。这并非不可能。”正如罗伯特·莫顿(Robert C. Merton),这位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瑞银诺贝尔视角》专栏中认为。
实际上,面对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诸多挑战,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成为全球共识,也引领着相关的投资行为。各种政府均意识到可持续投资有助于解决广泛的政策疑虑:劳动人口持续下降,经济增速放缓,基础设施、气候变化以及向低碳世界迈进的过渡风险等。正如瑞银财富管理亚太区首席投资总监及投资总监办公室主管陈敏兰(Min Lan Tan)表示,可持续金融和投资能够为关键的政府政策提供支持,比如加强公司治理以提振企业的盈利能力,通过发行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来为基础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等。

中国机遇
那接下来的关键议题是:如何在中高速的经济增长中找到可持续投资的机遇?中国市场给到了最好的例证。
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经济增长引擎切换和金融业转型之年。过去十几年,房地产作为中国家庭资产配置主要品种的状况也发生变化。这一改变进一步深刻影响居民的资产配置和金融机构的投资方向。另一方面,在应对气候变化等新领域,投资者们在不断寻找绿色市场的新机会。
在应对气候变化、全球低碳转型的大趋势下,低碳的核心技术能力和产业机构是关键因素之一。高耗能、高碳排放的产业只有进行技术创新,实现低碳转型和技术升级,未来才会有溢价空间和发展潜力。对此,“从长远来看,我们知道保持更持续、更快增长的唯一途径是保持更快的技术进步。”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对促进发展中经济体的可持续增长的看法。
对比之下,以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等低碳行业和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在中国方兴未艾,成为可持续投资与持续增长相得益彰的案例。
得益于巨大的消费市场、完善的供应和产业链体系、科技巨头的投入以及政府的碳减排和新能源政策举措支持,中国的电动车市场无疑处于全球汽车业变革的核心。其高速发展背后的支撑是能源结构的历史性变革,这是未来数十年整个技术发展进步的核心方向,是最大的可持续投资机会之一。投资电动汽车产业的全产业链和供应链,包括从上游原材料、电池、电装部件制造商等,到中游的汽车制造等,再到下游充电设备和二手回收系统等,都有望为投资者带来回报并同时为地球可持续性出一分力。
另外,即使是电动车销量遥遥领先的中国,这个市场的潜力也远未被完全发掘。按照瑞银通过对分析大众电动车ID.3的成本分析,瑞银认为,电池部分成本有望在五年内降低近一半,预计至2025年,电动汽车和燃油车购买价格将会持平。由于在使用端充电比加油更便宜,电动汽车综合竞争力会超过燃油车。而一旦跨越临界点,电动汽车会加速替代燃油车,汽车行业乃至整个经济都有望迎来更可持续的未来。 这证明通过技术进步和电动汽车需求的全球趋势有助于中国维持经济增长中找到可持续性的机遇。
据此,诺奖得主保罗·罗默(Paul Romer)在《瑞银诺贝尔视角》专栏总结:没有必要在可持续性和经济增长之间做出选择,这不仅是因为人们有能力发展更好的新想法,还包括技术的迅速发展(会带来变革)。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演进,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促进绿色投融资
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的大背景下,绿色投融资理念迅速影响到金融市场。中国可持续投资领域,尤其是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发行和投资绿色债券。相较于国际市场,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虽起步较晚,但自2016年以来,其发行规模飙升。截至2020年末,中国国内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达到了1.2万亿元,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
2020年9月“双碳”目标提出后,绿债发行更为火热。2021年前8个月,中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超过3,500亿元,同比增长152%,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发行额,其中碳中和债券累计发行1,800多亿元。这些规模日益增长的绿色债券主要集中于电力、热力、燃气及其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金融业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基础设施行业,成为这些基建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为中国绿色科技和发展领域投资者带来新的机遇。
“若要维持当前的经济增速,亚洲估计需要每年在基建方面至少投资1.7万亿美元。”按照瑞银的研究,可持续投资还需要继续加大力度。
可持续投资未来可期
历史的经验表明,明智的投资家们总是对每一次全球危机、技术变革和社会需求的变革做出回应。他们从中收获颇丰,为万千投资者带来了回报,更重要的是,他们为所处时代中最具朝气的技术、领域和行业提供资金,扭转风险看到机遇,并加速经济的下一次复苏和繁荣。
20年前,可持续投资(即把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因素纳入投资决策)仍然是小众话题。现如今,可持续投资正进入令人振奋的增长新时代。
“疫情从根本上改变了投资者,不仅促使大多数投资者重新审视人生的优先事项,而且引发人们对生活和工作意义的探寻。”2021年10月瑞银发布的最新一期《瑞银投资者情绪调查》进一步佐证了投资者的价值观变迁。调研显示,投资者开始日益了解将可持续投资(SI)纳入投资组合的优势,超过四分之三的投资者预期可持续投资的回报达到或超过传统投资的回报,中国投资者的比例更是高达93%。
我们正处于金融体系向长期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资本向绿色经济转移的初始阶段。无论是产业端,还是个人投资者都需要应时而变。私人投资者可以通过投资影响私人市场的战略,特别是在增长股本、基础设施和科技相关领域,寻求积极成果。
如果看不到这种改变,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本格特·霍姆斯特伦(Bengt Holmström)以环境议题为例发出警告:“大众对环境议题的担忧正快速提升。不理会这种趋势的人——‘我们遵循过去一贯的方法经营事业’,他们终将落入财务状况恶化的下场。”
批注
内容来源:瑞银诺贝尔视角:迈克尔·克雷默(Michael Kremer)对可持续增长的看法。
https://www.ubs.com/microsites/nobel-perspectives/en/latest-economic-questions/environmental-economics/articles/green-economics.html
内容来源:瑞银诺贝尔视角
https://www.ubs.com/microsites/nobel-perspectives/sc/home.html
内容来源:瑞银财富管理亚太区首席投资总监陈敏兰(Min Lan Tan)在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投资研究《亚洲可持续投资:亚洲前瞻》(2019年9月25日)报告编辑献辞
内容来源:瑞银诺贝尔视角,诺奖得主罗伯特·默顿·索洛(Robert Merton Solow)观点
https://www.ubs.com/microsites/nobel-perspectives/en/laureates/robert-solow.html
内容来源:瑞银研究EVs Shifting into Overdrive: VW ID.3 teardown –How will electric cars re-shape the auto industry?
内容来源:瑞银诺贝尔视角
https://www.ubs.com/microsites/nobel-perspectives/sc/home.html
数据来源:国新办举行绿色金融有关情况吹风会(2021年)
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44687/44900/index.htm
在2021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年会上,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对外披露数据。
内容来源: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投资研究《亚洲可持续投资:亚洲前瞻》(2019年9月25日)
数据来源:2021年10月《瑞银投资者情绪调查》。该研究对全球 15 个市场的 3,004 名投资者和 1,202 名企业家进行调查。
内容来源:本格特·霍姆斯特伦 (Bengt Holmström)
Why impact investing and changing corporate behavior is important
*本文刊发在财新promotion频道,不代表财新网编辑部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