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账号:

能源何处革命

2013年10月12日 09:28 本文来源于 财新网 订阅《新世纪》《中国改革》|注册财新网
   从双轨制走向充分竞争,是中国能源革命的应有之义,新一轮能源体制改革须警惕行政审批的路径依赖。

  每一次能源革命,都会带来生产力的飞跃。远的不说,近几年页岩气革命促进了美国能源独立,能源价格出现下降,油价、工商业电价已低于中国,极大地提高了其制造业竞争力。这对于长期依靠低成本优势发展制造业的中国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离不开充足、廉价、清洁、安全的能源供给。中共十八大提出了“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成为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所谓革命,不仅指能源技术上的进步,也包括能源结构、能源体制、能源安全观念上的重大变化。
  中国能源结构面临重大调整,需要早日走出煤炭时代,进入油气时代。人类能源利用史大致经过了薪柴时代、煤炭时代和油气时代,这一发展历程基本体现了能源优质化的过程。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油气占59%,煤炭占29%。OECD国家早已进入油气时代。而中国油气消费占一次能源的22.4%,煤炭则占70%,仍然处于煤炭时代。
  煤炭的大量使用,给我们带来生态环境恶化、运输压力加大、安全事故频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等一系列问题。中国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在世界上达到较高水平,但受水资源和经济性的制约,进一步挖掘的潜力已经有限。中国要成为现代化大国,不论是提高用能效率,还是建设生态文明,都不能停留在煤炭时代,应同发达国家一样,普遍用上优质、清洁、方便的油气能源,实现能源利用的代际更替。
  要实现能源结构的革命,离不开能源安全观念的转变。当中国准备从煤炭时代进入油气时代时,一个普遍的担心是,石油对外依存度提高会危及能源安全。事实上,中国一次能源的自给率高达90%。石油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与能源安全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国际上也无类似标准。
  中国从改革开放之初就对国际格局作出了判断: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世界大战打不起来。随着冷战结束,担心中国与某大国爆发全面冲突从而中断外部石油供应的假设,在可预见的未来很难成立。欧佩克对石油供应的控制力继续减弱,美国走向能源独立,世界石油产能总体供大于求,石油供应方出现多中心格局,这都为中国扩大石油进口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当然,油价大幅波动、能源通道的安全风险仍然存在。面对这些问题,靠一个国家单独解决是十分困难的,需要我们将维护石油安全的思路从个体安全转向集体安全。只有通过参与全球治理,有效维护全球和地区石油安全,才能从根本上维护本国能源安全。
  能源革命也体现在能源体制的改革上。中国能源面临如结构不合理、煤电矛盾加剧、用能成本上升、节能减排压力加大等诸多问题,这主要不是资源禀赋不足或生产能力不够造成的,而是因为现有能源体制脱胎于传统计划经济。相当一部分可以由市场配置资源的能源产品,仍由政府部门制定产量计划、决定产品价格;新上项目、市场准入需要有关部门批准;能源企业政企不分,有的垄断企业仍在代行政府职权。
  从双轨制走向充分竞争,这是能源革命的应有之义。当前,中国正在进行能源机构改革,新能源主管部门面临职能转变的重大任务,需要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要求的能源政策;同时也须警惕路径依赖,防止循着行政审批的路子进行能源管理。
  从根本上看,能源革命体现在能源技术革命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大幅提高。能源技术的更替与IT技术、生物科技不同,一个更新周期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一旦用能设备形成存量,靠改进管理进行节能的潜力有限,除非进行重置或技术改造。
  比如,中国的煤炭70%通过锅炉燃烧消耗,大规模提高能效最根本的办法是物理改造,以大代小(用大锅炉代替小锅炉)、以高代低(以高效锅炉代替低效锅炉)、以集中代替分散、以热(冷)电联供代替单独供热(冷)。中国工业用能超过能源消费总量的一半,工业企业能效的提高在大部分情况下要靠增量调整,而不是存量调整。
  近年来,中国新建的重化工项目生产规模较大,能效可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出于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考虑,相关部门笼统地将高载能工业冠以“两高一资”,设置种种准入门槛。相反,对大部分小规模、低效率、技术落后的耗能项目则任其存在。
  中国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应当转变那种过度控制总量而牺牲效率的做法,将先进用能技术与新项目建设、旧装备改造结合起来,通过大力发展先进生产能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从而实现用能技术的革命。■

Oct012thPic01
范必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邀研究员

评论

认识埃森哲

  • 认识埃森哲
  • 塑造中国商业前景的五种力量
  • 数据分析
  • 埃森哲互动营销服务
  • 认识埃森哲
  • 塑造中国商业前景的五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