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商务新闻正文

新市镇发展应着重培育“社区精神”

2011年01月12日 12:00 来源于 财新网
围绕“京津一体化与新市政发展”主题,蓝春也在现场发表了主题演讲,倡导通过建立完善的“心灵家园”和积极的“社区精神”来增加居住者的归属感,并表示将在接下来的第三个新城市发展阶段中推动这种有益的尝试。

  讲到“新市镇发展”这个主题,我想谈点感受,龙湾地产虽然早期在北京主要从事别墅项目的开发,但在过去的三年中,我们基本上专注于做教育事业,公司在北京建了一所学校,由我自己出任校长,并在这期间对教育、文化等做了一些学习和思考。现在再回过来看地产的时候,确实别有一分感觉,因为做地产和做“新市镇”,实际上不单是建设一个物理的家园,更重要的是建设一个心灵的家园。

  在生活中,大家可能更多的在关注所居住社区的违章等方面的问题,有时候觉得居民的素养和文明程度跟财富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从某些程度上讲和现在的受教育程度也不是直接的关系。在小区里就碰到这种海外回来的人,他在国外的大背景下,不太受约束,回来以后就开始做违章的事,为了一点面积,两户人家打得不可开交。我有时候在想,他们一辈子要住在一起,这邻里的精神到底何在?我自己住在龙湾别墅,我有一种感受,房子虽然很大,但还需要找寻邻里间的归属感。

  另外我在设想,一个项目结束以后,社区未来除了物业管理,是否也需要有一种“社区的精神”?我们请了社科院专家来探讨这个问题,他讲的话让我大吃一惊,他说:“你的龙湾别墅,如果50%的业主见面能打招呼问好,你就了不得了”。他说完了以后我自己体会,确实很难做到。从那天起,我开始主动跟业主打招呼。我发现过去整个社会的转型里面,我们在经济的高速发展的时候,带来了物质的极大丰富,但是我们的心并没有变大,相反我的心有可能缩小。

  社区就像汽车的一个停靠站,它不单是身体的停靠,更是心灵的感受,这种感受在哪里找寻?我想这是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所以今天我想讲的主题,就是“重塑中国的社区精神”,可能因为我自己做教育,我从教育的角度,如果没有社区的精神,,那就没有精神可以传递给孩子,包括我们现在倡导社区的公益组织,发现这种组织在社会当中太少了。

  现在教育在改变一些东西的时候,发现很多社区不能支撑,比方说在高中的孩子需要有社会实践,需要为社区服务多少时间,但你发现,拿着这个表格去找居委会盖章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走一个形式,本来是一件好事情,结果没有让孩子达到效果。所以我认为实际上社区精神的重构在当下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在讲到重塑社区精神的时候,我觉得它不单需要一个物理空间——当然这个物理空间也很重要,大家会觉得现在身边经济在发展,但是图书馆越来越少,邻里的距离越来越远,实体书店的经营越来越困难,文化的场所也离你越来越远。所以,这是一个大家需要去不断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在龙湾城里面,我们希望能够从社区中心开始,对社区精神的重建有所建树。这里讲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在商业社会里面,我们讲有商业功能和商业属性的都有人来做,例如开餐馆等实体都有人来做,但是你想办公益性的机构,如图书馆、艺术馆、美术馆到科普馆等等就很难生存,这些社会设施跟你的生活被应很近,但往往你发现其实它离你蛮远的。

  我经常在思考,中国的体育特别是足球水平很差——我们在一个城市里面能见到几块足球场?我们孩子从小能有多少机会去踢足球?所以我们在开发的时候就在想,我们更愿意去种花、种草、种树,期望能够打动购房者的心,但是很少想这里是不是给他提供一个篮球场或足球场。

  在过去的新城发展中,我认为它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由开发商主导,就是一块空地什么都没有,由开发商造地、建屋;第二个阶段是政府来主导,就是政府来修路、卖地。而现在第三阶段是由政府和开发商一起来主导,除了我们讲的道路这些基础设施之外,应该把公共的服务配套设施先建立起来。所以在龙湾城,希望在社区建设方面能够做一些有益的尝试,希望能够给社区的居民提供一个美好的家园,让他们获得终身的幸福。

  讲到社区精神,大家可以来探讨,实际上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是有很多这方面的描述的,比如付出、关爱、交流、学习、创新、成长,等等,都是能够反映当下精神的一种很好的体现。所以我认为龙湾城不单是一个物理的家园,我更希望它是一个心灵的家园,能够为居住者提供一个“全生命周期”的服务。

责任编辑:赵佶 | 版面编辑:运维组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图片推荐

视听推荐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