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账号:

光明食品如何借力海外收购

2012年11月27日 22:00 本文来源于 财新网 订阅《新世纪》《中国改革》|注册财新网
   向跨国公司迈出一步,需防盲目交易

  近几年中国的能源、矿产和重工机械公司在海外十分活跃,成了并购新闻的主角。而其他一些行业也逐渐有了行动,比如影视、比如家电,再比如我们今天关注的这个行业:食品。

  11月初,光明食品集团斥资70亿元人民币完成了对英国维他麦公司的收购,获得了后者60%的股份。在此之前,光明食品已经收购了新西兰新莱特乳业公司和澳大利亚玛纳森食品公司。一系列海外并购的完成,也让这家国有的食品巨头获得了不少积极的评价。

  美国德杰律师事务所驻北京代表处律师 陶景洲:

  第一个增加了它在全世界食品行业的知名度,这个是可以换算成为一个数字的。第二个,铺展了它在全球的业务范围。原来仅仅是一个中国的企业,这是一个中国企业慢慢变成一个跨国公司的一个步骤。所以它在英国收购的成功,应该是它作为一个跨国食品行业的很重要的步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收购的完成意义很重大。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对消费者信心产生了不小的打击,许多国内品牌在与国际品牌的竞争中都处于劣势。那么买到海外品牌是否能帮助光明食品提升自己的形象呢?

  陶景洲:

  收购本身和它自己的食品安全应该没有什么特别必然的联系,消费者也会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他们光明特别传统的产品,什么是他们收购过来的食品,这些食品到底是在中国生产的,还是在国外生产的,仅仅是进口到中国,可能大家对它的信心会增加。如果转成是在中国生产的话,可能消费者又会有一个合理的担心。

  光明在收购维他麦之后,也要承担下维他麦5亿英镑的债务的再融资任务,另一方面,光明食品也考虑安排维他麦在香港上市。这笔收购的价值,可能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评估。

  陶景洲:

  我想一个交易的交割可能是问题的开始。我想他们碰到的问题肯定是千千万万。比如说,管理团队的问题,产品的市场饱和问题,比如说他们未来的劳工问题,是不是要解聘一些人等等,问题是多种多样的。

  清科研究中心助理分析师 朱毅捷:

  并购完成以后,我们通常需要一般三到五年的时间去观察企业并购完成后看到的效益。被并购企业是否能像原来一样完成一定的增长,或者是一定的盈利,并购方比如说中国企业是否通过上一次对该企业的并购,来对自己的业绩有所增长,这点很重要。

  海外并购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国企业发展中的常态,分析人士也提醒说,企业千万不能被走出去的渴望冲昏了头脑,要避免“为并购而并购”。

  朱毅捷:

  企业需要注重的问题还是那几点,就是一定要有明确的战略思想。有了明确的战略思想之后,严格按照自己设定的制度、设定的条款来进行这种并购,这样才可以把本身风险很高的海外并购降低一部分风险,提高整个企业的成功率。

  陶景洲:

  经验表明,整合的过程中是一个价值摧毁的过程。所以很难做到“1+1=2”的过程。未来的收购肯定是“1+1=1.2”或者1.3这种概率更大。所以如果收购一个更大的话,我们有没足够的团队去整合,他们在对我们中国文化的包容程度上会是什么样等等,都很难预料。所以还是应该从小的做起,从中型的公司做起,不需要贪图大的项目、项目的金额高,这样一种媒体效应。而应该更加注重于脚踏实地地把一个收购项目做好。

评论

认识埃森哲

  • 认识埃森哲
  • 塑造中国商业前景的五种力量
  • 数据分析
  • 埃森哲互动营销服务
  • 认识埃森哲
  • 塑造中国商业前景的五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