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账号:

多面傅成玉

2012年11月27日 21:53 本文来源于 财新网 订阅《新世纪》《中国改革》|注册财新网
   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经理人”

  财新记者 赵剑飞

  市场上流传过一个傅成玉的故事。2011年4月,他出任中石化董事长后,第一次会见外国客人时,他没用翻译,直接用英语与对方交谈起来。他身边的中石化高层被“吓着了”——他们听不明白领导跟外国人说了什么。由此中石化内部掀起一波学英语的热潮。

  当财新记者向傅成玉求证此事时,他点头承认。11月12日,傅成玉到伦敦接受能源情报集团(Energy Intelligence Group)2012年度“全球石油业年度领袖人物”奖项。当天下午出席颁奖晚宴前,他在伦敦一家酒店里接受了几家媒体采访。这亦是财新记者第三次采访傅成玉,前两次时他是中海油总经理,这次他的头衔变成了中石化董事长。

  从中海油到中石化,对傅成玉不仅仅是换了个公司。中石化2011年总资产17450亿元人民币, 有横跨上中下游的全产业链,中海油7185亿元,集中在上游。中石化除了员工106万,还有94万离退休员工,合计超过200多万,中海油员工只有98750多人。因此,有些事傅成玉在中海油从未遭遇过,比如员工上访。他坦承压力更大,但潜力也更大。

  和往常一样的是,傅成玉在记者见面会上侃侃而谈,对答如流,话题从他所在的石油行业,到节能环保、能源效率、中国经济转型,无所不包。他不是那种只关注其公司和所在行业的CEO,更像一个操心中国经济全局的管理者。

  “去海外收购是为了赚钱”

  浏览傅成玉的履历,他曾被《华尔街日报》《财富》《哈佛商业评论》《时代》等西方媒体授予各类“××人物”称号。但与以往那些称号不同,“全球石油业年度领袖人物”更多彰显了同行的认可。

  能源情报集团是一家能源行业信息提供商及独立分析机构,该奖项提名候选人来自全球年度排名前100位的石油公司高管,再由往届获奖者及石油公司前任高管组成的委员会投票产生。以往的获奖者包括BP、壳牌、道达尔、埃尼等西方石油公司的CEO,傅成玉是首位获奖的亚洲石油公司企业领导人。

  傅成玉的个人风格确实在中国国有企业——尤其是石油企业——中与众不同:他能说流利的英语——以往每年中海油的年终招待会,他的讲话都用英语而非汉语;相比其他中国石油企业领导人,他对媒体更加友好和开放,除了上市公司业绩会,他经常接受媒体采访,回答提问也相对坦诚;在一幅产品广告上,他面带微笑,双手托着下巴搭在一个带着“中国海油”标志的油桶上。中海油被认为是中国国有企业中治理最好、透明度最高的公司之一。所有这些,使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经理人,而非国企干部。当然,外界不应该忽略他17届中央纪委委员的身份。

  傅成玉这种在国有企业CEO中不同寻常的风格,与他在西方学习和长期与国际公司合作的经历不无关系。他1951年出生在黑龙江,1982年加入中海油,后被公司选送美国南加州大学,获石油工程硕士学位。学成归国后,他在中海油与跨国石油公司的合资项目中担任负责人,一步一步升至中海油掌舵人。

  傅成玉之所以能获得西方同行的认可,或许还与石油行业的特殊性不无关系。石油产品具有强烈的同质性和高度流通性,石油市场是一个全球开放和高度发达的市场。在这个行业里,国家石油公司并非特殊现象,在石油主权国家和消费国家都存在国家石油公司。但不论国家石油公司或国际石油公司,所有上游石油公司必须全球化,很少有只局限于一个地方市场的。因此,相比其他行业里高度地方化和垄断化的国有企业,石油行业里的国家石油公司,其CEO也在全球具有一定可比性。

  傅成玉的商业意识,从收购未成的优尼科的交易设计中可见一斑。据傅成玉透露,当时之所以提出比雪佛龙高出20多亿美元收购价,在于考虑到优尼科40亿桶天然气储量只披露了签了供气合同的17亿桶,一旦中海油收购,中国可以与优尼科签订长期供气合同,从而优尼科的40亿桶天然气储量可以全部登记披露,两家公司市值都将大大增加。

  此外,傅成玉罕见地公开提出,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不是为了把石油运回中国,满足中国国内石油需求。他表示,石油公司进行海外投资是石油行业通行做法——全世界的石油公司没有一家局限在一个地方的。比如,中海油的海外产油全部在国外销售,中石化海外2300万吨权益石油产出中,只有1200万吨属于自己代理销售,这一部分也并不全部运回中国。他强调,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增加了全球石油供应,而稳定的油价对全球经济才有好处。

  “石油是一个公开市场,只要有钱就能在市场上买到,所以我们出去投资是为了赚钱。”他说。这种话几乎从未在其他中国石油企业领导人那里听到过。

  这种新的能源意识,使傅成玉更易被视为一个开放派人物。对外国公司和政府来说,建立在过去数十年来交往基础上的了解,使得与他打交道的成本很小。至少与他可以直接用英语交流,他更理解石油行业和商业的规则。如果要给傅成玉一个准确定位,或许可称他为“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经理人”。像傅成玉这样的国有企业经理人,应该是西方媒体眼里所谓中国“国家资本主义”的代理人,他们有着深厚国际商业和行业的专业知识,同时又深深根植并且相信国有经济的力量,由此成为中与外、官与企之间最大的受益者。

  双重属性

  然而,众所周知,中国的国有企业领导人仍然有其独特的双重属性,他们既是企业的经营负责人,同时又有着与政府官员相匹配的级别。比如,中石油和中石化的第一任领导都享受部级待遇,因此中石油和中石化过去通常被认为比中海油高半级,现在的分量也仍然重于中海油,后来曾任过中石化“一把手”的李毅中、苏树林都转任省部级干部。目前中石油和中石化的董事长与总经理均享受副部级待遇,而中海油只有董事长享受副部级待遇。外国人可能意识不到这有何差别,但在中国的国有企业体系里任何微小的差别都意义重大。

  从中海油到中石化,不仅是到了一个更大的公司,也意味着当事人本人有了更大政治空间,不过这对已年过六旬的傅成玉意义不大,很可能只意味着晚退休几年。作为在国有企业中成长起来的经理人,他对国有企业的利弊无疑有深切体会。只不过,他更看重国有企业的优势,并善于对这些优势加以利用,因为他深信国有企业也能打造出国际竞争力。只不过中国企业需要改变,有些改变需要靠大环境和政策变化,有些则企业自身可为。因此,他认为此次能源情报集团给予他个人的奖励也是“对中国企业家和中国企业的认可”。

  这种双重属性的矛盾之处,在他的谈话中偶尔会出现。比如他强调企业经营要遵守国际商业规则,注重财务和投资回报的同时,也会强调国企的国家责任、员工的奉献精神、国家经济的大局意识。再比如,他对中国石油企业的优势毫不讳言,十分强调国家石油公司的国家责任,告诫股东要认识到公司与国家战略一致才对公司有好处。“我们的员工为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可以放弃自己的利益去奉献,这在西方做不到。”

  但是,傅成玉也意识到自己身上“China Inc.”形象的包袱,在企业经营层面不得不尽力平衡。当年收购优尼科失败,就是由于遭遇美国国内巨大的政治阻力。他的判断是现在全球经济不好,保护主义只会更加严重,因此中国企业未来十年需要适应在“中国威胁论”的环境下进行海外发展。中国企业需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这包括到海外投资要增加透明度,注重沟通,更关注当地伙伴、社区、人民和政府,让他们感觉到投资确实给他们带来好处。不过,在提出注重环保、节能降耗的同时,他又认为国内民众对诸如PX工厂的抵制,是对PX妖魔化的结果。按照他的说法,PX毒性不会比汽油更大。

  在他看来,现阶段的很多问题,不仅仅只是企业层面的,比如能源效率、污染和环保的问题,还需要靠时间解决,是为了发展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这让人想起2010年他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就说过,他在中海油当一天家,“就要做好这个时代可以做的事”。他并非仅针对中海油而言。至于他个人风格是否能对庞大如中石化这样的国有企业有改变,傅成玉深信就如同他给其他中石化同事带来的学习英语压力一样,中石化在国际化方面能够更进一步。

  “我们在深化企业改革,对存续企业重组,这在业界影响很大,它们都认为这对将来整个石油行业冲击会非常大,也意味着潜力非常大。”傅成玉说。■

  傅成玉

  黑龙江人,生于1951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地质学系,后获美国南加州大学石油工程硕士学位。1982年加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先后在中海油与阿莫科、雪佛龙、德士古等跨国公司的合资项目中任联合管理委员会主席。2003年10月,被任命为中海油总公司总经理兼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2011年4月8日,改任中石化党组书记、董事长。

评论

认识埃森哲

  • 认识埃森哲
  • 塑造中国商业前景的五种力量
  • 数据分析
  • 埃森哲互动营销服务
  • 认识埃森哲
  • 塑造中国商业前景的五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