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账号:
我们带来的是发展,不是整合——专访港交所总裁李小加

我们带来的是发展,不是整合——专访港交所总裁李小加

  
香港交易所总裁李小加(右)还是担心港交所的股价。这个曾经市值最大的交易所,近来面临业绩增长疲软的压力,寻求新的业绩增长点成为必需。

  李小加还是担心港交所的股价。

  6月20日上午,香港交易所总裁李小加系着红领带快步走进会客室。尚未坐稳就问身旁的同事:“今天股价怎么样?”同事回答:“好像升了一点。”

  自从港交所竞购LME以来,股价持续下滑,港交所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港交所这个曾经市值最大的交易所,近来面临业绩增长疲软的压力,寻求新的业绩增长点成为必需。

  财新记者:为什么选择LME作为切入点?与其他期货交易所相比较,LME的地位和影响力如何?核心价值是什么?

  李小加:LME是一个金融和实体经济充分结合的交易所。这点非常重要,是核心。我们看中的就是它们和实体经济紧密相连。中国市场目前的需求就是需要和实体经济的紧密相连。

  在竞购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们对LME的股东做了大量的工作,让他们认识到,我们将带来的不是整合,我们带来的是发展。我们要带来的不是把现有的压缩和改变,而是发扬光大LME传统和实体经济紧密相连的基因,把LME与亚洲市场紧密结合,从而帮助实体经济对冲风险。我们不是要把它变为过度金融化的交易所。

  我们的核心定位在于,对于中国客户来讲,要成为他们的首选国际交易所。而对于国际客户来讲,希望成为他们的首选中国交易所。我们就是以此竞争。

  之所以选择LME,是因为它能让我们在这个核心定位上增值。他们所在的行业是一个对中国极其重要的行业。LME的40%消费来自中国,而他们又雄据了世界上80%的贵金属交易。

  不过无论LME怎样靠其自身实力,在亚洲和中国似乎都很难取得它应有的位置。LME现有产品设计,游戏规则的设立、运作的方式及规则在全球风光无限,但缺乏亚洲特性。LME在亚洲区内的发展也受制于中国的监管环境和发展阶段等因素。LME在区域化的过程中,港交所可以帮它在不改变核心基因和规则之上,适应当地的环境和条件,因地制宜,取得与其全球地位相匹配的成功。

  财新记者:港交所收购LME后,未来商品市场的格局会有怎样的改变?

  李小加:经过十多年兼并收购以后,世界商品市场的交易已高度集中,CME和ICE已成为世界商品市场、特别是能源与金融期货市场的霸主。

  这一市场结构所突出的特征是亚洲什么都没有。既没有交易平台的领先者,也没有大客户的领先者。如果金融交易再被进一步整合于两强之一内,这样的全球市场格局,将趋永久,难以打破。如果港交所得到LME,这将会在地区上多元化、产品上也多元化,同时,市场上最大的消费者,能够至少在自己的时区里,找到了一个能为它提供更有效服务的大平台。更不用说在这个平台上将来还可以进行延伸和发展。

  财新记者:对中国的商品市场的格局有何影响?

  李小加:中国的商品市场,凭借其巨大的发展动力,加上一定的保护措施,中国的期货市场在过去五年取得极大成果。这个市场从规模上来说,在世界上已具有领导地位且仍具发展潜力。但是从基因上、模式上、整体产品设计和服务的潜力上而言,这还是一个完全服务于国内需求的市场。

  今天看来内地的商品市场不仅应满足于服务内地市场需求,也已具实力走向国际化。如果它能迅速地国际化,它未来将能成为国际商品市场的第三力量。不过,国际化也并不是一个很容易的过程。

  有人建议港交所未来和上期所进行非常紧密的合作,用LME作为契机加速国内期货市场的国际化。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方向,有很大的机会。我们可探讨有没有可能在互补的大的格局中,共同寻求发展,使得它能代表亚洲,成为在世界中的第三大力量,这将对全球商品市场带来一个很大的平衡。

  目前,尽管上期所的日交易量很大,但每天未平仓头寸数量相对较低。这种情况下,对于有实体经济需求的客户来说,市场还是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

  这里涉及到一些交易障碍的问题。比如说要买铜,要到国际市场上按LME的价格买铜,但按照这个价格在LME做对冲的话,对冲到了要交割的时候,那个价格和在国内的现货市场价还不能充分会和(converge),这意味着,买家将无法充分对冲他的风险。买家若想在境内期货市场对冲这个风险,而上海期货市场与国际市场价格又不一致时,对冲就无法完全实现。

  如果港交所成为LME东家后,可利用港交所基于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定位,加上对国内政策之理解与沟通,把不匹配的地方逐步降低。减去一些不必要存在的壁垒。使这两个市场不断的融合,融合的目的是使中国这么大的消费国,能使自己的需求,在世界市场的价格上得以充分反映,但这并不是说你可以独霸或操控市场。因为操控市场一出现,其他参与者自然会迅速离场。

  当然,在这个市场的设计上,如果能充分考虑中国和亚洲的特点,和改变这些不匹配的情况,找出合适的方案,使价格得以体现,交易量便会大规模的增加,而这些交易量的增加将有助交易所的收益。这就是我们收购LME于商业上的主要原因。

  财新记者:港交所说的拓展中国市场,最关键的是什么?是仓库吗?

  李小加:仓库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这个问题很复杂很敏感。国外交易所目前不能在境内设立仓储,这一政策在金融危机之后对国内期货市场发展具有一定的避险保护作用。在今天,世界其他市场都已变化很大。中国商品市场增长的前景很大,需求持续旺盛,此时考虑将中国期货市场进一步开放,进一步国际化,应该是一个良好的时机。

  如果由港交所来做这个事情,就更加容易理解,更加容易沟通。当然,任何现有政策之改变,必须考虑到国内市场的持续性,特别是在对风险的控制,投资者的保护方面等。

  因此合作各方均须得到一种共识,使得大家有这么一个共赢的局面,是一个新的契机。

  财新记者:怎么看LME最近十年金融化倾向?

  李小加:金融化本身无可厚非。LME 每年的交易量均是全球每种金属消费/生产量的30倍。金融交易本身促进激活实体交易,为实体经济个体的需求提供必要的、有深度的流动性。

  关键是金融化不能过度,最终超越甚至凌驾于实体经济。我们之所以选择LME这一平台最主要的核心竞争优势是其以实体金属交易为本的运营方式。

  财新记者:新的产品是否都会考虑用人民币结算?

  李小加:能用人民币我们都会用人民币,但也要考虑人民币在香港的现有规模限制。商品交易本身能为离岸人民币规模带来巨大的增量与活力。

  在具体操作上,我们在一定时期内仍然会用双币同时交易模式,就像我们在股票上的双币双股的概念,这样,大家使用人民币交易的一些初始顾虑可大大消除,从而进一步推进人民币产品的推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