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视角:没有可持续投资,经济持续增长是否可能?

“人们往往有一种误解,即认为我们不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保持经济增长。” —— 2019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克雷默(Michael Kremer)对可持续增长的看法。

新冠疫情深刻揭示了世界经济和社会在安全方面的脆弱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曾说:“地球是否有足够的自然资源来支持如此庞大的经济体系?我们面临着一场竞赛——一场介于经济增长和可持续性之间的赛跑。”想要解决这一矛盾,有哪些解决办法?

“消除一种谬误”

全球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疫情考验,大国博弈,气候变化、人口老龄化以及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诸多因素构成了全球经济“新常态”。特别是在疫情蔓延和反复中,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受到巨大冲击,如何实现经济全球化红利在国家之间、阶层之间分配更加均衡,如何实现经济包容性和可持续增长成为一项重要议题。

转入新常态,意味着当前经济发展从过去几十多年的规模速度粗放型高速增长转为质量效率型中高速增长,也意味着以往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动力和方法路径都在发生变化。在此背景下,会产生一种可能的冲突认知——可持续性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冲突——如果要考虑应对气候变化、天然资源短缺和人口结构变化等可持续性问题,可能会有碍于经济增长。

这是一种“谬误”。 “随着技术进步,我们可以同时实现增长和可持续性。这并非不可能。”正如罗伯特·莫顿(Robert C. Merton),这位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瑞银诺贝尔视角》专栏中认为。

实际上,面对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诸多挑战,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成为全球共识,也引领着相关的投资行为。各种政府均意识到可持续投资有助于解决广泛的政策疑虑:劳动人口持续下降,经济增速放缓,基础设施、气候变化以及向低碳世界迈进的过渡风险等。正如瑞银财富管理亚太区首席投资总监及投资总监办公室主管陈敏兰(Min Lan Tan)表示,可持续金融和投资能够为关键的政府政策提供支持,比如加强公司治理以提振企业的盈利能力,通过发行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来为基础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等。

诺贝尔视角:探路全球经济新格局 专注新发展

中国机遇

那接下来的关键议题是:如何在中高速的经济增长中找到可持续投资的机遇?中国市场给到了最好的例证。

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经济增长引擎切换和金融业转型之年。过去十几年,房地产作为中国家庭资产配置主要品种的状况也发生变化。这一改变进一步深刻影响居民的资产配置和金融机构的投资方向。另一方面,在应对气候变化等新领域,投资者们在不断寻找绿色市场的新机会。

在应对气候变化、全球低碳转型的大趋势下,低碳的核心技术能力和产业机构是关键因素之一。高耗能、高碳排放的产业只有进行技术创新,实现低碳转型和技术升级,未来才会有溢价空间和发展潜力。对此,“从长远来看,我们知道保持更持续、更快增长的唯一途径是保持更快的技术进步。”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对促进发展中经济体的可持续增长的看法。

对比之下,以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等低碳行业和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在中国方兴未艾,成为可持续投资与持续增长相得益彰的案例。

得益于巨大的消费市场、完善的供应和产业链体系、科技巨头的投入以及政府的碳减排和新能源政策举措支持,中国的电动车市场无疑处于全球汽车业变革的核心。其高速发展背后的支撑是能源结构的历史性变革,这是未来数十年整个技术发展进步的核心方向,是最大的可持续投资机会之一。投资电动汽车产业的全产业链和供应链,包括从上游原材料、电池、电装部件制造商等,到中游的汽车制造等,再到下游充电设备和二手回收系统等,都有望为投资者带来回报并同时为地球可持续性出一分力。

另外,即使是电动车销量遥遥领先的中国,这个市场的潜力也远未被完全发掘。按照瑞银通过对分析大众电动车ID.3的成本分析,瑞银认为,电池部分成本有望在五年内降低近一半,预计至2025年,电动汽车和燃油车购买价格将会持平。由于在使用端充电比加油更便宜,电动汽车综合竞争力会超过燃油车。而一旦跨越临界点,电动汽车会加速替代燃油车,汽车行业乃至整个经济都有望迎来更可持续的未来。 这证明通过技术进步和电动汽车需求的全球趋势有助于中国维持经济增长中找到可持续性的机遇。

据此,诺奖得主保罗·罗默(Paul Romer)在《瑞银诺贝尔视角》专栏总结:没有必要在可持续性和经济增长之间做出选择,这不仅是因为人们有能力发展更好的新想法,还包括技术的迅速发展(会带来变革)。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演进,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促进绿色投融资

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的大背景下,绿色投融资理念迅速影响到金融市场。中国可持续投资领域,尤其是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发行和投资绿色债券。相较于国际市场,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虽起步较晚,但自2016年以来,其发行规模飙升。截至2020年末,中国国内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达到了1.2万亿元,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

2020年9月“双碳”目标提出后,绿债发行更为火热。2021年前8个月,中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超过3,500亿元,同比增长152%,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发行额,其中碳中和债券累计发行1,800多亿元。这些规模日益增长的绿色债券主要集中于电力、热力、燃气及其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金融业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基础设施行业,成为这些基建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为中国绿色科技和发展领域投资者带来新的机遇。

“若要维持当前的经济增速,亚洲估计需要每年在基建方面至少投资1.7万亿美元。”按照瑞银的研究,可持续投资还需要继续加大力度。

可持续投资未来可期

历史的经验表明,明智的投资家们总是对每一次全球危机、技术变革和社会需求的变革做出回应。他们从中收获颇丰,为万千投资者带来了回报,更重要的是,他们为所处时代中最具朝气的技术、领域和行业提供资金,扭转风险看到机遇,并加速经济的下一次复苏和繁荣。

20年前,可持续投资(即把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因素纳入投资决策)仍然是小众话题。现如今,可持续投资正进入令人振奋的增长新时代。

“疫情从根本上改变了投资者,不仅促使大多数投资者重新审视人生的优先事项,而且引发人们对生活和工作意义的探寻。”2021年10月瑞银发布的最新一期《瑞银投资者情绪调查》进一步佐证了投资者的价值观变迁。调研显示,投资者开始日益了解将可持续投资(SI)纳入投资组合的优势,超过四分之三的投资者预期可持续投资的回报达到或超过传统投资的回报,中国投资者的比例更是高达93%。

我们正处于金融体系向长期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资本向绿色经济转移的初始阶段。无论是产业端,还是个人投资者都需要应时而变。私人投资者可以通过投资影响私人市场的战略,特别是在增长股本、基础设施和科技相关领域,寻求积极成果。

如果看不到这种改变,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本格特·霍姆斯特伦(Bengt Holmström)以环境议题为例发出警告:“大众对环境议题的担忧正快速提升。不理会这种趋势的人——‘我们遵循过去一贯的方法经营事业’,他们终将落入财务状况恶化的下场。”

批注

内容来源:瑞银诺贝尔视角:迈克尔·克雷默(Michael Kremer)对可持续增长的看法。
https://www.ubs.com/microsites/nobel-perspectives/en/latest-economic-questions/environmental-economics/articles/green-economics.html

内容来源:瑞银诺贝尔视角
https://www.ubs.com/microsites/nobel-perspectives/sc/home.html

内容来源:瑞银财富管理亚太区首席投资总监陈敏兰(Min Lan Tan)在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投资研究《亚洲可持续投资:亚洲前瞻》(2019年9月25日)报告编辑献辞 内容来源:瑞银诺贝尔视角,诺奖得主罗伯特·默顿·索洛(Robert Merton Solow)观点
https://www.ubs.com/microsites/nobel-perspectives/en/laureates/robert-solow.html

内容来源:瑞银研究EVs Shifting into Overdrive: VW ID.3 teardown –How will electric cars re-shape the auto industry?

内容来源:瑞银诺贝尔视角
https://www.ubs.com/microsites/nobel-perspectives/sc/home.html

数据来源:国新办举行绿色金融有关情况吹风会(2021年)
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44687/44900/index.htm
在2021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年会上,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对外披露数据。

内容来源: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投资研究《亚洲可持续投资:亚洲前瞻》(2019年9月25日)

数据来源:2021年10月《瑞银投资者情绪调查》。该研究对全球 15 个市场的 3,004 名投资者和 1,202 名企业家进行调查。

内容来源:本格特·霍姆斯特伦 (Bengt Holmström)
Why impact investing and changing corporate behavior is important

*本文刊发在财新promotion频道,不代表财新网编辑部观点

关于瑞银

瑞银集团致力于打造全球投资生态系统,建立人与人、及思想的联结,为投资机遇赋予活力;为遍布全球的富裕人士、机构和公司客户以及瑞士的私人客户提供金融咨询服务和解决方案。瑞银为客户提供投资解决方案、产品以及影响深远的思想领导力,是领先的全球性财富管理机构,并拥有规模庞大、多元化的全球资产管理业务,专注的投资银行业务以及位于瑞士的个人及企业银行业务。瑞银专注的业务均在其目标市场拥有强有力的竞争地位,具有资本效率及提供有吸引力的长期结构性增长和盈利前景。

瑞银的业务遍及全球所有主要的金融中心,在50多个地区设有分支机构,所雇员工在美洲约占30%,瑞士占29%,欧洲、中东及非洲地区其他国家占20%,亚太区占21%。瑞银集团在全球拥有逾 72,000 名员工,股票在瑞士证券交易所及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瑞银集团在中国市场展业超过三十年,至今已建立起一个拥有多个业务实体的国内平台,为企业、机构和高净值客户及中高收入客户提供市场领先的金融产品、专家咨询、创新解决方案以及卓越的执行力,并拥有全面连接全球资本市场的业务能力。集团在中国拥有约1,400名员工,主要在八大业务领域提供专业服务: 瑞银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 瑞银集团持股67%的全牌照证券公司;瑞银期货有限责任公司;瑞士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瑞银基金销售(深圳)有限公司;瑞银环球资产管理(中国)有限公司;瑞银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国投瑞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 与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成立的合资公司;及瑞银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进入瑞银微信公众号,浏览更多瑞银资讯。

   
  • 瑞银财富管理

  • 瑞银证券

  • 瑞银资产管理

  • 瑞银招聘

免责条款
本网页不涉及任何特定读者的具体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特别投资需求,而仅作资讯之用。关于本网页中所含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可靠性,瑞银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陈述或保证,且本网页无意对其中述及的任何走向趋势作完整的描述或概括。本网页不构成买卖任何证券或投资产品、达成任何交易或完成任何法律行为的要约或要约邀请。本网页中的任何内容均不对任何特定发行活动的具体条款设置限制。如任何司法管辖区域不允许某项产品权益的发行要约、要约邀请或销售,或法律不允许该等活动面向任何特定人士,则该等活动不得在上述司法管辖区内或向上述人士进行。并非所有国家的所有国民和居民都可获得本网页中提及的所有产品和服务。本网页中表达的任何意见无须通知即可更改,并且有可能与瑞士银行或其关联公司(统称“UBS / 瑞银”)其他业务领域或部门表达的意见不同甚至相反,原因是使用了不同的假设前提和标准。瑞银没有义务更新本网页中包含的信息或提供最新信息。文中图表及情况分析仅用作说明。历史业绩并不保证、亦不预示未来业绩状况。因使用本网页中全部或部分内容而产生的任何损失或损害,瑞士银行或其任何关联公司、董事、员工或代理均不承担任何责任。瑞银明确禁止未经瑞银事先书面允许而转发或复制本网页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瑞银对任何第三方的该等行为概不负责。本网页中所有图片或形象(以下简称“图像”)仅为支持文中分析研究而作说明、资讯或记录之用。该等图像中可能含有受第三方版权、商标权及其他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或要素。除有明确说明外,瑞银与该等第三方之间并无任何明示或暗示的关联、联系、赞助或许可关系。© UBS 2023。钥匙符号, UBS和瑞银属于UBS的注册或未注册商标。其他图标可能第三方拥有的商标。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