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近尾声的2021年依然充满不确定与挑战,被新冠疫情、不平等、社会割裂、气候变化、垄断、数据安全等问题纠缠的世界渴望现实的出路,召唤更温和、更包容、更可持续且更具备问题解决能力的商业秩序和投资模式。兼顾环境和社会影响、旨在实现利益相关者共赢的ESG正在释放潜力,有望在现实丛林与未来期待之间,找到通行之路,引领可持续新增长。
*由于防疫需要,本届峰会将采用线上会议召开
李增新,财新国际副总经理、财新智库国际业务主任
发布人:
高尔基,财新传媒副总裁,财新智库执行总裁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哥伦比亚大学教授,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发言嘉宾:
陈文辉,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
马磊立(Leslie Maasdorp),新开发银行副行长兼首席财务官
王 石,万科集团创始人、董事会名誉主席、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双碳”目标的宣布,开启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新阶段。产业界、资本市场应如何回应“双碳”机遇与挑战,开辟新增长动能和新商业图景?如何以“双碳”为机,包容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促进责任投资和企业ESG实践推进,推动相关顶层设计、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包容性发展?
发言嘉宾:
吴 萨,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贝多广,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
张 元,远景科技集团零碳战略总经理
孙 强,TPG 集团中国管理合伙人
袁 锋,广汽集团资本运营部部长,广汽资本总经理
主持人
俞建拖,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
可持续发展成为潮流,但什么样的企业才是ESG表现卓越的企业?如何评估企业ESG表现,并为ESG投资提供依据,仍面临诸多挑战。名实不符、“洗绿”、“口惠”、披露标准不清、本土化与国际化张力等问题,困扰ESG发展和可持续实践的推进。如何协调统一与多元?如何建立和完善有助于行业长远健康发展的ESG信息披露与评级标准体系?有哪些国际经验可借鉴?
发言嘉宾:
王 遥,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
王晓书,MSCI ESG与气候研究部亚太区主管
钱立华,兴业研究首席绿色金融分析师
章嘉玉,诺亚控股创始投资人、执行董事
董岚枫,银华基金总经理助理、研究总监、董事总经理
林建伟,卓佳中国首席财务官
魏亦希,易方达基金ESG研究负责人
主持人
王力为,财新传媒资深记者
黄山,财新传媒副主编、财新峰会总编辑
魏建国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中国商务部前副部长
郑叶来 华为云BU总裁
赵亮 IBM大中华区副总裁、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高级合伙人
汤俊峰 传化智联集团副总裁
郑叶来 华为云BU总裁
赵亮 IBM大中华区副总裁、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高级合伙人
汤俊峰 传化智联集团副总裁
郑叶来 华为云BU总裁
赵亮 IBM大中华区副总裁、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高级合伙人
汤俊峰 传化智联集团副总裁
主持人
何宝宏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
发言嘉宾
康克岩 云上贵州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李世锋 中电数据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德胜 英特尔中国战略合作与创新业务部董事总经理
姚辉亚 微众银行创新研究负责人
沈沛鸿 iTutorGroup首席数据官
魏建国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中国商务部前副部长
郑叶来 华为云BU总裁
赵亮 IBM大中华区副总裁、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高级合伙人
汤俊峰 传化智联集团副总裁
郑叶来 华为云BU总裁
赵亮 IBM大中华区副总裁、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高级合伙人
汤俊峰 传化智联集团副总裁
郑叶来 华为云BU总裁
赵亮 IBM大中华区副总裁、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高级合伙人
汤俊峰 传化智联集团副总裁
主持人
何宝宏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
发言嘉宾
康克岩 云上贵州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李世锋 中电数据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德胜 英特尔中国战略合作与创新业务部董事总经理
姚辉亚 微众银行创新研究负责人
沈沛鸿 iTutorGroup首席数据官
魏建国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中国商务部前副部长
郑叶来 华为云BU总裁
赵亮 IBM大中华区副总裁、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高级合伙人
汤俊峰 传化智联集团副总裁
郑叶来 华为云BU总裁
赵亮 IBM大中华区副总裁、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高级合伙人
汤俊峰 传化智联集团副总裁
郑叶来 华为云BU总裁
赵亮 IBM大中华区副总裁、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高级合伙人
汤俊峰 传化智联集团副总裁
主持人
何宝宏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
发言嘉宾
康克岩 云上贵州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李世锋 中电数据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德胜 英特尔中国战略合作与创新业务部董事总经理
姚辉亚 微众银行创新研究负责人
沈沛鸿 iTutorGroup首席数据官
【来源:财新网】新冠疫情突出了目前市场的失灵和政府的作用;企业应该带头践行ESG准则,政府应颁布法规确保所有企业能采取一致行动促进气候变化和社会福祉
【来源:财新网】中国资本市场应加快ESG理念推广普及,更加重视企业的环境责任,给予低碳发展的企业更高的市场溢价,让ESG投资策略实现超额收益,吸引鼓励引导更多资金
【来源:财新网】《白皮书》总结了2021年ESG公募基金发展情况、ESG政策进展、ESG投资关键待解问题,并就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标准、影响力投资、尽责管理等当前行业重点关注问题,作了专门分析,提出发展建议
【来源:财新网】11月13日,第十二届财新峰会ESG专场暨中国ESG30人论坛2021年会隆重举行。
【来源:财新网】推动减碳,最终责任要落实到企业身上,企业则需打破原来的局限性,实现线上的和线下的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来源:财新网】“双碳”将融入金融投资监管政策、法律法规修订等方面;同时政府部门将全面梳理不适于碳中和、碳排放的法律法规,并制定有利于碳中和、碳排放的法律体系
【来源:财新网】国有企业要把社会责任投资贯穿主业,金融机构要将之作为主要的战略业务;可先从改革试验区出发,逐步推广至全国
【来源:财新网】如何在“双碳”背景下去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零碳产业园是一个抓手,将西部富集的可再生能源与高载能高产值产业结合起来,形成发展新动能
【来源:财新网】践行影响力投资是资本既“向善”,又取得经济回报的可行路径,但如何客观衡量“影响力”是一大难点
【来源:财新网】由传统燃油车转向电动汽车仅是一个开始。要实现真正的汽车产业零排放,关键在于整个价值链的减排
【来源:财新网】强制的信息披露可以为数据提供最基础的披露框架,也能够增强ESG投资的引导;目前监管部门在是否应该让上市公司强制披露ESG信息方面,还未达成普遍共识
【来源:财新网】中国公司ESG表现落后的公司日益减少,出现了全球同业标的中ESG领先者。这得益于中国监管部门对于ESG和气候相关议题的重视和政策引导,也顺应中国金融市场更加开放的国际化进程
【来源:财新网】现行主流ESG评价评级体系都是针对上市公司或者发债企业的,银行需要简化的ESG方法和评价体系,把它嵌入到授信的流程中,有贷前、贷中、贷后,对银行来说才是有价值的
【来源:财新网】过去几年全球资产管理平均年增长率大约是6%,过去三年ESG相关资产规模平均增速是13%,很多资产管理机构表示未来他们会加大对ESG资产的投资
【来源:财新网】对于主动投资而言,大部分机构多不会把自己的投资决策的策略和行为都嫁接在外生变量上,这就引发了自建评级体系的需求
【来源:财新网】社会上有一种担忧,认为ESG做得好的企业财务数据不一定那么好,建议监管机构通过税收调节等方式,拉平企业由于节能环保投入带来的与同行间的财务差距
【来源:财新网】随着研究和探索不断的深入,责任投资不是单一主体,或者说不是资管机构一方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ESG生态还应包括监管机构、第三方评级、企业加上资管机构共同参与
【来源:财新网】现今存在很多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相悖的情况。有人拒绝接种疫苗;企业可能会滥用垄断力量;国家可能行“本国第一”之策。梯若尔称,可利用“无知之幕”思想实验、提供激励,创造实实在在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姿态
【来源:财新网】新西兰总理阿德恩在第12届财新峰会发表主题演说时呼吁,新冠危机是2020年和2021年的挑战,但气候危机是我们这一代人所面临的挑战
【来源:财新网】徐林认为,市场需要建立“生态环境价值的市场化实现机制”,能将生态、绿色、低碳等外部收益“变现”为投资者内部收益;中国在这方面仍任重而道远
【来源:财新网】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国内ESG投资发展还存在两个主要障碍:一是未形成统一共识的ESG标准,各家评价机构的结果差异很大;二是ESG投资实践经验不多,缺乏大规模投资
【来源:财新网】建立完善的ESG投资策略、投资政策、考核体系是一件系统庞大的工程,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来源:财新网】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来讲,金融机构应该谨慎考虑不过多地为奢侈型消费进行融资,要支持个人财务上大体平衡,不提供影响个人财务健康性的融资,包括欺诈性融资和钓鱼性补贴
【来源:财新网】由于中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和强力推进,将会对中国的ESG发展起到加速作用
【来源:财新网】无论是ESG的实践还是在金融投资方面,都有一些名实不符、表里不一的现象;在适应全球ESG发展的大趋势过程中,也应在实践中结合中国本土特点
【来源:财新网】当金融从追求财务回报率向以ESG目标为导向发展,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来源:财新网】绿色革命,如工业和科技革命,将由资本市场和银行推动。没有哪个政府或公共机构能够单独应对这一挑战。如果不专注于资金供应方面的创新,整个经济转型的速度或程度都不足以拯救地球
【来源:财新网】ESG和影响力投资,就是既追求合理的财务回报,还要追求可量化的社会影响力
【来源:财新网】新版评价方案将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承销、持有绿色债券形成全流程的激励效应,对绿债市场是重要利好
【来源:财新网】中美欧三大央行行长梳理绿色金融进展与合作;中欧绿债领域的分类标准有“80%的相似度”;“会向强制披露气候相关信息的方向走”
【来源:财新网】对中国的各行各业、生活消费,以及政府管理部门都起到重塑、升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