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企业是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1。在“一带一路”倡议开启新篇章之际,中国民营企业正加速布局全球化赛道。以外贸领域为例,作为外贸“主力军”,2024年,民营企业进出口24.33万亿元,同比增长8.8%,占我国外贸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升至55.5%。
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中国银行矢志打造民营企业“出海”首选银行,于3月12日在中国银行总行大厦举行全国工商联-中国银行民营企业座谈会及中国银行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暨共建“一带一路”服务方案发布会。会上,中国银行率先发布了《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服务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以“全周期分层服务、全球化资源整合、全要素数智赋能”为核心,针对民企融资难、国际化布局难、科技创新投入高、数字化转型压力大等痛点,创新推出涵盖三个方面二十项具体措施,构建起覆盖“初创-成长-出海-转型”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体系,开启“精准滴灌”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高云龙,党组成员罗来君,副主席、北京市工商联主席燕瑛,中国银行董事长葛海蛟,行长张辉,副行长张小东、武剑出席。国家发展改革委、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相关领导,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中国飞鹤董事长冷友斌、泰豪集团董事长黄代放、荣程祥泰董事会主席张荣华、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恒力集团董事长陈建华、银河航天董事长徐鸣、共享集团董事长彭凡、昌兴航空董事长江滨、科大讯飞总裁吴晓如、腾讯集团副总裁刘勇、阿里巴巴副总裁秦跃红等12位民营企业代表参加活动。
“中国银行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积极践行国有大行担当,坚持一视同仁、始终一以贯之,既做锦上添花的朋友、更做雪中送炭的伙伴。”中国银行董事长葛海蛟表示,近年来,中国银行不断丰富融资渠道,有力发挥全球化优势,积极提升综合服务质效,坚持深耕新质生产力领域,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向“高”攀登、向“外”开拓、向“实”筑基、向“新”前行。截至2024年末,中国银行民企贷款余额超过4.42万亿元,近三年累计增幅81%。
一站式综合服务体系,助推向“高”攀登
早春,一场备受瞩目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为近年来对民营企业的关注定下基调,成为2025年全国两会热议的焦点之一——小米雷军成为媒体追访的“顶流”,“为什么是杭州”成了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一切释放的信号,不仅让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吃下安心谋发展的“定心丸”,也为政策和金融机构助力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实际上,近年来,从5G技术领域的华为,到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比亚迪、宁德时代,再到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杭州六小龙”;从服装、家具、家电等“老三样”,变成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我国的民营企业通过更加灵活的经营策略和更具开拓性的创新思维,逐步在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了领先地位并助力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毫无疑问,在系统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道路上,离不开稳定有效的金融支持。作为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长期以来,中国银行有力践行国有大行责任担当,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积极发挥全球化优势与综合化特色,持续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全流程、全周期金融服务,这不仅为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拓展了国际路径,更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持续向着高端化、高附加值战略高地进发,完成向“高”攀登的跃迁。
结合中国银行的具体业务来看,全球化、综合化是其特色优势,立足该优势,中国银行注重找准服务民营企业的着力点,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服务质效。一方面,依托“一点接入 全球响应”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支持民营企业“出海”一站式服务体系;另一方面,依托综合化经营特色优势,着力丰富拓展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助力降低综合融资成本……从破解融资难题到搭建数智桥梁,从畅通出海通道到赋能创新驱动,中国银行致力于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民营经济的“毛细血管”,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及民营企业走向全球注入更强动能。
跨境金融“生态级解决方案”,助力向“外”开拓
随着国内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深入,中国企业进一步走向国际舞台。在中国企业加快“出海”步伐的过程中,其跨境金融相关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和复杂。从最起初的支付结算服务,到多样化的跨境融资服务,再到跨境经贸活动面临多币种交易的汇率及利率风险亟待风险管理和对冲,以及跨境经营企业在国内外均有资金留存和流动,需要跨境统一调配管理服务等。金融机构如何满足企业多元的跨境金融需求?这不仅考验意愿和能力,还考验金融机构的资源禀赋。
立足全球化、综合化特色优势,聚焦民营企业从“出口”向“出海”转型的核心需求,中国银行以“跨境结算+跨境融资+跨境融智”为核心,推出覆盖全球结算、跨境融资、风险管理的“生态级解决方案”,全力破解民企国际化经营痛点。
在结算端,升级“中银跨境e商通”实现跨境电商境内外一体化结算,提升资金管理效率。
在融资端,发挥出口信贷、项目融资、银团贷款和跨境并购等传统优势,并创新境外应收账款境内融资、离岸绿色债券等多元化工具,2025年支持民企出海项目意向融资规模不低于50亿美元。同时,着力支持中小微民营企业,优化中小企业供应链服务,开展“一月一链 益企融通”活动,加强制造业中小企业对接,提升融资便利度和可得性;落实无还本续贷政策,提高“接力通宝”“续E贷”等小微企业续贷服务效率。
在融智层面,依托“中银e企赢”平台提供跨境撮合服务,为民企出海“搭桥铺路”。值得一提的是,方案推出优化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包”,完善多币种汇率保值服务,借助金融衍生工具对冲国际市场中的不确定性,为民企参与全球竞争装上“减震器”。通过“一点接入,全球响应”机制整合全牌照资源,以“融资+融智”双轮驱动,全方位服务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一系列举措将有效提升民企跨境资金运营效率,为“走出去”企业构建起风险可控、成本优化的金融服务生态,不仅将解决企业出海痛点,更将筑牢民企参与全球竞争的底层能力。
在东南亚,中国银行通过定制化方案助力某新能源民营企业发行离岸绿色债券,并依托供应链融资与全球现金管理资金池助力打开东南亚市场;在中东地区,中国银行独家牵头组建某中东太阳能银团贷款,并创新利率掉期工具,支持中国新能源技术“走出去”,项目年减碳超360万吨,成为“绿色丝路”项目标杆;在欧洲,中国银行为某民生消费类企业提供包括并购顾问、并购融资、跨境结算、外汇兑换等全流程金融服务,通过“跨境并购贷款+多元化支持”完成国际品牌收购,实现品牌价值跃升。
这些案例凸显中国银行以综合化服务贯通“融资-运营-风控”全链条的能力,既解决企业资金难题,更赋能企业提升全球竞争力,彰显“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的专业深度与创新活力。
以创新驱动金融“活水”高质量供给,夯实向“实”筑基
“过去民企融资只能靠银行贷款,如今中国银行给了我们‘全选项菜单’。”某新能源企业负责人感慨道。在此合作案例中,中国银行提供了“债权+股权+资本市场”三位一体融资体系,彻底打破传统金融单一性。
这反映了民营企业在金融市场特别是在全球化拓展中呈现多层次、多维度的融资需求,这些需求随企业发展阶段、行业属性及目标市场特征动态演变。以融资为例,民营企业在传统的银行授信需求之外,往往还需要直接融资、渠道撮合等更加多元的融资方式,另外,企业还希望不同的发展阶段,金融机构能因时而变提出更加精准的企业融资解决方案;同时,为助力企业行稳致远,企业不只是需要融资,还要融智——尤其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面对不熟悉的海外市场环境,民营企业迫切需要金融机构分享实实在在的海外拓展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提供全方位、全流程、个性化的“融资+融智”服务。
在此背景下,中国银行以“全渠道、全周期、全链条”为核心,为民营企业构建“债权+股权+资本市场”多元融资体系。在债权端,中国银行深化债券创新,协助民企发行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专项债券,并通过售后回租、经营租赁等形式提供灵活租赁服务;在股权端,依托科创协同母基金和AIC(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试点,联合政府与社会资本设立股权投资基金,重点支持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领域项目;在资本市场方面,联动中银国际、中银证券等机构提供IPO、并购顾问等服务,满足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此外,着力破解科技型民企研发投入与市场回报的周期错配难题,升级“科创贷”产品,提供最长3年期资金支持,匹配企业研发期资金需求;落地并购贷款试点,助力科技产业并购整合、畅通资本循环;通过“企业家办公室”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家族传承、跨境布局等个性化服务,打造“融资+融智”生态闭环,助力民企突破“够不到发债门槛、看不懂资本市场”等现实困境。
一些鲜活的实例印证了中国银行创新驱动的高质量金融“活水”搭建起了“债权+股权+资本市场”的立体金融通道,为企业走深走实打下了持续的根基。比如,在生物医药领域,中国银行通过公私联动整合商行、投行、私行资源,为某民营生物企业定制股权激励及港股上市方案,助力其突破研发瓶颈并加速全球化布局;在低空经济领域,中银金租创新“租赁+科技”模式,落地国内低空经济领域首单大型无人机融资租赁业务,既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又推动技术研发与设备升级。
这些案例凸显中国银行以“债权托底、股权赋能、资本接力”的综合化服务能力,不仅解决企业短期资金需求,更通过长期战略协同激发创新动能,成为民企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后盾。
全链条数字化服务生态,支持向“新”前行
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特别是进入2025年,以DeepSeek大模型持续火热为代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面对大趋势,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显得尤为迫切。
但现实的困境是,大部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还处于起步阶段,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水平较低。投入成本高、缺乏技术支持、相关人才匮乏是当前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所面临的主要难题。如果能够有合适的合作伙伴能直面民营企业数智化发展中的这些难题并通过自身赋能和业务联动,转被动为主动,将极大加速民营企业的数字化进程。
据此,中国银行以“科技驱动、场景渗透、数据赋能”为核心,全面推进数智化转型,为民营企业在技术应用层面,优化供应链金融、贸易融资线上化服务,完善企业网银系统功能,推广一批线上化信贷产品;并推出“智企司库”财资管理系统,助力企业实现财资管理专业化、数智化;在场景建设上,依托微信生态圈建立民营客群线上管理体系,打造园区数字化服务平台,推广航运直通车、电子发票等高频功能,2025年将在中意临港创新合作园、江西小蓝经开区、烟台经开区等试点落地。在数据支撑方面,整合公私业务数据构建千级标签体系,实现精准营销与风险管控,同时优化审批流程,提升服务效率,通过“技术+场景+数据”三维赋能,中国银行助力民企在降本增效中完成数字化跃迁。
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服务效率,还将破解传统企业“不会转、不敢转、不能转”的数字化焦虑,弥合区域间、行业间的数字鸿沟,将金融工具嵌入企业研发、生产、流通全流程,也取得丰硕的成果。比如,在跨境电商领域,中国银行为某民营企业打造“关、汇、税”全链路数字化系统,上线“秒级”收结汇功能,使资金处理效率提升50%,物流履约时效缩短15%,树立跨境电子商务规范转型标杆;在跨国经营中,中国银行为某民营集团提供“跨境人民币+信用保险+出口保理”组合模式,在外汇短缺国家实现安全收汇,破解“收汇难、收汇贵”难题。这些案例凸显中国银行以数智化工具重构服务模式的实力——从供应链金融到跨境结算,从外汇管理到风险防控,科技基因已深度融入对民企的全周期服务,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结语
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数据,截至2025年1月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已达5670.7万户,占企业总量的92%以上。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提振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信心,一直是近年来的改革重点之一。以此次发布的民营企业支持方案为代表,中国银行将持续为企业搭建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战略支撑,赋予企业穿越周期、搏击市场的系统性能力。
“中国银行将立足自身优势,不断创新产品与服务,做好“加减乘除”四部曲服务,增加对民营企业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金融支持,减少民营企业融资成本,释放科技金融乘数效应,破除金融服务堵点痛点,进一步聚焦创新性、普惠性、专业性,以更实、更深、更精的金融服务助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中国银行董事长葛海蛟在发布会上总结。
参考资料:
1.数据显示,2024年“一带一路”投资总额达1218亿美元,同比增长31%,其中科技与制造业投资约300亿美元(增长17%),绿色能源投资约400亿美元(占比30%)。民营企业贡献了全国80%以上城镇就业和90%新增就业岗位,华为、小米和海尔等品牌在全球崭露头角,推动中国制造的国际化进程。
*本文刊发在财新promotion频道,不代表财新网编辑部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