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中国一汽与零跑汽车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据悉,此次战略合作分为两个维度:一是技术维度;二是资本维度。
在技术维度上,中国一汽和零跑汽车充分发挥各自在研发领域的技术积累,共同开展新能源乘用车联合开发及零部件合作,通过双方的技术融合共同提升产品竞争力。在资本维度上,双方进一步探讨深化资本合作的可行性,通过资本合作,使双方实现全产业链资源协同。
此次《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署被外界视为双方战略合作的开始,也将为双方的战略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智能电动汽车时代下,中国新一代造车势力的技术实力已经被传统车企认可,技术融合成为传统车企加速转型的抓手,同时也成为新造车的新价值增长点。
零跑自研技术被头部企业认可
中国一汽是继欧洲Stellantis集团之后,第二家与零跑汽车达成多方位合作的大型汽车集团。
作为国有特大型汽车企业集团,中国一汽近年来提出了“All in新能源”的转型战略。所谓“All in新能源”,即未来技术创新投入全部用于新能源智能汽车、新增产能全部用于新能源汽车,停止传统燃油车技术和产能的新增投入。
在汽车价格战愈演愈烈的当下,降本的同时如何做好未来技术投入是中国一汽必须思考的问题。换而言之,谁能提供成本可控的技术,谁将在这一轮“技术向上”“价格向下”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朱江明提出,零跑要做到高附加值零部件自制,把“极致的成本控制”作为零跑护城河;要做到产品超豪华、价格不豪华,做到以成本定价、低毛利溢价、只赚零部件的钱。
低毛利溢价及提供好用的技术的构思符合当下各大车企降本增效的需求,这也是中国一汽选择与零跑汽车战略合作的理由之一。要做到上述要求,对零跑汽车而言,自研核心技术便是重中之重。
自2015年起,零跑汽车坚持全域自研,整车的核心零部件均为自主研发及制造,包括三电和智能化系统,自研自造比例占据整车成本的65%。以电子门把手为例,通过自研集成至域控制器,单车节省超100元。车灯自研后,每套BOM成本压低至行业平均水平的70%。
在更为重要的电子架构上,零跑汽车自研了“四域合一”中央集成式电子架构,其通过将车身控制器、整车控制器、智能座舱控制器以及智能驾驶控制器进行四域合一,使中央超算平台的控制器数量从原先的42个降到了28个,减少了硬件生产和组装成本;以一颗SOC芯片和一颗MCU芯片打造中央超算,实现多域控制,提高了硬件资源的利用率,避免了为不同功能单独配置芯片的成本。
对高附加值产品的自研自造,使得零跑汽车能够像丰田一样,通过垂直整合和模块化设计实现成本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对于2024年全年交付320万台新车的中国一汽来说,15万至20万元市场每款电动SUV月均近万的销量证明了零跑汽车高质价比技术已获得市场认可,和零跑汽车的技术融合将有效提供智能电动车实力,同时对于未来技术的投资将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
技术生态成为新增长点
从Stellantis到中国一汽,这些传统大车企与零跑汽车合作的背后不仅仅是其加速转型的迫切需求,更反映了智能电动时代下,汽车企业角色的转变。
以往汽车企业更多是竞争关系,在技术和零部件上采用了“主-供”模式。随着电动化和智能化的需求激增,传统的商业产品都在被颠覆,而新的产品需要成百上千亿的投资,尤其对于传统车企来说,新能源领域开发成本较高,开发周期较长,抱团取暖、共同打造核心技术/架构成为当下中外汽车业的共识。
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趋势明显,但方向路线很多,一旦选错将浪费大量资源。技术合作可整合资源,共同研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抓住市场机遇,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同时,可实现风险分担,降低各自研发成本和风险。
这种趋势也让有核心技术实力的车企有了新的业绩增长点,车企可以不仅仅依靠“销量×单车利润”的卖车模式,更可以打造“科技生态价值”,通过科技输出寻找到第二增长曲线。
当下的零跑汽车在保持整车业务竞争力的同时,向Tier1供应商角色延伸发展。零跑汽车的电池研发、电驱系统打造、汽车电子设计以及核心零部件制造等关键领域,均展现出可独立拆分并作为Tier1供应商的能力。
这一能力不仅为零跑在零部件供应市场开辟了广阔空间,更反向赋能整车业务。
传统车企和零跑汽车的合作将放大规模效应,形成“1+1>2”的效果。技术应用规模的增长,将有助于技术降本,从而推动更大规模的应用,形成技术向优,成本下降的良性循环。
对于有自研能力的零跑汽车而言,随着整车产品规模效应的逐步显现,零跑汽车在未来发展中的潜力与想象空间正不断被放大,有望实现整车制造与Tier1业务的双轮驱动,开创独特的发展模式。
此次牵手中国一汽,或只是零跑汽车在传统头部车企领域拓展合作的起点,未来有望与更多传统车企达成战略合作。
图片提供方:零跑汽车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刊发在财新promotion频道,不代表财新网编辑部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