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呈现 > 资讯 > 正文

财报公告|建设银行:探索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共生”之道
2024.09.04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金融强国目标,金融机构经营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作为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重要部分,银行业正面临从底层逻辑到运营模式的新诉求,推动自身迈向高质量发展道路。

全球知名投资人拉斯·特维德在《逃不开的经济周期》一书中提出过一个核心观点:经济周期是推动创新变革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学者们发现,即使没有外部冲击,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似乎也会自动循环下去。银行业是宏观经济高度敏感型行业。理解经济周期、与经济周期“共生”,对于国内银行业而言,意味着增强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形成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建设银行近期发布的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建行资产总额40.2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14%;实现经营收入3748.31亿元,净利润1650.39亿元。负债总额37.0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37%。净利息收益率1.54%,ROA0.84%、ROE10.82%,在四大行中继续位列榜首。资本充足率19.25%,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4.01%,均较年初上升,保持同业前沿水平。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至1.35%,拨备覆盖率238.75%,风险抵御能力充足。

建设银行行长张毅在9月2日举办的业绩发布会上提到,上半年建行坚守主责主业,切实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坚持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在“均衡协调”上求实效,较好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坚持底线思维,在“标本兼治”上谋实招,做好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

图为建行2024年中期业绩发布会香港会场

从这段发言中不难看出,在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经营环境下,作为国有大行,建设银行正努力通过服务实体经济、提升“五大质量”、夯实风险根基,探索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共生”之道。

“共生”之本:服务实体经济与建设百姓美好生活

从宏观层面看,近年来,政策持续引导金融业回归本源,全面提升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水平。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业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关键领域与薄弱环节浇灌金融“活水”。

金融机构在“五篇大文章”的投入近两年增长势头尤其明显。以有统计数据的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为例,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央行口径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2.5万亿元,同比增长41.5%,连续3年保持30%以上的较高增速;央行口径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4.76万亿元,同比增长28.5%;金融监管总局口径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78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2万亿元,同比增长17.1%。

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科技、绿色、普惠、养老及数字重点领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已不再只是“有没有”,而是提出了“好不好”“强不强”等更高要求。以中国发展近十年的普惠金融为例,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新形势下,普惠金融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痛点与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等。

“五篇大文章”事关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更事关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景。建行顺应国家所需、响应实体经济所求,将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建设百姓美好生活作为与经济周期“共生”的本源。事实上,建行对于“五篇大文章”早已先行布局。从2018年起,建设银行就已将普惠金融确立为全行发展战略,如今的建行已经是国内普惠金融供给总量最大的金融机构。数字普惠模式运行了6年多,建行的普惠贷款余额从2017年末的4000多亿元增长到2024年6月末的3.29万亿元。

着眼于当下,最新财报数据显示,上半年建行发放贷款和垫款净额24.6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70%,实现信贷平稳增长。从贷款结构来看,建行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投向民营企业贷款5.87万亿元,增幅8.74%。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2.72万亿元,增幅21.19%,累计为5049个核心企业产业链的11.93万户链条客户提供6381.06亿元供应链融资支持。

建行深耕科技金融,图为建行安徽省分行下辖二级分支行工作人员赴科创企业走访调研

“五篇大文章”方面,上半年,建行科技金融、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贷款余额实现平稳提升。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1.80万亿元,同比增幅12.31%;绿色贷款余额4.46万亿元,同比增幅14.93%;普惠金融贷款余额3.29万亿元,同比增幅8.29%,其中涉农贷款余额3.38万亿元,同比增幅9.54%。在养老金融领域,建信养老金管理资产规模达6187.23亿元。数字金融方面,重点推进自身数字化转型,同时加快服务数字经济,截至6月末,建行生活“双子星”平台功能场景用户总数达5.05亿户。

建行2024年上半年揭牌60家养老金融特色网点,图为建行厦门市分行工作人员为客户介绍适老化服务机具

通过信贷支持重点领域及深耕“五篇大文章”,建行在为实体经济平稳发展、建设百姓美好生活提供支持的同时,推进信贷结构优化,实现宏观经济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共生”之策:追求“五大质量”提升

正如投资大师查理芒格所言:宏观是我们必须要接受的,而微观才是我们能有所作为的。在微观层面,建行近年来选择了一条稳中有进、显现韧性的“量价险”平衡发展路径。在这其中,建行今年反复强调的提升“五大质量”,成为夯实业绩基本盘的关键部署。

“五大质量”是对资产、负债、资本、收入、成本等五大重点财报要素的精准拆分,具体来说,提升“五大质量”即优化资产结构、提升负债质量、提升资本质效、提高收入质量、提升成本质效,以此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

为了优化资产结构,建行一方面加快核心资产增长,扩大高收益贷款;另一方面则是做好存量资源盘活,持续压缩低效资产占比。这一“增”一“减”的动作,避免了资金低效空转,从而把资源用在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上,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也得以提升。

上半年末,建行非信贷金融投资较上年末增加2859亿元,贷款及金融投资等核心高收益资产余额占比88.16%;同时大力拓展高质量负债,存款付息率较上年同期下降5基点,负债成本持续降低。

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提升收入质量的核心,在于提高非利息收入比重。建行选择在加强资产负债两端定价管理、稳定净利息收入贡献之外,拓展中间业务、信用卡、非融资保函、财富管理等高质量收入增长点。上半年,建行非利息净收入占经营收入比例21.02%,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

再看最后一项指标“成本”。在年中工作会议中,降低成本是不少银行今年下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而建行探寻出的路径是,通过提升成本质效来实现降本增效。

在深化全面成本管理、增加战略重点和科技创新投入、提高成本效率等举措之下,上半年建行经营费用同比下降1.67%;成本收入比24.15%,较上年末下降4.24个百分点,在四大行中继续保持经营效率前列。同时,建行还深入业务源头挖掘成本压降空间,腾挪资源支持战略推进和客户账户拓展,上半年,建行公司类客户突破1100万户,普惠金融贷款客户达342万户,个人全量客户7.62亿人。

“五大质量”提升的背后,本质上是建行对财务质效的追求。作为衡量银行经营健康性和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净息差很好地反映出建行在增收降本方面作出的持续努力。今年上半年,建行净息差为1.54%,在同业中继续保持前列。

“共生”之基:强化资产质量管理与风险管控

宏观上顺应国家战略,微观上提升“五大质量”,建行的高质量发展还离不开关键一环:夯实安全“地基”。

素有“华尔街教父”之称的本杰明·格雷厄姆曾提到,银行稳健经营比高利润更重要,银行的稳健性取决于它的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能力。在核心报表要素提升优化、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高之外,资产质量健康、风险管理稳健也是业绩韧性的表现。

对于银行业来说,资产质量是银行的基础,不良资产过多会严重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生存能力;而风险管理能力则是银行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具备强大的风险管理能力,银行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稳定。

从行业视角来看,近几年,银行业整体面临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与正处转型期的行业变化双重影响,而上市银行对不良贷款进行大规模确认和处置,这使得上市银行资产质量的潜在风险降低,拨备也更加充足。这一行业变化,具体体现在非信贷减值计提、拨备计提力度、拨备覆盖率及拨贷比,这四方面的提升上。值得注意的是,需要有合适的资源禀赋,方能实现上述指标优化。

图为建行2024年中期业绩发布会北京会场

2024年上半年,建行资产质量依然保持稳健。不良率1.35%,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逐季下降0.01个百分点;截至6月末,逾期率1.27%,环比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38.75%,环比上升0.58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9.25%,较上年末上升1.3个百分点。

探析建行资产质量向优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一方面是调优结构,另一方面是在风险管控上科技赋能、前瞻处置。

调优结构,是建行加大对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把好客户的准入关。上半年建行绿色金融、制造业、普惠等重点领域贷款稳步增长,也持续保持零售贷款大行地位,扎实推进着内涵式集约化发展。

风险管控上,建行继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其中科技赋能,体现在强化智能化风控体系建设,完善客户综合融资管理体系、强化集团一体化风险管理,充分发挥智能化风控效能,从而增强信贷资产质量。

前瞻处置,则体现在加强信用风险前瞻管控,落实“四早”原则,积极识变应变,紧盯重点领域风险监测与化解,优化“三道防线”协同控险机制。在强化集团信用风险统筹管理方面,建行以客户为中心,加强信贷和类信贷业务信用风险的统筹管理,管理半径全面延伸至境外机构和子公司,实现信用风险偏好、政策制度、监控、分类、拨备、工具建设等工作的端到端管理。

当下,银行业普遍在经历从追求规模增长到寻求价值增长的转型。建行的前瞻性风险预判和主动加强管控,逐渐呈现出价值底色——在无风险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建行一直被视作稳定分红的高股息品种。今年上半年,建行继续保持30%以上的分红比率,进一步显示出资本市场投资回报水平稳定,增加中期分红492.52亿元,分红占2024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比例为29.97%。

自上市以来,建行已累计分红1.2万亿元,现金分红比例长期保持在30%,近三年每股股息率均在5%以上。2020年—2023年,建行A股股息率分别为5%、5.6%、6.7%和6.5%,H股股息率分别为6.1%、7.5%、8.7%和9.3%。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每股现金分红保持较高水平。

立足本源,以服务社会民生、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战略为着力点,持续做好“五篇大文章”,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当下银行业的整体大势。顺应经济周期,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加快战略转型步伐,从而构建更高效、更具竞争力的业务模式,则是银行业在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的“药方”。

回过头看,建行2024年上半年取得稳健成绩的背后,是建行在顺应经济周期的过程中,探索与经济周期“共生”的多重实践。在增强内生增长能力的基础上,更高效高质地服务实体经济、建设百姓美好生活,这也是建行在摈弃“以规模和速度论英雄”的传统思维后,坚持内涵式发展的精髓所在。

图片提供方:中国建设银行

*本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刊发在财新promotion频道,不代表财新网编辑部观点

财新传媒产品策划中心(PIC)提供有市场竞争力的整合营销解决方案,以“内容+传播”为核心优势,融合公信力品牌、专业洞察、稀缺资源、创意设计、媒体矩阵,帮助合作伙伴提升品牌影响力。
  • 内容营销

  • 事件营销

  • 品牌专题

  • 创意设计

  • 音视频访谈

  • KOL合作

  • 会议活动

  • 研究报告

  • 微纪录

  • 项目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