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呈现 > 资讯 > 正文

特别呈现|CFA毕业季观察:未来的金融从业者该具有哪些特质?
2024.06.20

又是一年毕业季。202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1179万人,继续创历史新高。

根据智联招聘的《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数据,相较于往年,今年大学毕业生求职行为更为积极,就业求稳心态越发显著;同时,“结构性错配”依旧显著,在蓝领和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现实下,大专、本科、硕博offer获得率出现倒挂。而从全球态势来看,进入2024年下半年,尽管短期内复苏势头依旧强劲,但长期来看,全球资本和劳动要素的错配问题日益严重。

尽管如此,一些积极的因素正在加速积累。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1-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比上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由全球投资专业人士组成的专业机构CFA(特许金融分析师)协会近日发布的《2024年全球毕业生前景调研报告》(以下简称调研报告)称,一项于近期展开的面向高校学生及新近毕业人群的调研显示,中国毕业生对就业前景的信心强于全球平均水平,其中,相较于其他行业,金融业受到青睐。

这与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宏伟目标相一致。其中,拥有“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将为建设金融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具体来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在金融业与其他许多实体行业和领域深度融合的趋势之下,未来的金融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阔的视野和创新的思维等,以更好地适应未来金融人才的发展需求,进而为中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金融领域人才需求的变革

单从就业和职业发展的维度来看,有几类变革的力量正在重塑金融领域的人才发展格局。

首当其冲的是金融领域的复合型人才趋势要求。

复合型人才,指的是不仅在专业技能方面有突出的经验,而且在跨领域、跨岗位,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的人才。这不是最新最热的趋势,但新的技术和社会变革,赋予了复合型人才新的内涵。

一方面,随着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及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化信息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快速渗透,“既懂金融,又懂技术”,拥有多学科背景和多领域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十分抢手。

另一方面,随着不同产业和实体经济的深入发展,新行业、新技术、新业态持续涌现,需要同时具备金融和相关产业领域知识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浇灌金融“活水”。

在近期开展的一个由CFA协会支持的高质量金融人才职业发展调研报告中,受访专家总结复合型人才的三大特点:金融人才应该是既懂金融业务,又懂新时代对金融工作所提出的新要求、寄予的新希望的复合型人才;金融人才应该是既懂得守正,又懂得创新的复合型人才;金融人才应该是既能观念上接受、思想上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又能对AI时代可能对金融业带来的挑战、风险具有充分理解和责任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其次,积极响应ESG、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环境、社会议题,成为金融从业者新的“必答题”。对此,ESG和可持续领域相关的金融人才,成为刚需。

当前,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和金融的重要议题,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金融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随着我国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金融迅速发展,ESG金融专业人才就业市场迈入刚需时代,但当前ESG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紧缺型金融人才供需缺口大,知识能力紧缺问题依然严峻。根据CFA协会日前发布的《中国ESG金融人才职业发展报告》调研显示,ESG金融专业领域知识技能不足是ESG金融从业人员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他问题还包括:职业定位不清晰、缺少职业评价、缺少培训机会和职业指导等。应对这些挑战,亟需充分发挥政府、高校及专业协会等各方的作用。

第三,立足本土,胸怀国际的综合化人才。

一方面,金融市场具备高度全球化的特点,特别是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出海、开展国际化经营,金融人才需要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了解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动态和规则,更好帮助客户在国际金融市场获得专业的意见和服务。

另一方面,秉承“金融为民”的初心使命,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金融人才还需更下沉到中国本地的经济、金融场景下,懂得讲政治,严操守,在复杂的金融环境中,守住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确实金融工作不偏离主线。

最后,把“终身学习”作为金融从业者的座右铭,无界成长,跃升更新。

这源于金融行业是一个快速发展和变化不断的领域,且愈发受到行业外各种因素的影响。

金融从业人员需要不断学习适应新的挑战和变革,如金融行业的法规和政策的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涌现,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数字技术发展对金融行业的改造和赋能等。金融从业人员需要通过终身学习,以掌握新的理论、新的工具和新的技术,实现自身的无界成长,才可适应行业的发展和变化,最终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从而带动整个金融行业,乃至经济、社会的跃升更新。

应时而变:未来“高质量”金融从业者特征

了解行业的变化并提前规划,是职场人或者即将进入职场的在校学子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取得成功的关键。看到了金融行业正在经历的变化,这些趋势或将改变未来金融从业者的工作方式、技能需求和职业规划。对此,金融从业者或者即将进入金融行业的在校学子可以从哪里发力?

首先,做一个“政治过硬”的金融从业者。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人才要坚持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不同于其他产业,金融领域的风险外溢性非常大,金融从业者需要在做好主业,服务客户的前提下,切实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坚定政治站位,胸怀“国之大者”,强化使命担当,尽心尽责地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确保金融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切实有效地服务实体经济。这离不开金融从业者高水平的职业道德意识和专业能力建设,包括金融从业人员时刻保持较强的合规与监管意识,具有全面的合规知识储备、较强的风险识别评估能力及风险控制流程管理能力。

其次,善用工具和跨界创新,夯实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素养和思维基础。近年来,金融领域的职业发展经历了从“备受追捧”到“理性回归”的转变,但金融业仍受青睐。CFA协会的调研报告显示,相较全球平均水平,千余名来自中国大陆的高校生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更有信心(87%)。在各行业中,中国毕业生对金融业的职业前景最有信心(55%),高于30%的全球平均水平。同时,与全球平均水平(18%)相比,中国毕业生更倾向于认为金融仍是一个稳定而有吸引力的行业(38%)。

以AI与金融行业的职业发展为例。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变革日益影响职场,善用工具和跨界创新,学习并掌握新技术成为应届毕业生以及金融从业者必要的功课。在CFA协会的调研报告中,三分之二的全球受访者(66%)认为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对职业成功至关重要,92%的受访者认为了解如何使用这些工具将有利于其职业发展前景;在学习金融的受访者中,两项调研结果更分别上升至76%和97%。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更多中国毕业生(86%)认为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对其理想职业道路的成功至关重要。

以此为指引,将来有志于在金融领域从业的金融专业学生可有意识地进行跨学科学习,如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经济学以及某一个实体产业等,以培养更全面的知识结构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现有的金融机构从业者应加强持续地学习,通过定期的内部培训和外部专业培训,确保自身能够掌握最新的金融知识和技能,例如金融科技、数据分析、ESG、风险管理等。

第三,深入实践,积极准备前瞻性的职业资格认证和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是未来高质量金融发展的核心,而以ESG、可持续金融为代表的金融前沿实践更离不开高质量的金融人才支持。当然,尽管金融类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成为金融专业人员职业发展的必备条件,但ESG金融类证书尚处于初建阶段,权威证书体系尚未建立。据CFA协会发布的《中国ESG金融人才职业发展报告》显示,九成(91.2%)受访者没有ESG金融类职业资格证书,而在8.8%的持证人群中,90.9%取得的是ESG投资证书(Certificate in ESG investing)。

值得一提,近年来,金融行业对泛财经以外专业的人士,特别是具备金融科技、产业和实体经济领域经验的跨界人才备受追捧。还是以ESG为例,ESG从业者显著的特点就是“来源广”。据CFA Institute中国区总经理张一介绍,CFA协会的ESG投资证书考生中,金融背景的人群只占不到20%,而实体经济特别是绿色经济的从业者占比非常大,这也呼应了当前市场中的现实需求,很多从业人员迫切需要学习怎样去做ESG信息披露。而在不同的行业和岗位中,又各自有着不同的细分诉求。更多实体经济从业者选择考取ESG投资证书,也给非金融、财经领域专业学子想进入金融投资行业一个可能的新的路径。

结语:专业引领高质量金融人才的未来

建设金融强国,人才是基石。

“当前,建设金融强国已经作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提出来了。而建设一支高水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显然是金融强国建设整体布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恰如一位金融行业资深专家在CFA协会近期支持的高质量金融人才职业发展调研报告所诠释的培养高质量金融人才的深远意义。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以数字金融为例,在人工智能特别是大语言模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金融人才需求巨大但人才紧缺,这对新时代金融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挑战与机遇,也明确了金融人才高质量发展进阶的方向。接下来,全行业应建立政府、企业、专业组织和高等院校等共同参与的高质量金融专业人才多元开发机制,形成人才培养的专业体系,唯有如此,才可更好锻造出“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

作为以“推动金融投资界秉持高标准道德操守、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为己任的全球性专业机构一直在积极践行推动。“人才培养是一个需要全面合作的事情。从政策端,到高校端、机构端,到CFA Institute这样的国际平台端,都需要积极关注和配合。”张一总结道。

*本文刊发在财新promotion频道,不代表财新网编辑部观点

财新传媒产品策划中心(PIC)提供有市场竞争力的整合营销解决方案,以“内容+传播”为核心优势,融合公信力品牌、专业洞察、稀缺资源、创意设计、媒体矩阵,帮助合作伙伴提升品牌影响力。
  • 内容营销

  • 事件营销

  • 品牌专题

  • 创意设计

  • 音视频访谈

  • KOL合作

  • 会议活动

  • 研究报告

  • 微纪录

  • 项目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