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呈现 > 资讯 > 正文

财报公告|百度2023年财报:AI重构业务,文心大模型推理成本降低至1%
2024.02.29

最新财报披露的信息显示,百度2023年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领域取得更大进展。基于大模型的AI技术助力百度传统业务重构,提升效率和商业化水平;AI原生应用快速落地抢占市场,基本打通AI商业化路径。

2月28日公布的财报显示,百度2023年收入为1346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9%;经营利润(non-GAAP)为284亿元,同比增长23%;归属百度的净利润(non-GAAP)为287亿元,同比增长39%。在新业务投入巨大的背景下,百度的利润增长显著,显示出百度基于AI大模型的业务发展迅速,快速占领市场,并获得商业化反馈。

百度创始人兼CEO李彦宏表示,百度“在迭代文心大模型与文心一言、重构产品和服务,以及商业化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文心大模型系百度研发的生成式AI大语言模型,文心一言系基于该大模型的问答式对话应用。

2023年,百度管理层敏锐觉察到AI浪潮可能带来的产业洗牌机会,李彦宏在年底一次公开活动中表示,“大模型出现后,我很兴奋,调动了公司几乎所有资源在做相关的事情。”百度一方面利用AI重构旗下各产品线,另一方面推动应用场景落地,以繁荣AI原生应用生态。

此前,李彦宏不止一次表达了管理层对AI的重视,“拥抱AI时代,需要一把手来驱动”,李彦宏更早前表示,“只有CEO才会关心新技术对自己业务的关键指标是不是产生了正向作用。大公司分工明确,CEO如果不主动引领这个变革,就很容易被带偏。”

百度首席财务官罗戎则表示,2024年将继续把“提升运营效率”作为重点任务,以“实现高质量增长。”

显然,AI业务对百度至关重要的认知,已从管理层贯彻到了全体百度员工。《巴伦周刊》在一月初的报道里写道,“百度以其搜索引擎而闻名,但现在正努力成为中国领先的人工智能公司。”

 

券商预测:AI增收效果显著

财务方面,百度2023年营收、利润超出市场预期。百度核心的收入为1035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在线营销业务收入751亿元,同比增长8%,非在线营销收入284亿元,同比增长9%。

销售成本650亿元,同比增长2%;销售及管理费用235亿元,同比增长15%,主要系渠道支出及市场推广支出增加;研发费用242亿元,同比增加4%,主要系支持生成式AI研发投入的服务器的折旧开支及服务器机架费用增加。

经营利润(non-GAAP)284亿元,其中百度核心的经营利润(non-GAAP)247亿元,百度核心经营利润率(non-GAAP)为24%。归属百度的净利润(GAAP)287亿元,其中归属百度核心的净利润(non-GAAP)为274亿元,百度核心净利润率(non-GAAP)为26%。

业务方面,文心大模型表现出色。经过四年的研发迭代,文心大模型升级到4.0版本,实现了在原始基础版本上的飞跃,可与OpenAI所发布的主流产品ChatGPT-4媲美。得益于百度在芯片、框架、大模型和终端应用场景等的技术优势,运营成本不断降低,模型周均训练有效率超过98%,训练GPU有效带宽达95%。去年年底,百度宣布文心大模型首批通过了国家大模型标准符合性测试。

AI生态发展繁荣。百度自研的产业级深度学习平台“飞桨”已服务超过1000万开发者及超过23万家企事业单位,基于飞桨创建模型86万个。文心大模型“星河”共创计划力图与开发者共同推动AI应用创新,目前应用已超过4000个。

此外,基于文心大模型,百度智能云还与三星手机、荣耀手机等典型客户协作探索了AI原生应用的开发范式。例如,在手机端集成基于文心大模型能力的翻译、摘要、搜索等能力,并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专项计划安排等。

李彦宏在2月28日的财报电话会上表示,百度已从文心大模型中获得增量收入,例如2023年第四季度,大模型为百度智能云带来了约6.6亿元的增量收入,推高这一业务该季度的总营收至84亿元。李彦宏预计,2024年大模型带来的增量收入将达到“数十亿元人民币,主要来自广告和智能云业务。”

基于百度的财务表现及业务进展,多家头部券商表态看多百度未来走势。

摩根士丹利将百度视为人工智能行业的先驱,称其将抓住中国在这一领域不断增长的机遇,认为百度股票“被严重低估”。这家券商看好AI为百度传统业务带来的增量:预期2024年广告收入有望增长7%,主要得益于AI对广告转化率的提升。

对于广告业务,交银国际持类似观点,“维持2024年百度核心广告业务收入高于GDP增长的预期,AI对广告系统打造将拉动整体广告收入增长达到高个位数(目前预计约7%)。”

摩根大通则认为可看多百度,因为市场目前给出的估值倍数和普遍预期,均未能考虑到该公司生成式AI将成为其中期增长动力的假设。换言之,若百度的生成式AI的确能成为公司的中期增长来源,则目前百度的股价被市场低估了。

大模型原生应用重构产业生态

百度基于AI的大模型和应用将为资本市场提供新的动能。

传统业务链条上,围绕用户“搜索、整理、使用”信息的使用动线,百度在搜索、广告等业务已然轻车熟路。创新业务链条上,AI大模型及基于大模型的各式应用,将更为迅速地满足用户“创造信息”的需求。传统业务与创新业务互为补充,有效填补了百度已有生态的空缺。

逻辑上,大模型应用将为百度创造更多业务增量。

在消费者市场,个人用户的办公和创作效率可基于大模型应用大大提升。为获得这一效果,个人用户付费意愿强烈。例如,自去年8月底问答式对话应用“文心一言”获准向公众开放以来,好评如潮。基于文心大模型4.0版本的文心一言专业版,可向付费用户提供较免费版本更为强大的模型能力和图片生成能力。

在企业端市场,在降本增效的现实需求推动下,企业用户将有更强的付费动力以提升效率。例如,AI原生应用开发工作台千帆AppBuilder在提供常规代码编辑功能的情况下,还提供低代码能力,方便开发者通过自然语言和可视化组件,快速创建AI原生应用。再例如,传统广告客户也可利用AI应用提升商品匹配效率和销售转化率,经过大模型重构的营销平台“轻舸”覆盖约10000家企业,约有4000家正在使用依托生成式AI打造的商家智能体,涉及教育、旅游及汽车行业。

从逻辑落地为现实,一方面要依靠AI大模型的自身能力,另一方面更要依靠基于这些大模型所开发应用的能力和生态。

大模型方面,百度自研的“文心大模型”自2019年3月发布以来不断迭代,在理解、生成、逻辑和记忆能力上不断提升。在本土市场,文心大模型日均调用量超过5000万次,季度环比增长190%。李彦宏在电话会上表示,截至12月,约2.6万家企业调用文心大模型,目前三星、荣耀、汽车之家等企业均与百度达成合作。

同时,文心大模型的运营成本不断下降,2023年底的推理成本已下降至当年3月份的1%。

原生应用方面,李彦宏不断强调AI原生应用的价值,“真实的应用对释放文心大模型和文心一言的全部业务潜力至关重要。”他呼吁业界将更多精力放到应用层面,“在基础模型之上,要有千千万万甚至数以百万计的AI原生应用,大模型的价值才能被体现出来。”这事实上也间接勾勒了百度在构建中国AI应用生态方面的雄心。

此前,李彦宏曾指出业界关注点“失焦”:“过去这一年的时间,社会资源分配不成比例,媒体、社会、公众主要的兴奋点还在基础模型上,不去认认真真花精力做原生应用,我多多少少有点着急。我始终认为技术还是要为应用服务。”

百度知行合一,将AI原生应用作为业务重点之一。基于自研的“文心大模型”,百度率先推出了各类AI原生应用,以期迅速获得用户反馈,并不断调整基于大模型的AI应用实践。

以问答式对话应用“文心一言”为例,自2023年3月上线至当年底,用户规模突破1亿,累计完成超过37亿字的文本创作,帮助用户处理约4亿字的专业合同,制定约500万次的旅行计划。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表示,文心一言自8月底获准提供公众服务以来,用户提问量一路上扬,并帮助背后的基础模型不断升级,其4.0版本在理解、生成、逻辑和记忆等四大AI基础能力方面提升效果超过三成。

再以专业的文档资料库“百度文库”为例,该应用在大模型加持下“彻底重构”,实现了从内容工具到生产力工具的转变,能利用AI帮助用户进行一站式内容创作。李彦宏在公开演讲中用“全球最好”一词来描述百度文库的幻灯片生成能力,“可以在1分钟内生成一个20多页的幻灯片,包括图表生成、格式美化等,成本几乎是零。”数据显示,百度文库AI用户数累计超过8000万,AI新功能累计使用超过7亿次,生成幻灯片超过2000万份。

AI推动百度全业务转型

AI业务对百度至关重要,百度正稳步推进业务向AI的转型。

目前,商业化方面,文心大模型和基于文心大模型的问答式对话应用文心一言已为百度带来新增收入;技术方面,百度力图在性能与效率间取得平衡,既要更高效,又要更普惠,因地制宜为客户提供服务;应用方面,基于文心大模型,百度正在重构AI原生应用,为客户带来全新体验的同时,获取新的流量和增长。

得益于百度既有业务的大力支持、潜力业务的开发能力,以及核心决策者的强烈意愿,百度正在有序推动AI的转型。2024年财报显示,百度传统核心业务表现稳健,创新AI业务可圈可点,二者之间相互配合,业务全面的AI重构和转型进展顺利。

基于搜索引擎的既有优势和AI技术的庞大潜力,百度将继续推动大模型快速落地。

*本文刊发在财新promotion频道,不代表财新网编辑部观点

财新传媒产品策划中心(PIC)提供有市场竞争力的整合营销解决方案,以“内容+传播”为核心优势,融合公信力品牌、专业洞察、稀缺资源、创意设计、媒体矩阵,帮助合作伙伴提升品牌影响力。
  • 内容营销

  • 事件营销

  • 品牌专题

  • 创意设计

  • 音视频访谈

  • KOL合作

  • 会议活动

  • 研究报告

  • 微纪录

  • 项目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