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呈现 > 资讯 > 正文

研报集纳|中国首份再生农业系统性报告发布:助力多重目标下的中国农业可持续转型
2023.11.07

以土壤保护为核心的再生农业,正在成为全球农业可持续转型新潮流,并与兼顾粮食安全、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农户生计等多重目标的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高度契合。

2023年夏天,全球经历了有史以来最热的7月,中国华北地区亦先是经历了破纪录的持续高温,又遭遇罕见的特大暴雨。全球变暖,及其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正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粮食减产、农田废弃、农民流离失所等诸多负面影响。如何减缓、适应气候变化,成为摆在农业面前的一道重大课题。

对于尚处于现代化征程中的中国农业而言,其肩负着保障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生态安全等多重任务,面对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挑战,找到可持续转型的路径,正变得愈来愈迫切。在放眼全球寻找农业可持续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以土壤保护为核心的再生农业(Regenerative Agriculture),正在成为全球农业可持续转型新潮流。它正在重新修复农业与自然、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有望为农业领域在气候、环境、经济等方面的可持续挑战,提供以自然为基础的系统解决方案。

鉴于国内在再生农业领域的研究相对匮乏,为了进一步了解再生农业的内涵以及在中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路径,受拜耳委托,财新智库对再生农业在全球的发展历程作了全面梳理,并形成了中国首份系统的再生农业报告——《以再生农业助力多重目标下的中国农业可持续转型》(下称《报告》)。


什么是再生农业?

再生农业将目光聚焦在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根本性影响的土壤保护,通过免耕、覆盖作物等再生农业措施,改良系统,从而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和气候韧性。

再生农业于20世纪80年代被罗代尔研究所(Rodale Institute)首次提出,尽管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它仍未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对再生农业的核心理念,已基本形成了高度共识——以土壤为切入点的可持续粮食系统的解决方案,恢复和保护自然资源并缓解气候变化。

具体至改善土壤健康的耕作制度方面,业界也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共识的代表性的耕作原则和手段,包括:整体放牧(Integrating Livestock)、覆盖作物(Cover Crops)、免耕(No-Till)、轮作(Crop Diversity)和精准农业等。再生农业并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统一方法,必须因地制宜,基于当地生态系统和生产条件进行系统规划和精细调整。

简而言之,再生农业试图修复农业与自然的关系,并使以土壤为根基的农业,本身成为可持续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为什么要实施再生农业?

《报告》发现,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国内,农业可持续性都十分严峻。农业既是易受气候变化威胁的行业之一,又是制造全球变暖的主要“推手”之一。与此同时,农业肩上的担子很重,必须养活不断增长的全球人口和超过十亿赖以谋生的人群。在中国,资源禀赋下形成相对分散的农业生产,农业整体科学化水平不高、农民意识不足带来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化学品滥用问题,使农业面临的可持续挑战同样严峻。

在无可逃避的气候变化挑战下,农民正在对长期效益与短期收益作出再平衡。2023年4月至7月期间,对中国、澳大利亚、巴西、德国、印度、肯尼亚、乌克兰和美国的约800名种植者的一项“农民心声”调研显示,71%的种植者已意识到气候变化对其农场造成了重大影响。其中,受访的近300名中国种植者中,83%的种植者表示,气候变化已对他们的农场经营造成了影响,其中69%的受访者对此感到担忧。

参与上述调研的全球种植者粗略估计,过去两年中,气候变化导致自身平均收入减少了15.7%,其中1/6的种植者甚至认为经济损失超过25%。因此,近八成种植者已经或计划采取直接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其中43%的受访农户已经或打算使用覆盖作物,所有种植者都表示,已经采取或计划采取措施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再生农业有哪些优势?

《报告》梳理研究和实践结果发现,再生农业在减少投入、提升长期产量、保护环境、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等方面均表现出潜力。

有针对美国农场的研究发现,免耕、覆盖作物和多样化轮作的再生农业耕作制度,使农民可以使用更少的化肥、农药和柴油,获得比常规耕种方法更多的利润。这种新的耕作系统仅用了几年时间就重建了土壤肥力,使其获得了比相邻传统农场更多的利润。

据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估算,采用覆盖作物、保护性耕作和作物轮作三种措施,每增加1%的玉米、大豆和小麦种植面积实施土壤健康措施,就可以封存82.5万吨(最高达25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可以减少1050万磅(最高达3150万磅)的养分淋失,可以减少330万吨(最高达660万吨)的土壤侵蚀,土壤可增加持水12万立方米(最高达36万立方米)。产生的环境效益可以转换为每年2.26亿美元(最高达6.03亿美元)的社会经济总节约,折合为平均每英亩99美元(最高达264美元)。将这三种土壤健康措施推广到全美玉米、大豆和小麦种植面积的50%,社会成本可节约74亿-196亿美元,全部采用则可节约187亿-498亿美元。

农业农村部、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等在华北平原开展的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也在降本增效、保护环境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效果。许多先进的农业企业也展开再生农业实践,取得显著成效。比如,拜耳耘远农场北京银黄绿色生态园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再生农业整体管理的模式,专注于高品质蔬菜果品生产,并采用一体化安全用药服务站来解决土壤和水源污染问题。2021年-2023年,银黄农场提高农民收益10%,节约20%的成本;一个种植季内处理含农药废水4000升,植保产品使用次数则减少了2次;同时,农场还发挥再生农业示范作用,参观培训交流超9000人次,并带动周边农户300人,且与农户达成了2024年-2026年继续合作意愿。

再生农业探路

如何推广再生农业?《报告》发现,随着再生农业显示明显的长期环境、经济效益以及适应了农民偏好,全球前沿的农业企业已经将再生农业视为获得未来竞争力的关键。202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开幕前夕,由可持续市场倡议组织(Sustainable Markets Initiative)撰写,拜耳、玛氏、麦凯恩食品、麦当劳、百事可乐等多家跨国公司签署的《扩大再生农业:行动计划》(下称《行动计划》)报告发布。《行动计划》认为,目前再生农业的扩张规模还不够快,“到2030年,增长率需要增加两倍才能达到全球农田面积的40%,并将全球气温升高限制在1.5摄氏度”。

同时,实现再生农业未来发展需要解决五大重要任务,它们分别包括:

1.创建一套供整个食品系统使用的基本衡量标准,以帮助企业在整个价值链上做出成本和风险分担的决策;

2.通过增加环境效益来增加农民收入,以支持更广泛的再生农业系统过渡;

3.建立农民转型成本分担机制。通过金融、保险部门等更多市场主体分担成本,可缓解转型成本压力;

4.确保政府政策奖励转型农民;

5.以不同方式采购,在价值链中分担成本。它涉及不同行业承购商之间合作的模式,从特定区域采购作物,转为再生耕作。

相比欧美已高度现代化、规模化的农业,中国则仍处于“大国小农”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报告》认为,传统与现实交汇下,中国的再生农业发展有很大的空间,同时也注定任重道远。《报告》受访者建议,应该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进行推广。比如先从相对规模化的农业经营实体起步,普遍化地推进种养结合、秸秆还田;再比如有意识地推进水稻直播和再生稻实验等耕作方式变革,以及有计划地推进轮作,普遍推动冬季农田休闲为播种绿肥等等。

同时,将再生农业视为一种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从国家应用型研究支持做起,先培育专家和团队,并做好知识普及、农机、农资等技术支持、基础条件,同时赋能规模化种粮大户,以点带面逐步推进,进而实现更大范围的推广。在这个过程中,国内外农业头部企业应当发挥创新引领、示范推广等积极作用,最终形成生态合力。

◎ 点击此处阅读报告全文

*本文刊发在财新promotion频道,不代表财新网编辑部观点

财新传媒产品策划中心(PIC)提供有市场竞争力的整合营销解决方案,以“内容+传播”为核心优势,融合公信力品牌、专业洞察、稀缺资源、创意设计、媒体矩阵,帮助合作伙伴提升品牌影响力。
  • 内容营销

  • 事件营销

  • 品牌专题

  • 创意设计

  • 音视频访谈

  • KOL合作

  • 会议活动

  • 研究报告

  • 微纪录

  • 项目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