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呈现 > 资讯 > 正文

特别呈现|深圳前海:发布“前海全球服务商计划”,深港接轨再升级
2022.11.09

11月8日,2022前海全球招商大会在广东深圳召开。深圳前海在会上推出“前海全球服务商计划”和首批“四大聚集区”,深入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营商环境。

定位于“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前海多年来聚焦制度创新、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下称《前海方案》)正式发布,进一步明确前海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动跨境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更好地成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桥头堡”。

被誉为“特区中的特区”,深圳前海走在创新发展的前列。去年以来,前海新推出制度创新成果115项、累计725项,新增全国复制推广7项、累计72项。7月22日,中山大学发布2021-2022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前海居全国第一。

不同于东京湾区、纽约湾区和国内的长三角、京津冀区域,前海所在的粤港澳大湾区处于“一国两制”框架下,面临多方面制度差异,亟待机制破局,服务贯通。正因于此,创新深港接轨机制成为前海下一步发展的关键。

前海湾

营商环境再升级

公司成立超过20年,入驻前海7年,让东方嘉盛董事会秘书李旭阳感触颇深的是,前海高度灵活的制度和精准服务。“优惠扶持政策是一方面,政策能落地更为重要。”作为专注于一体化供应链服务的公司,东方嘉盛近年来在前海打造了多个全球中心仓,建设过程极为考验不同部门沟通协调,“在中间,前海有关人员为服务方案的创新与落地,充当桥梁。”

一直以来,深圳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2021年11月,深圳被列入首批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2022年5月,深圳正式发布优化营商环境5.0版改革政策。

深圳“前海全球服务商计划”将重点引进、培育以现代金融、商贸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商务服务、航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为主要业务,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现代服务业细分领域跻身全球榜单前50、国内前20,或在业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和机构。

前海国际金融城

迎着政策东风,前海每年将为上述产业提供产业扶持资金不少于10亿元,产业空间不少于20万平方米,到2025年引进、培育全球服务商300家以上,实现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000亿元以上。

深港接轨是“前海全球服务商计划”的一大焦点。前海将推动深港关检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不断深化香港专业人士在前海跨境执业便利化措施,并允许前海注册的港澳台和外资企业协议选择适用域外法解决商事合同争议。

此举也是《前海方案》聚焦的方向。事实上,在多年深港合作过程中,两地企业资质和专业人士的职业资格互不相通,港企难以直接进入内地市场,影响专业人士在内地便利执业。与此同时,“前海全球服务商计划”将提升重点产业集聚效应。例如打造深港风投创投集聚区、跨境电商集聚区、天然气贸易集聚区、数字经济集聚区、深港创新城、海洋新城等。伴随前海蓬勃发展,“前海全球服务商计划”还把目光投向配套公共服务建设。前海支持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公共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运营服务,在诸如教育、医疗、养老等产业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此外,前海多年贯彻的“双15%”税惠仍将对重点产业予以延续。根据国家税务总局披露数据,以2022年上半年为例,深圳累计新增退税减税降费及缓缴税费达766亿元,惠及100万户小微企业。

纵观全国54个自贸试验(片)区,前海制度创新活力居全国前列。今年7月,中山大学发布制度创新指数,前海名列全国首位。在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金融改革创新、政府职能转变和法治化环境全部5个一级指标中,前海均列入前三名。

探索产业集聚

此次与“前海全球服务商计划”一同发布的,还有前海首批“四大聚集区”,分别为风头创投、天然气贸易、跨境电商和涉税服务业。

以聚集区建设为代表的产业集聚,是前海释放产业空间的重要手段。

“把产业集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推进产业纵深进一步加强。”深圳前海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香港在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金融、航运、物流、专业服务、设计等方面有非常独特的优势;深圳在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和技术研究产业化等方面比较强。“希望更多香港、澳门的企业能够到大湾区内地城市来发展,共同提高产业基础,提升国家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的影响力。”

2021年起,前海就开始相继建设深港国际金融城、深港国际法务区、国际人才港等现代服务业载体,通过产业集聚为深港合作夯实基础。

以深港国际金融城为例,其推动建立与香港等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金融制度体系,打造深港金融机构集聚地和深港金融创新承载平台。去年10月启用至今已入驻218家金融机构,三成来自港资外资,在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人民币跨境使用、外汇管理便利化等领域先行先试。

依托前海跨境金融优势,香港老牌金融机构大新银行今年获批筹建深圳分行。大新银行董事总经理兼行政总裁王祖兴公开表示,深港国际金融城推动建立与国际规则衔接的金融制度体系,正是该行选择将深圳分行落户前海的重要原因。

此次前海推出的首批“四大聚集区”在产业上各有侧重,将针对性给予制度创新与资金奖励。

其中,风投创投集聚区将依托于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拓展产业空间,推动创新资本跨境流动便利;在天然气贸易集聚区,下一步将重点支持国内外知名天然气贸易企业的亚太总部、订单中心、结算中心落户前海,加快打造国内领先的天然气贸易中心;跨境电商集聚区将拓展产业链生态链,培育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境电商平台;在涉税服务业集聚区,将积极探索注册税务师、会计师、律师等涉税服务专业人士混业经营、归口监管,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涉税服务业发展高地。

“产业发展离不开优质空间载体的保障。”前海方面表示,将全力支持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携手专业服务机构开展产业链招商,打造资本汇聚、企业聚集、人才汇集的“首选地”。

妈湾智慧港

接轨香港下一步

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和集聚产业“组合拳”背后,是前海接轨香港的体制探索。这不仅是《前海方案》的路线,更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一子。

深圳是香港北上“第一站”,前海则是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在2019年面世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港澳与内地的规则衔接和制度对接逐步提升到行业层面。深圳“十四五”规划称将重点发挥前海合作区的服务业制度型开放创新示范效应,率先构建与香港接轨的现代服务业体制机制。

学界业界普遍认为,“一国两制”背景下,粤港之间来自法律、管理、税收、执业资格等多方面制度差异,影响人员、商品、资金和信息的自由流动,进而左右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承接于此,《前海方案》聚焦跨境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总体要求为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先行先试,推进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丰富协同协调发展模式,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现代服务业被前海视作“主责主业”,也是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引擎。近两年,前海连续发布多项现代服务业利好政策。除“前海全球服务商计划”和“四大聚集区”外,此前也曾发布多项涉及金融业发展支持、产业集聚办公用房资金补贴、人才发展等方面的方案。

今年以来,深港合作愈加紧密。前海联合香港财库局发布支持前海风头创投发展“十八条”措施,已吸引69家风投创投机构入驻,管理基金规模970亿元。今年1-9月,实际使用港资42.8亿美元,增长21.1%,拥有港资企业近万家。

下一步,前海仍将聚焦创新深港合作体制。根据《前海方案》,2025年将建立健全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初步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到2035年,前海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将更加完善,营商环境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建成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强、创新策源能力强、协同发展带动能力强的高质量发展引擎,改革创新经验得到广泛推广。

*本文刊发在财新promotion频道,不代表财新网编辑部观点

财新传媒产品策划中心(PIC)提供有市场竞争力的整合营销解决方案,以“内容+传播”为核心优势,融合公信力品牌、专业洞察、稀缺资源、创意设计、媒体矩阵,帮助合作伙伴提升品牌影响力。
  • 内容营销

  • 事件营销

  • 品牌专题

  • 创意设计

  • 音视频访谈

  • KOL合作

  • 会议活动

  • 研究报告

  • 微纪录

  • 项目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