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视角:科技将如何为人类带来幸福?

“人类和机器最大的区别就是创造力。我们永远需要艺术,还有优秀的足球队。”——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季斯(Sir Christopher Pissarides),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科技,人类幸福的源泉之一

2017年10月,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写给侍者的一张关于“幸福生活秘诀”的字条,在耶路撒冷以156万美元(约合人民币近1,000万元)拍出。字条上写道:“平静而普通的生活,远比追求成功和不安定带来更多幸福。”

什么是幸福,其源泉在哪里?对此,人人都有不同的理解。皮萨里季斯曾在上海瑞银诺贝尔视角Live! 上进一步解释:“我们需要更多能吸引我们的兴趣,比如优秀的文学、艺术、哲学。当然,还有优秀的足球队。”到底,幸福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是先天基因、个人成就,还是主观感受,亦或是人际关系?飞速发展的科技和日益富足的生活方式,究竟是让我们更孤独,还是更幸福?

什么使我们快乐?首先,财富,或者说经济福祉起着一定的作用,但这不是全部答案。作为公认的现代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他的《国富论》里并没有将财富作为核心的唯一的研究目标,而是认为人类经济行为的核心价值是社会的和谐与人类福祉的提升。在哈佛成人发展研究 (Harvard Adult Development)和其他研究中,个人幸福感的一些共同决定因素包括社交活动和亲密关系;赠献他人和利他主义和强健体魄及健康。

相比较于前三次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凭借信息系统和数字技术的指数级扩展,其蕴含着巨大的技术红利和发展契机,几乎颠覆或创新了包括健康医疗在内的所有行业的产品和服务,人们的工作性质、教育体系、消费方式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新的特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升,人类的寿命亦在不断增加。

尤其是伴随千禧一代和Z世代等新一批“数字原住民”的成长,这些痴迷于技术的群体在人口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一方面,科技在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和物质世界的同时,还进一步提升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精神世界,如线上艺术展览、运动装置及串流媒体等。总体来说,人口结构变化推动生活方式发生转变,而科技将助力实现这种转变,赋予人们更大的责任和选择自由。

诺贝尔视角:探路全球经济新格局 专注新发展

教育和健康领域的“科技赋能幸福”

一个最直观的例子是,技术将使工作和生活场景中许多不值得我们人类注意的任务自动化,从而释放了更多人类的生产力,也让人们有更多的闲暇享受艺术和生活,以及进阶到机器不能处置的“软技能”领域。恰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 (Robert Solow) 早在1988年的访问中提到的,“科技进步改变的不是工作岗位的数量,而是工作的种类。”

与此相适应,新的教育将是关键。除了技术之外,人类将越来越注重学习灵活性、创作力和革新以及人际交往等技能。“我们可以帮助年轻人具备适应技术变化的技能。我们势必要考虑培训、教育和员工入职训练,让劳动工人具备所谓的‘可转移技能’。”詹姆斯·赫克曼(James Heckman)这位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瑞银诺贝尔视角》专栏中表示。

未来的教育也需要人们扭转对“老年人是负担”的认知。实际上,相比于以往的老年群体,“数字原住民”背景下的未来老年群体,自身在成长和工作历程中形成的互联网等新科技使用习惯将随之带入老年,加上在医疗健康事业的加持下,他们是一群“遗忘的财富”。瑞银报告亦指出,“学习不再只针对年轻人。老一辈的人完全有能力在终身学习的帮助下为经济做出贡献:他们的再教育和更长工作时间的能力将是未来劳动力市场的重要部分。”

可以说,在科技的赋能下,即使未来的人口老龄化可以继续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也可以给人们的幸福增加福祉——其实,在一个健康的社会里,人类本身是需要或者希望工作的。人类希望籍科技从高质量的工作中得到成功感和幸福感。

正如诺贝尔奖得主本格特·霍姆斯特伦 (Bengt Holmström),这位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所说,为什么钱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你认为金钱是一个推动力;人们喜欢钱。但事实证明,它并不是 (目前为止) 唯一的推动因素……但还有另一个组成部分,(那就是)我们都希望被喜欢或欣赏。”

伴随着老龄化在全球尤其在中国成为一个趋势,将来如何保证老年人得到良好的医疗和照顾,将是一个重要议题,也是当下科技和投资可重点关注的领域。

对于老年人来说,面临的最大威胁来源于健康。发展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健康科技产业,将极大缓解未来的老龄化危机。远程医疗的迅速发展减轻了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的奔波之苦,提高了医疗效率并减少去医院就诊的次数;看护机器人、AI在医疗领域的探索将帮助老年人在监测身体状况、得到更好的医护诊疗条件;正在发展中的陪护机器人,也将可能成为老年人的情感寄托。

“特别是在医疗保健系统方面,(这些技术)潜力不仅巨大,而且可以挽救生命。这项技术已经存在——任何拥有智能手机的人都可以使用它——来跟踪你的步数、卡路里摄取量和睡眠时间。对于糖尿病患者,该技术的存在是为了正确监测血糖。那么,想象下一步可能是什么,就不远了。”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泰勒 (Richard Thaler) 在《瑞银诺贝尔视角》专栏中描绘了科技在健康医疗领域带给人们幸福的种种细节。

这些技术路径的解决方案,都将很大程度解决未来的人力不足,让珍贵的劳动力有更多的闲暇去承担更复杂、更创意、更人性化的工作。

在中国:科技提升幸福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坚持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未来一段时间,能否实现科技的进步,能否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是一个大课题。

其中,科技力量是加速器。在中国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技术创新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全面提升国民经济产业体系智能化水平;二是与人们的幸福体验息息相关的“幸福产业”,其集中表现在如TMT(科技、媒体、电信)、工业科技、消费科技、健康科技、金融科技等新经济几大领域。前者面向大众,是大众福祉的初衷;后者面向产业和投资机会,是公众福祉的推动力,都不可或缺。

与此同时,追求幸福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当前,中国处于人口老龄化进程快速推进、信息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交汇期。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科技将会大大帮助老龄化社会治理现代化和智慧社会建设,提升未来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无论哪方面,政府的角色都极其重要。正如皮萨里季斯所言:“政府应当帮助人们利用科技重新接受教育,终身学习是很重要的。政府的政策重点应关注较低收入人群,(尤其是)帮助那些会因新科技而受到负面影响的人。”

这一进程中,作为公众的一员——既是劳动力市场的一份子,也是社会福祉的受益者和对象,“如果人们对终身学习持开放态度,如果企业承诺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如果政策制定者和监管机构接受他们在确保不让任何人落后方面所扮演的基本角色,工作的未来就不会看起来那么黯淡。”霍姆斯特伦很有信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认为我们的状况会越来越好。”

批注

内容来源:瑞银诺贝尔视角,Are any jobs safe from automation?

内容来源: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MGH)精神科医师、精神分析治疗师罗伯特.瓦尔丁格(Robert Waldinger)教授在题为《什么是美好生活》(The Good Life)的TED-X演讲中的研究分享
https://v.qq.com/x/page/e01787ysvby.html

内容来源:瑞银诺贝尔视角,Welcome to the machine age.

内容来源:瑞银诺贝尔视角,What to do if yours is a job that will be automated in the near future?

内容来源:瑞银诺贝尔视角,关于对本格特·霍姆斯特伦 (Bengt Holmström)的采访
https://www.ubs.com/microsites/nobel-perspectives/en/laureates/bengt-holmstrom.html

内容来源:瑞银诺贝尔视角
https://www.ubs.com/microsites/nobel-perspectives/en/laureates/richard-thaler.html

内容来源:瑞银诺贝尔视角,Is AI,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a threat or an opportunity?

内容来源:瑞银诺贝尔视角,What to do if yours is a job that will be automated in the near future?

*本文刊发在财新promotion频道,不代表财新网编辑部观点

关于瑞银

瑞银集团致力于打造全球投资生态系统,建立人与人、及思想的联结,为投资机遇赋予活力;为遍布全球的富裕人士、机构和公司客户以及瑞士的私人客户提供金融咨询服务和解决方案。瑞银为客户提供投资解决方案、产品以及影响深远的思想领导力,是领先的全球性财富管理机构,并拥有规模庞大、多元化的全球资产管理业务,专注的投资银行业务以及位于瑞士的个人及企业银行业务。瑞银专注的业务均在其目标市场拥有强有力的竞争地位,具有资本效率及提供有吸引力的长期结构性增长和盈利前景。

瑞银的业务遍及全球所有主要的金融中心,在50多个地区设有分支机构,所雇员工在美洲约占30%,瑞士占29%,欧洲、中东及非洲地区其他国家占20%,亚太区占21%。瑞银集团在全球拥有逾 72,000 名员工,股票在瑞士证券交易所及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瑞银集团在中国市场展业超过三十年,至今已建立起一个拥有多个业务实体的国内平台,为企业、机构和高净值客户及中高收入客户提供市场领先的金融产品、专家咨询、创新解决方案以及卓越的执行力,并拥有全面连接全球资本市场的业务能力。集团在中国拥有约1,400名员工,主要在八大业务领域提供专业服务: 瑞银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 瑞银集团持股67%的全牌照证券公司;瑞银期货有限责任公司;瑞士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瑞银基金销售(深圳)有限公司;瑞银环球资产管理(中国)有限公司;瑞银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国投瑞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 与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成立的合资公司;及瑞银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进入瑞银微信公众号,浏览更多瑞银资讯。

  • 瑞银财富管理

  • 瑞银证券

  • 瑞银资产管理

  • 瑞银招聘

免责条款
本网页不涉及任何特定读者的具体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特别投资需求,而仅作资讯之用。关于本网页中所含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可靠性,瑞银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陈述或保证,且本网页无意对其中述及的任何走向趋势作完整的描述或概括。本网页不构成买卖任何证券或投资产品、达成任何交易或完成任何法律行为的要约或要约邀请。本网页中的任何内容均不对任何特定发行活动的具体条款设置限制。如任何司法管辖区域不允许某项产品权益的发行要约、要约邀请或销售,或法律不允许该等活动面向任何特定人士,则该等活动不得在上述司法管辖区内或向上述人士进行。并非所有国家的所有国民和居民都可获得本网页中提及的所有产品和服务。本网页中表达的任何意见无须通知即可更改,并且有可能与瑞士银行或其关联公司(统称“UBS / 瑞银”)其他业务领域或部门表达的意见不同甚至相反,原因是使用了不同的假设前提和标准。瑞银没有义务更新本网页中包含的信息或提供最新信息。文中图表及情况分析仅用作说明。历史业绩并不保证、亦不预示未来业绩状况。因使用本网页中全部或部分内容而产生的任何损失或损害,瑞士银行或其任何关联公司、董事、员工或代理均不承担任何责任。瑞银明确禁止未经瑞银事先书面允许而转发或复制本网页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瑞银对任何第三方的该等行为概不负责。本网页中所有图片或形象(以下简称“图像”)仅为支持文中分析研究而作说明、资讯或记录之用。该等图像中可能含有受第三方版权、商标权及其他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或要素。除有明确说明外,瑞银与该等第三方之间并无任何明示或暗示的关联、联系、赞助或许可关系。© UBS 2023。钥匙符号, UBS和瑞银属于UBS的注册或未注册商标。其他图标可能第三方拥有的商标。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