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促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政策研究

2021年03月31日 10:25 来源于 财新网

作者: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王鶄峰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尤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更凸显出制造业抵御风险的强大作用。当前,全球制造业正经历深刻变革,世界各国纷纷将发展制造业作为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应把人才作为实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潜能,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一、我国制造业人才存在的问题

制造业人才队伍不满足需求。我国正处于制造业转型升级阶段,目前的人才队伍在规模、结构和能力水平上都难以满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传统产业人才素质提高和转岗转业任务重;科技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紧缺,尤其是高级技工人才短缺;基础制造和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人才不足,难以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据测算,我国高级技工占产业工人比例仅为5%左右,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到2025年,新材料领域人才缺口将达400万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950万人,电力装备人才缺口将达到900万人。

制造业人才区域分布不均衡。目前我国的先进制造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和信息化水平较高,教育、技术、人才和资源等优势明显,能够吸引优秀人才集聚。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教育资源短缺,产业人才培养力度不够,难以吸引外面的优秀人才,导致东西部地区间以及不同城市间人才分布不均衡。截止2018年末,东部地区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数、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计分别占全国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的63.5%、64.2%、73.4%和74.2%,中部地区占比分别为21.8%、20.4%、14.1%和11.9%,西部地区占比分别为14.6%、15.4%、12.5%和13.9%,东部地区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之和,区域优势非常明显。

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目前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产学研用融合不够深入,实践环节薄弱,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滞后,难以与企业需求相匹配。院校在学科设置上没有突出应用性,学科间不同课程没有相互支持,较难培养综合型人才,职业教育水平亟需提升。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不高,职工培训缺少统筹规划。企业人才发展平台也不完善,对人才吸引力不足。部分制造业产业园区产业布局不合理,综合配套欠缺,不能有效聚集人才。

二、发达国家相关经验

德国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满足新要求。第一,德国实施“工业4.0”战略后,对汽车制造、电气、信息技术、媒体以及新兴领域的岗位变化及岗位技能需求进行了调研,明确岗位任务的变化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推动相应教育与培训标准的制定与修订。为培养更多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等值的人才考核标准。第二,对工业技师的协调和领导能力提出新要求,调整了技师培训,重点在工业技师生产流程优化、新产品研发成本评估、企业人员规划及培训等能力进行培养。第三,重视专业间的跨界合作及全面的技能培训。在人才培养方面,采取以信息化素养为主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包括对职业信息化需求的专业进行优化更新;企业在培训上更强化信息化的内容;加强数字化学习方式与环境建设。职业学校、企业培训中心等相关培训机构都进行关于数字化设备与学习环境的开发建设。

美国偏向教育与技能培训结合培养。2016年,美国发布《先进制造:联邦政府优先技术领域速览》,列举了加强制造业教育及劳动者培养方面的计划。包括美国劳工部和教育部在“贸易调整援助社区学院和职业培训资助计划”框架下,提供大量资金支持全美各社区学院制造业课程的强化和劳动者培训。美国劳工部、商务部、能源部和小企业管理局联合推出“先进制造业工作及创新加速挑战项目”,向企业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等。2018年,美国发布《先进制造业美国领导力战略》,在制造业人才战略方面,教育、培训和集聚制造业劳动者被细分成4个战略任务和9个细分优先举措。认为适当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及培训应从小学开始,贯穿中学乃至高等教育阶段,包含有技术培训和再培训计划、学徒计划等,并应让劳动者获得有效的、行业认可的、基于能力的证书。

日本教育培训人才传承传统技术和适应新型技术。2018年,日本发布《日本制造业白皮书》,制造业人才培养方面,包括进行更有效的制造业职业培训、提升中小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民办职业培训水平和提供职业发展支持等多项措施,来巩固制造业人才的教育和文化基础。日本还提出制造业所需人才培养的其他具体举措,包括政府出资聘请遴选出的具有特殊制造技术的专家级人才来培训制造业一线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传承传统制造技术和生产诀窍。同时,企业在向海外转移生产时,要确保日本独特的人才培训体制、经营方式和技术开发机制等留在国内。另外,日本还大量培养适应新型制造业潮流的人才,包括工业基础学科、推进地区创新和促进校企合作等。

三、促进我国制造业人才发展的建议

加强财税政策引导,扩大制造业人才资金投入。制定鼓励制造业人才培养的财税政策,加大对人才培养工作的直接财政支持和间接税收优惠,推动政府层面的制造业学科建设和职业培训计划,撬动更多的制造业企业扩大人才投资,在财力上为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保障。一是在资金规模上,依托人才支持计划、工程等,加大对制造业人才培养工作的财政补贴力度,确保长期持续的投入。二是在支持对象上,政府主要对相关职业教育培训的企业、机构及接受培训的学生进行资金补贴或补助,以降低企业教育培训成本。三是在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上,通过税收抵扣等措施,着重提高技工待遇,鼓励各类主体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

支持创新共享平台建设,推动产才融合发展。鼓励产业园区打造集科技、金融、营销和技术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按照产业集聚推动人才集聚,增强产业园区的人才吸引力。鼓励企业优化提升各类人才培养创新载体,结合自身研发需求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研平台,实现课题共同开发、人才双向培养,为企业招引人才、培育人才筑巢搭台。

激发企业创新人才举措,引进紧缺人才。激发企业坚持人才政策和产业政策集成发力,支持制造业重点领域及高端产业发展,针对重点项目的初创期、成长期、壮大期等不同阶段的难点,针对不同层次人才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育措施。同时,企业还可以制定柔性引才政策,鼓励通过技术转让、智力咨询和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引进高端产业紧缺人才。

落实人才政策,加强多层次人才培养。深入落实《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和《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打造与产业转型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鼓励企业与院校、研究机构联合培养人才,构建产学研合作的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既懂科研又懂管理和市场的实用型创新人才。院校也需适时调整学科与专业设置,突出应用性,推进多学科交叉,学科间不同课程相互支持,实现专业优势互补,培养高素质知识型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水平。支持职业技术院校在课程设置、技能培训方面与企业展开紧密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技术工人。积极引进全球高层次人才,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全球高素质人才汇聚。

*本文刊发在财新promotion频道,不代表财新网编辑部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