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呈现 > 资讯 > 正文

财新智库 | 从蓄力到发力,服务机器人的下一个十年
2021.03.15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正在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催生着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

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已经被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中国也把人工智能发展放在国家战略层面系统布局、主动谋划。

2021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完善科技项目和创新基地布局。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深入谋划推进‘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改革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式,推广‘揭榜挂帅’等机制。”

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中,包括智能电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大数据、智能制造和机器人、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以及“新一代人工智能”,都与智能产业息息相关。

作为智能产业的核心领域之一,机器人产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服务机器人作为机器人产业的新兴领域,在国家政策及各级地方政府的重点扶持下,近年来发展迅猛,增速已超过工业机器人,尤其是在全球抗疫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在许多场景实现了落地,让更多人看到了服务机器人在更多场景中的应用可能。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关键零部件的突破,在政策的扶持和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服务机器人行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逆势增长的服务机器人

国际机器人联盟(IFR)将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及服务机器人,其中,服务机器人可以分为公共服务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及家用服务机器人。随着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服务机器人近年来在公共服务、家庭、教育等领域实现了一系列突破性应用,在进一步提升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也成为解决日益突出的人力资源等问题的重要手段。

根据IFR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实现销售收入169亿美元。其中,专业服务机器人实现销售收入112亿美元,个人/家庭服务机器人实现销售收入57亿美元,达到2320万台。在专业服务机器人中,医疗服务机器人销售额达到53亿美元,同比增长28%,物流机器人销售额为19亿美元,增长幅度达到110%。

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公司和国外公司差距较小,另一方面是因为服务机器人更靠近消费端,市场空间非常广阔,因此不同于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中国处于行业追随者位置的境况,在服务机器人领域,中国在市场规模、产业链等方面具备全球竞争优势,

2019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约22亿美元,约占全球25%市场份额,家用服务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和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占比分别为48%、28%和24%。根据中国电子学会预测,随着新兴应用场景机器人的快速发展,2023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接近40亿美元。

疫情期间,各国政府升级抗疫措施,减少人与人之间接触和感染风险,作为AI+5G时代的一个典型产品,服务机器人及以其为代表的无接触经济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智能配送、医疗监控、消毒运输等一大批服务机器人冲上防疫前线。

擎朗智能、普渡科技的送餐机器人在疫情中为医护人员和隔离人员送餐送药,优必选科技的商用机器人和巡检机器人,也在疫情中增加了测温、口罩检测、消杀、疫情宣传、远程导诊等功能上岗防疫一线,在全球16个国家的9大高危场景中提供疫情防控服务。华住在旗下近6000家酒店推行了无接触智能服务,云迹科技的酒店机器人每月送物超过20万次。

根据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发布的《人工智能助力新冠疫情防控调研报告》,智能外呼机器人和医疗场景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应用量最高。医疗场景的智能服务机器人主要进行清洁、消毒和配送,智能外呼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包括通知、回访、筛查、宣教等,有力提高了筛查效率,减轻了基层工作者压力。

在清洁和消毒领域,中国服务机器人出货量在2020年猛增165%。在快递和物流机器人细分市场,出货量同期增长了84%。2020年全国医用移动机器人预计新增超过5000台,整个移动机器人市场增速预计超过50%。

在疫情期间发挥的巨大作用,让服务机器人完成了第一步的市场教育,也让服务机器人行业找到契合的落地场景。疫情之后,在医院,写字楼,影院,商超,酒店等地方,服务机器人随处可见,服务机器人正逐渐被各行业各业认可。

北高峰资本&坤湛科技创始人闵万里认为,服务机器人市场的爆发,主要推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技术的推动,另一方面是需求的拉动。疫情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无接触经济得到了广泛认可,尤其是在满足确定性的任务,重复性的需求,封闭性的环境这三个特征下,非常适合服务机器人展开活动,替代人类工作。

同时新基建以及其他配套的科学技术的成熟大大赋能服务机器人,推动其应用。例如,AI同步定位与建图(SLAM)技术、边缘计算技术的出现,通过与AI视觉以及传感器的结合,解决了曾经困扰餐饮机器人的安全避障和送餐效率的问题。

后疫情阶段,服务机器人的商业价值将更加明确。行业专家表示:“随着机器人落地到各个服务场景当中,他们也逐渐从过去商家搞出的‘噱头’形象转变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服务机器人产业布局

我国服务机器人行业起步较晚,在2005年前后才开始初具规模,但受益于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家层面的政策利好,服务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快速扩大。产品主要包括扫地机器人、送餐机器人、迎宾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和安防机器人等。

当前服务机器人企业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大型互联网企业,包括阿里巴巴、百度、腾讯、京东、小米等,围绕自身已有业务,以投资或者合作的形式涉足服务机器人领域。

早在2015年,阿里巴巴联合富士康以145亿日元战略投资了软银旗下的机器人公司SBRH。2020年,阿里巴巴推出了小蛮驴物流机器人,着重于借鉴快递的无人配送问题。未来阿里巴巴将重点探索布局酒店、医院、写字楼、餐厅、文娱等垂直应用领域的合作,打造初具规模的商业建筑内的移动公共基础设施。

2018年,腾讯领投了服务机器人企业优必选科技,并与其合作推出了三款智能教育机器人。此外,腾讯还成立了Robotics X机器人实验室,希望在机器人本体领域研究上建立研发优势。

面对服务机器人市场的持续增长,华为已经将技术创新的方向延伸到了这一行业。通过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等方式,在未来的服务机器人市场,华为有望成为一个重要的上游玩家。

疫情期间,京东联合格力推出可完成巡检测温、室内外全自主消毒等工作抗疫机器人,此后京东数科又推出了智能巡检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通用底盘开发平台,能够胜任设备检测、环境检测、资产盘点、人员安防等工作。

继2018年推出全球智能服务机器人开放平台——ABC Robot后,2020年百度与东软联合推出集测温防控、医护助理、无接触配送和消毒巡检为一体的服务机器人,在企业办公大楼、机场航站楼、政务大厅、医院等三十多种场景投入使用。

二是专注于服务机器人赛道的企业,比如科沃斯、美的、石头等企业专注扫地机器人领域,北航天智航、天津大学妙手机器人等专攻医疗机器人领域。傅里叶智能、大艾机器人等企业的康复机器人已经在数百家医院和康复机构落地。极智嘉物流机器人在电商、零售、鞋服、医药等行业应用。亿嘉和专业服务机器人应用在电力巡检场景。优必选科技推出了面向商用、家庭和个人的多款机器人,在人工智能教育、商用服务、安防巡检、防疫、物流等多个场景中应用。

随着服务机器人行业的不断发展,目前市场上涌现了许多优秀的零部件企业。ABB、KUKA等国外厂商则在控制器等零部件领域占据先发优势,国内企业在伺服驱动器、激光雷达传感器、AI芯片等新兴技术领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主要企业有沈阳新松、优必选科技、地平线、寒武纪等。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在业、存续的“机器人”相关企业共20.5万家,其中2020年注册量骤增,共新注册7.04万家企业,同比增长69%。

闵万里认为,小厂基于自身的灵活性,可以在细分化的场景下快速推出落地产品。而大厂的加入,首先会带来平台和集合的优势,对于需求的集合处理是未来的趋势,使服务机器人往一体多能的方向发展,完成集成型智能服务机器人的开发与落地应用。

虽然在疫情期间很多领域投资遇冷,但是对于机器人行业资本的热情高涨。2020年机器人行业投融资次数为242起,融资额位列历史第三高,为267.7亿元;其中融资上亿的事件共67起,微创医疗机器人以30亿元的融资额度位列榜首,物流机器人公司快仓和极智嘉的融资额也超过10亿元,仅排名前十总融资额就超过了70亿元人民币。

2021年,已经有多家机器人厂商宣布融资消息,更体现了资本对机器人的热捧和偏爱。

1月,服务机器人企业云迹科技获得包括联想创投、腾讯投资和中信证券在内的共6家机构的5亿元C轮融资;医疗机器人企业精锋医疗获得来自保利资本、祥峰投资、康基医疗共七家投资机构近6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擎朗智能、盈合机器人分别获得饿了么、字节跳动的战略投资。

充足的资金链为战线长、研发难、商业化落地久的机器人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服务机器人及特种机器人产业联盟秘书长周京明认为,目前蓬勃发展的态势,肯定可以持续,首先在于刚需的存在,而且随着技术不断改进,一些瓶颈在不断被突破,门槛在不断迈过去。在这方面可以参照日本的情况,尽管日本从上世纪末就陷入滞胀,但服务机器人的销量和销售额都呈现稳步增长,说明服务机器人的市场受经济的波动影响不大。“现在机器人行业受到资本的强烈关注,大厂也纷纷加注甚至参与进来,也是很大的促进。”

大势所趋

近年来,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出台与机器人相关的发展战略规划,德国工业4.0、日本机器人新战略、美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等国家级政策均涉及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在中国,《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规划中,明确指出了我国将大力推进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

2017年12月,《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智能家庭服务机器人、智能公共服务机器人实现批量生产及应用。大量服务机器人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为中国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引导,对行业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政策推动和市场需求是教育机器人进入校园和家庭的主要动力。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2018年4 月,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加强智能教学助手、教育机器人、智能学伴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随着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及机器人教育的普及与重视,未来中国机器人教育上升空间巨大。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至2025年教育机器人市场空间将达到3000亿。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将人工智能作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的重点领域之一。机器人产业,则是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重要抓手。推进智慧医疗装备、智能运载工具、智能识别设备等智能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也被列为数字经济重点产业之一。

在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家居、智慧社区、智慧政府等数字化应用场景,服务机器人都大有可为。

虽然疫情下民众对服务型机器人的消费认识有所深入,但要真正维系消费热情、建立使用习惯,还是取决于产品的应用价值本身。在产业积极发展的同时,也要看到服务机器人行业存在技术不成熟、实际价值不及预期、市场培育所需时间较长等问题。

一方面来自较高的价格,一方面来自用户的观望态度,目前国内商用服务机器人的市场渗透率仍然比较低。智研咨询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渗透率仅有3%。

首先需要解决的还是技术问题。服务机器人实际上是多种技术的融合和实现,包括定位导航、语音交互、运动控制、后台调度管理、多传感器融合、通信等多领域的技术。要让产品理想落地及商用,这些技术缺一不可。

机器人本体制造技术是服务机器人的落地基础。功能的多样性、使用的便捷性、适应复杂情况的能力,都依靠材料技术、控制器及传感器技术等的突破发展,而中国在机器人关键部件的短板亟需补齐,需要更多企业能够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十年磨一剑”。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将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列为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中工业控制装备、先进控制器、高精度伺服驱动系统、高性能减速器等都是需要重点突破的关键技术。

周京明指出,中国企业虽然在软件上已经进入国际第一梯队,但是在机器人本体,尤其是减速机等关键零部件上和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还是比较明显,在可靠性、待机时长等指标上,还是有一定差距。

优必选科技在做机器人之前,曾经花了近5年的时间研发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伺服驱动器,实现了大规模量产,让机器人有了“关节与躯干”,可以灵活运动。在此基础上,又自研人工智能算法,让机器人拥有智能的“大脑”。

随着中国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机器人相关硬件、软件技术成熟度加深,以及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将促进机器人生产成本逐渐下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微型化、轻型化、柔性化,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同时,人工智能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从被动感知向主动感知、认知和决策还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全面提升,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还没出现类似深度学习在人工智能机技术上的突破性进展,需要从理论算法到工程技术全面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服务机器人发展的必经之路。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出生率的下降,未来10年左右将会出现巨大的劳动力缺口,人力成本居高不下,预计2030年,中国将成为劳动力缺口大国。在此趋势下,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需求,为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创造了条件。

优必选科技董事长周剑表示,过去十年是服务机器人的10年储备期,未来10年则是黄金发展期,越来越多服务机器人将在垂直领域落地应用,深度融合场景,甚至解决社会重大问题和满足社会重大需求,“未来10年,也许会有一家万亿级的服务机器人公司出现。”

周京明认为,中国最大的优势是拥有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最广大的消费市场,从前景来看,这个市场的高峰应该在万亿级别,而现在还只有两三百亿,想像空间还非常大。当然他也一直强调,不能好高骛远,一定要在固定场景,单一功能,首先做精做细,才能有长期的健康发展。

闵万里也提醒,涉及信息安全的隐私问题是服务机器人时刻需要关注的问题,因为它深入介入人们的生活工作之中,能够获得的个人和企业数据成倍数的增长并且越发精准。未来,随着服务机器人越来越普及,个人身份数据、个人生物特征都会在各种各样的场景下被搜集。信息安全的程度,决定了人使用服务机器人的深度。

“服务机器人通过不断迭代和进化,所以人重复性的劳动都可以被代替,这个市场是非常巨大的,”他说,当然创造性的东西就很难取代,这里是留给人类的珍贵之地。

*本文刊发在财新promotion频道,不代表财新网编辑部观点

财新传媒产品策划中心(PIC)提供有市场竞争力的整合营销解决方案,以“内容+传播”为核心优势,融合公信力品牌、专业洞察、稀缺资源、创意设计、媒体矩阵,帮助合作伙伴提升品牌影响力。
  • 内容营销

  • 事件营销

  • 品牌专题

  • 创意设计

  • 音视频访谈

  • KOL合作

  • 会议活动

  • 研究报告

  • 微纪录

  • 项目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