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全国两会热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人大代表杨元庆:要发挥科技力量赋能实体经济

2021年03月10日 14:25 来源于 财新网

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已有多年,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还有多远?近期,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在全国两会上表示,实现制造强国目标至少还需30年,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全国两会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亦强调,需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不仅要把制造业的总量进一步提升,更要实现高质量发展。

但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数字化浪潮交织的形势下,中国制造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着实不小。制造业如何抓住“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机遇?如何利用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为制造业和传统行业赋能?如何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可控?这些与中国制造业息息相关议题,引发了全国两会代表和委员们的广泛讨论。

对中国制造业的认知要“清醒”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尤其“入世”后,中国制造就开启了自己的黄金时代。一代中国人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和汗水,让“Made in China”享誉全球。按照联合国对全球工业产业分类来衡量标准,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尤其是在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我国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需要清醒认知的是:中国制造业虽然成就很大,但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2020年12月,中国工程院发布《2020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指出,从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来看,美国明显高于各国,位于第一阵列;德国、日本相对优势明显,位于第二阵列;中国、韩国、法国、英国位于第三阵列;印度和巴西等国位于第四阵列。该报告指出,中国制造业虽然规模较大,但质量效益仍是弱项,劳动生产率差距明显。

目前,全社会对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并没有完全形成共识:或是停留在中国制造的规模优势沾沾自喜,或在基础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妄自菲薄;甚至包括忽视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用服务业代替制造业来拉动整个经济增长的观点和看法,还有一定的市场。

“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保护中国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能力,保护好几十年来攒下的家底。”苗圩表示。

实体制造业是强国之基,也是实现十四五开局之年“双循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对此,来自产业界的两会代表深以为然。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表示,过去“中国制造”已经形成出色的成本和效率优势。进入“十四五”时期,中国制造业还需要用智能化手段,实现提质增效,加快迈向中高端。

杨元庆代表认为,加快数字经济跟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中国制造实现产业升级,离不开“新IT”基础设施的支撑和赋能作用。“这里的IT不再是传统的Information Technology,而是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是基于“端-边-云-网-智”技术架构赋能各行各业实现智能化变革所需要的技术、服务与解决方案,”他强调。

联想两会专题焦点图1

正在基于上述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与以往五年规划强调提高服务业比重不同,“十四五”规划首次提出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业内分析普遍认为,这主要是与2018年来中国制造业比重有所回落,由此产生的“过早去工业化”担忧有关。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转型层面的战略发生了重要变化:从2021年开始到未来相当长时间内都将存在一个确定性,即中国制造业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企业将肩负更大的责任和机遇。

制造业转型的方向要“智能”

赛迪智库的一份调研显示,疫情期间,电子商务等数字化程度高的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小,甚至出现业绩逆势上涨的情况。而传统制造业,其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程度不高,正是这些数字转化程度低的传统产业在此次疫情中遭遇寒冬,不同程度的出现供应链受阻、员工短缺、销售停滞等问题。

在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的一大挑战在于:我们如何保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其中一个方式就是从数字产业化深化到产业数字化实现“再工业化”,以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巨大提升空间。

无论是调研的结果,还是基于产业分析,都凸显了制造业加快“智能转型”的必要。事实上,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中国凭借人口红利,在数字产业化领域,已经通过创新诞生了不少行业龙头企业和全球领先的移动互联网产业。而在以智能制造为典型代表的产业数字化领域,囿于行业标准、应用场景等复杂性,兼具互联网基因与产业基础和制造能力的企业,着实不多。联想既是IT公司又是制造企业,可谓为数不多的代表之一,其自身制造业智能转型实践,值得业内借鉴。

lx文章配图

2016年开始,联想把自身的经验和技术产品,对外输出给汽车、能源、制造等行业的合作伙伴。上图为联想为高斯(中国)、三一重工、桐昆集团等提供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助力中国制造从“世界工厂"变成"世界发动机"。

联想自2011年启动了自身的智能制造转型。利用自有技术,联想形成了一套覆盖“研产供销服”全价值链的智能制造管理体系。过几年的智能化转型,今天的联想已经发展成为全球少有的、“端-边-云-网-智”全要素覆盖的新IT服务厂商,通过“5G+新IT”赋能各行各业企业客户的智能化变革。

比如在联想合肥和武汉的智能工厂中,联想的工厂都部署了5G智能制造产线。通过摄像头和各类传感器等“端”的设备,可以将产线上机器运行和人工操作的轨迹数据实时采集上传;通过5G网络和联想边缘计算、云计算平台的协同,加上3D仿真、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能够对智能设备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实现对机器的预测性维护和对产品的智能质量检测;

另外通过联想研发的智能算法,能够对客户订单、部件供应和产品计划等相关信息化数据进行需求预测和智能排产……这些都在高效和灵活生产的基础上,大大提升了产品质量,而且使产品交付效率提高了20%以上。

不仅如此,自身实践辅以深耕行业的经验,加上以5G、大数据、边缘计算、云计算、人工智能(AI)、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契机,使联想具备面向其他产业端“智能化赋能”能力。据悉,联想现在已经为汽车、能源、制造、3C等行业的上百家大型企业客户提供了智能化解决方案。

为此,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杨元庆代表带来了发挥科技力量赋能实体经济,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国家开启十四五周期,构建发展新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之时,我特别赞成把国内投资重点放在促进数字化、智能化社会建设的大方向上,这比投资传统的钢筋水泥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内循环的形成。”杨元庆表示。

如果“新基建”切实落地,将为“再工业化”和各行业的“智能转型”提供所需的基础设施,进而为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久久为功

从长远计,投资智能化未来离不开人才等因素。

中国虽然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新兴产业、跨学科前沿领域的人才缺口较大,创新型、高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占比明显偏低,制约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0年新基建产业人才发展报告》数据显示,到2020年底,我国信息基础设施产业核心技术人才缺口达417万人。同时,《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2019-2020年版)》也指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内有效人才缺口为30万。

为此,杨元庆代表还提出了推动职业教育创新融合发展的建议。他认为,应当通过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拓宽职教学生就业渠道,适当放宽职业教育毕业生在就业环节中的限制性条件;制定兼具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标准,提高教师福利待遇;激活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等,培养更多适应智能制造体系的专项人才。

此前,联想集团还启动“紫领工程”。联想将携手供应链、合作伙伴、地方高校与职业院校,培养智能制造领域既熟悉实际制造流程又了解相应技术理论,兼具动手操作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紫领”人才,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中发挥出更大的才能,支撑“中国智造”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lx文章配图

“紫领工程”通过整合联想集团资源,携手合作伙伴共同培养紫领人才,共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生态圈,为新lT时代培养智能制造中坚力量。

“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是久久为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和各方的合作,实现更加国际化的发展,”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在两会上表示。

可喜的是,近期召开的地方两会和全国两会已释放出明确信号,继续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置于2021年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制造业实现稳增长,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1%,景气度持续攀升。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基建,正在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转型发展迎来全新拐点,更多企业面临时代的机遇。

 

*本文刊发在财新promotion频道,不代表财新网编辑部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