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中国制造业应实现“产业跃迁” ——专访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朱恒源

2020年05月18日 17:35 来源于 财新网
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朱恒源指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既不会是“渐次升级”,也不会是“弯道超车”,而是一个新的“产业跃迁”的过程。

1.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在全球方兴未艾,这波技术浪潮对中国产业升级和发展,有哪些可借鉴的路径?

关于中国产业升级的讨论,一浪接一浪,此起彼伏。各种新词、 新说法让人“耳”不暇接。

有一种说法我们可以称之为“次第升级”,就是先补课再上新课。各个地区和行业,根据现有的发展水平,处于工业2.0的,先要升级到工业3.0,而处于工业3.0的才具备条件向工业 4.0 前进。如此形成一波一波的发展浪潮,最后完成整个工业体系的升级。这种思路充分考虑了中国各地、各行业的现有基础,认为技术的学习和进步是分阶段的,只能渐进地积累,而不可跨越。

另一种说法,与之针锋相对,是所谓“弯道超车说”。“弯道超车说”认为整个制造产业的技术,是一个不均衡发展的过程,在某一些阶段,技术会飞速发展,就像赛场上,赛手们比赛时,在直道积累力量,在弯道追赶上领先的对手,与之并跑,并最终反超,实现领跑。持这一说的,往往也会援引日本和韩国的例子。全球消费电子工业的兴起,给了日本企业实现超车的机会。日本在全球有重要影响的企业,索尼、松下、三洋、先锋,都孕育在消费电子制造业。在这一领域,日本学习了美国的技术、模仿美国的产品,率先把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带给了全球消费者,创造了“日本制造”的品牌。

韩国制造业的兴起要晚一些,最早也是从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开始,但是真正让韩国制造具有全球影响的,是上个世纪 90 年代之后,信息技术的兴起。以三星为代表的韩国企业,发展了自己的从模仿到创新的产业学习模式,并在政府和财团的支持下,对信息技术领域持续聚焦地投资,到21世纪初期,韩国的信息产业就开始在全球有重要影响,其高速互联网服务闻名世界,内存、液晶显示器及等离子显示屏和移动电话都在世界市场中具领导地位。

2.上面提到的两种路径学说,您觉得中国的产业升级,会遵循何种路径?

历史总不会完美地重复。

我们的看法,中国制造业的转型,既不会是“渐次升级”,也不会是“弯道超车”,而是一个新的“产业跃迁”的过程。

什么叫“产业跃迁”?物理上有一个现象,叫电子跃迁。大意是说,围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处于不同的能级轨道上,处于低能级轨道上的电子转移到高能级轨道需要吸收一定的能量,反过来,高能级轨道上的电子转移到低能级轨道上就会释放一定的能量,这个过程称为“电子跃迁”。

产业的发展,也会面临不同的范式轨道的转换,特别是在面临所谓产业革命的时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与席卷全球的这场制造业变革的性质有关。这场变革,不仅仅是某一技术的更替,也不仅仅是某一类技术的兴起,而是由若干“族”技术驱动的产业革命。我们称它为“范式变迁”。

“范式变迁”是指在通用技术取得关键性突破后,相互关联的“技术族群”出现大规模创新,并在各产业渗透,其影响可扩展到经济的方方面面,并最终改变社会-制度结构,从根本上重构整个产业体系和经济社会。也就是说,产业革命虽然发端于技术,但影响却遍及社会的每一个人,最终深刻地改变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形态。

具体到产业竞争格局来看,如果说原有的产业体系是在一个轨道上运行的,那么,当产业革命发生之后,新的产业体系将会在另一个(更加先进的)轨道上运行,新范式轨道上的领先者,不一定是原有范式轨道上的领跑者,而有可能是抢先移动到新范式轨道上的“跃迁者”。

从历史经验看,范式变迁下新产业体系的形成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拼凑阶段,此时新产业体系较为粗糙,无论是效率还是性能都比不上原有范式轨道上的旧有产业体系,但只要对特定市场需求是可用的,就能在用户数量的积累过程中开启学习曲线。

第二阶段是完善阶段。随着需求增长,产业链分工不断进步,不断完善。当达到某一个临界点时,原有范式轨道上产业体系的主体,会因为缺少需求慢慢逃逸到新体系中,进而让新系统完善得更快。

到了第三阶段,新产业体系基本构建完成,同时旧体系也随之被解构了。一个新的产业范式体系由此形成。

3. 关于“范式变迁”,能否举几个历史上的案例?

以大家熟知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为例。在这次变革中,诞生了电力、汽车、化工等新行业,同时,零部件标准化及生产流水线化改变了生产组织方式,使得分工效率大大提升。像汽车这样原来只能为少数富裕家庭拥有的消费品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汽车的普及又使美国成为“车轮上的民族”,促进了城市的兴起。彼时技术的超前发展超出了欧洲普通消费者的想象——“如果你问顾客,他们的需求是什么,他们会告诉你需要一辆更快的马车”。新的技术需要市场需求的“滋养”,也需要一系列面向未来的配套制度改进,才能以商业的方式,推动制度改进和产业变迁。

更近的例子可以看看中国零售商业的发展。1997年时候,如果你在中美之间往返,会发现中国和美国在零售商业方面的发展,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美国很方便、中国很落后。二十年后许多往来于中美之间的人,不得不感慨,尽管互联网、智能手机都是在美国发明的,但中国的电商零售业却是最发达的。在中国的很多地区,日常购物几乎可以不用现金,连买几颗蔬菜都可以在网上购买,快递送货上门。

4.回到中国。您觉得,中国应该如何抓住机遇,实现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产业革命虽然发端于技术,但技术落地却离不开具体的市场需求与应用场景。更重要的是,几乎所有的产业革命发生时,相对于原有的社会结构来讲,技术都是过剩的,市场需求成为稀缺资源。因此,纵观历史,不难发现,产业革命发生时,创新要素往往是围绕需求活跃区域聚集的。这也是为什么第二次工业革命所需要的基础发现和发明都在欧洲,但却是美国抢先完成了产业化的原因。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规模巨大,发展速度快,市场需求多样性高,层次丰富。旺盛的需求可以为新技术的孕育和发展提供必需的规模门槛,多层次的需求则可以为不同的技术路径提供生长的土壤。此外,中国正处于消费升级的阶段,对新技术应用的社会包袱比较小,依托国内市场规模巨大的需求,将有可能在几个关键的技术领域率先走出这轮产业革命的端倪。

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也是中国的优势所在。中国有全球最为齐全的制造业产业体系,尽管在一些环节上还不够完善,性能上可能不够好——我们可以称之为“结构洞”,但只要能用,就可以先拼凑起一个完整的价值链,让技术用起来,让应用跑起来,产业界就获得了边干、边学、边提高的机会,产业链完善就有希望。

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构筑了全球最大的一张制造网络体系,发展了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络,并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一大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商业、极具雄心的企业家队伍,因此有机会最先在全球演进出新产业网络,推动产业范式的转变。保有战略定力,坚持改革、开放和创新,拥抱而不是拒绝这场革命,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所在。

 

*本文刊发在财新promotion频道,不代表财新网编辑部观点

关于出品方 About Producer
财新智库成立于2015年8月,以“成为新经济时代中国金融基础设施建造商”为愿景,打造集研究、数据、指数为一体的高端金融服务平台。
联想集团是一家植根于中国、业务遍及180个市场的全球化科技公司。联想聚焦全球化发展,树立了行业领先的多元企业文化和运营模式典范,服务全球超过10亿用户。作为值得信赖的全球科技企业领导者,联想助力客户,把握明日科技,变革今日世界。
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IGI,简称“清华产研院”)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致力于推进产学研相结合,促进我国各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校新型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