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专访】张建宇:用互联网技术增加绿色出行参与度

2014年06月13日 09:36 来源于 财新网 | 评论(0
与其用道德尺度约束,不如用技术的力量倡导环保

  中国民促会绿色出行基金,近年来开展了不少推动公益环保的活动,张建宇博士就是该基金的副秘书长,他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推动绿色出行。日前,财新网LIFE频道的记者在深圳对其进行了专访。

  充分调动个人参与意识

  开展环境保护活动,需要从关注大众能做什么着手。在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行”会随着经济增长而快速发展,无论是在城内还是郊外远行。因此,张建宇认为,开展绿色出行是极其有必要的。

  具体而言,他概括为三点:个人意识、技术与管理。

  技术是基础,管理则包括城市汽车出行限号,地铁是否免费等硬性或软性政策。个人意识的选择,同样非常重要。张建宇举例,当人们可以选择骑自行车,也可以选择开车的情况下,会选择哪一个呢?当人的主观意识提高以后,也许他会反过来影响政策,以及基础设施的投入。实际上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发生影响。比如现在一些城市开展的地铁工程以及接驳车的设置等。

  张建宇谈到,过去发展出行的一个重大失误在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们用80%的资金投入,来改善20%的小汽车出行条件,造成了现在的城市拥堵问题。我们并没有能够吸收先进国家治理拥堵的经验。”

  多方合作共倡绿色出行

  张建宇曾先后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以及深圳大运会开展合作,以绿色出行活动为主。他认为,开展环保活动,并不仅仅是启动公众的意识,而是要使组织机构自身,成为桥梁,汇聚各方力量,实现共赢。

  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中国民促会绿色出行基金(以下简称“基金”)做了一个低碳交通卡,卡内有一吨经过确认的碳指标,人们可以拿这个卡乘坐公交车,用使用公共交通的办法,来中和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其他碳排放。当时,基金与二十二个场馆协议,如果有低碳交通卡,使用者便可以不用排队进馆,这项活动在世界无车日那天达到高峰。

  除了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张建宇介绍,中国民促会绿色出行基金还不断号召企业参与,与国家合作开展“低碳中国行”等活动。最近,基金还和爱帮公交合作,通过记住每个人坐公交的里程和实际的线路,转换成碳指标,培养个人的环境行为定量化。未来,基金还计划与碳市场相结合,动员全民参与。

  用技术的力量倡导环保

  用技术的力量倡导环保,是张建宇一再强调的事情。“尤其是互联网数据的介入,重新定义了环保活动的开展。”他说,“我们传统认为NGO的作用就是宣传教育,但是我们希望往前推动。过去自上而下的办法,现在已经不足以解决问题了。”

  “我觉得现在需要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自下而上不是新的概念,但做不好的原因是因为一直给人一种意识上的启迪,宣传教育的感觉,而不能够成为定量或形成因果关系的个人选择。我今天高兴我就不开车坐公交,这样是不行的。我们希望人们能够在出行问题上有系统的、可持续的改变。”张建宇说。

  在北京奥运时,基金鼓励人们使用公共交通来中和自己的碳排放,当时动员三十多万人做这件事,却并不现实。现在,随着互联网思维的介入,以前的理想成为可能。通过使用手机记录的方式,每个人的环境思维、行为都能够很方便得到测量。

  “我们认为下一代的环保主义是往可定量的方式发展,而技术的发展使其成为可能。我们现在和深圳合作,把移动源纳入碳交易体系,以前这都是不可以想象的。”张建宇举了以前美国政府收集企业环保数据的例子,每个企业都需要将自己的数据存在软盘上寄过去。但是现在,如果国家需要,只用做一个网站,让每个企业去填就可以了。

  过去的环境管理体系要分层,是因为企业要通过各级依次上报,这中间就可能存在数据被修改的可能。但是现在有了互联网力量的介入,直接就可以上报数据。既可一定程度上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也可使流程更加简便。

  因此,除了大型活动外,张建宇还希望与新技术相碰撞,与互联网合作。“以前互联网主要与银行、销售合作,这种思维也应该在环保上造成影响,但现在工作还不够,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一点努力,能够开风气之先,在这方面有所尝试。”把最新的技术和人相结合,赶上时代的潮流,通过测量每个人的具体行为,来实现环保,可能是未来新一代环保主义的发展方向。

  道德不是约束环保的尺度

  现在技术的发展对环境管理提供了新的思维,但是这种新的思维方式还没有应用于环保领域。张建宇认为,“不能用道德的高度要求人们参与环保,也不能因此而拒绝使用新的技术。”

  “有车的人在能坐地铁时还是坐地铁,因为坐地铁对他来说同样方便,而且更准时。人们这样做也许并不是完全为了保护环境,但是当人们选择方便出行的过程中,也同样能达到绿色出行的效果,这也是可以的。”

  绿色出行和低碳出行不是同一个概念。

  张建宇介绍,绿色出行有三个层面,一是有力出力。希望人们主动选择,在能坐公交、地铁的时候,不开车。比如在北京有小区倡导“最后五公里”的活动,鼓励居民在小区周围五公里内选择骑车出行。

  二是叫有钱出钱。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长,人们对出行必然有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选择,不能因为倡导环保而否定这些发展。你能否通过购买碳指标的方式来实现环保?现在全国各个碳交易所都在做这件事,VR的交易量很大。很多企业在没有管制的情况下主动购买指标去做碳中和,实际上就是有钱出钱的概念。

  三是有利有益。基金在深圳大运会期间,与深圳发改委合作,希望在此期间,鼓励人们采用新技术,获得环境效益。有利有益就是既有经济利益,也有环境效益,这是我们理解的理念。

  因此,张建宇认为绿色出行应该包括低碳出行,而低碳出行是实现绿色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减排不一定节能,节能一定可以带来减排

  未来,基金会将一直专注与减少碳排放的活动开展。张建宇表示,低碳是一种比较容易计算的手段,但是绿色出行带来的环境效益是多方面的,不光只是降碳的问题,也有减少排放传统污染物的效果。

  对于电动汽车是否真的环保这个具有争议的问题,张建宇谈到,可以分两方面来看。一方面这个问题早有争议,并会一直进行下去;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比如风能、太阳能,通过电池技术加以储存应用于交通领域,会是将来发展的方向。当一个人坐电动车、新能源车时,一方面可以降低碳排放,获得环境的效益,降低污染,另一方面也可以获得经济的利益。这就是绿色出行中的有利有益。

  尽管技术上的问题不是短期可以解决的,但是张建宇依旧相信,节能一定可以带来减排,而节能最好的标志物就是低碳。

  关于深圳国际低碳城:

  2012年5月3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发表题为“开启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新进程”的主旨演讲。深圳市长许勤应邀发言,提出了与欧盟各方务实推进可持续城镇化伙伴关系发展的建议,重点提出深圳与荷兰合作规划建设深圳国际低碳城,打造“中欧可持续城镇化合作旗舰项目”。2013年11月,在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及中欧城市博览会闭幕式上,许勤市长代表深圳与荷兰阿姆斯特丹签订城市项目意向书,承诺将共同努力把深圳国际低碳城项目打造成为“中欧城镇化合作发展示范区”。同时,深圳国际低碳城被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为节能减排财政综合奖励项目。

  深圳国际低碳城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坪地街道,项目总规划面积约53平方公里,其中以核心区域约1平方公里范围为启动区,以高桥园区及周边共5平方公里范围为拓展区。按照“市区共建、封闭平衡”的原则,深圳国际低碳城的规划建设将在市政府的引导下,由龙岗区政府和深圳市特区建设发展集团共同推动,致力于将国际低碳城打造成为气候友好城市的先行区、低碳产业发展的集聚区、低碳生活模式引领区、国际低碳合作示范区。

  按照高起点定位与高标准规划,深圳国际低碳城规划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产城融合,低碳发展”、“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高端聚集,国际合作”、“以人为本,宜居宜业”的开发原则,重点发展航空航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低碳新能源产业、生命健康产业、低碳服务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低碳产业。

  低碳城的开发建设创新探索“1+2+N”的管理体制,在深圳国际低碳城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和龙岗区政府配合下、由特区建发作为开发主体、集聚市场主体等社会资源、共同推进低碳城开发建设的新管理模式。自2012年8月份开工以来,深圳国际低碳城陆续启动相关项目建设工作,包括:会展中心、丁山河改造、客家围屋一期改造、园区再生示范项目萃坊、宜舍改造及道路改造等市政设施建设。 于2013年6月17-18日成功举办了“首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并于2014年6月10-11日再次圆满举办“2014年全国低碳日.低碳中国行主题活动暨第二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

  这座“正在成长中”的深圳国际低碳城是深圳在新型城镇化道路上的一次重要探索。深圳市摒弃了以消耗自然资源和牺牲自然环境换取经济高效发展的传统工业化模式,选择一个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工业化进程中的坪地街道,通过集成多种技术、融合多种模式、引入多元主体的方式,在保持区域发展活力的前提下率先实现碳排放总量降低,创造性地解决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人口等问题,更具挑战、更具价值、更具复制性,可为我国其他地区低碳发展提供先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