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账号:

哈继铭:城镇化质量速度提升值得期待

2012年12月27日 17:27 本文来源于 财新网 订阅《新世纪》《中国改革》|注册财新网
   城镇化、促进服务业发展和区域间平衡发展可成为未来增长点。在城镇化过程中,设计协调利益的机制和发行城镇化债券将有助于减弱阻力

  “中国经济二季度以来的增速下降,40%是结构性因素造成的,60%是周期性因素,而在2008—2009年那一轮下滑中,只有10%是结构性因素。”高盛投资管理部中国副主席兼首席投资策略师哈继铭博士近日提出,与上次的大量刺激不同,现在更需要的是用改革和转型来化解这40%的结构性问题。

  他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分析称,结构性因素的内涵,包括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劳动力供应水平下降,难以用追加投资来刺激增长,贫富差距过大,以及环境承受能力、资源约束等等。

  他提出,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经济的增长点及可行的政策,可能出自三个方面:一是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和速度的加快;二是推动服务业发展;三是促进区域间平衡发展。他认为,这些政策相对而言容易说且容易做。

  财新记者:在中国,政策往往要协调多方利益方能顺利获得执行,你觉得未来政策改革的方向在哪里?

  哈继铭:什么样的政策是我们可以期望的呢?我觉得中国有些政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的则是说起来难做起来容易。所谓打破垄断、国退民进,是说易做难。比如像房地产调控政策,则是做易说难。那中国相对易说易做的,我觉得有三个方面,这也是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点。一个是城镇化,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和速度的加快。二是推动服务业发展。三是促进区域间平衡发展。这些政策比国退民进稍微容易做些。

  财新记者:你也提到要提高城镇化质量,这个应该怎么理解?

  哈继铭:什么叫城镇化质量的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51%多的人口住在城市,将来至少要达到60%以上,国际上城镇化率平均在80%。在城镇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提高质量,因为这51%的人中有差不多16%的人是被城镇化。被城镇化就是统计上的城镇化,也就是所谓“候鸟式的农民”,人虽然住在城里,但行为依然是农村行为,挣来的钱都存下来寄回家里,而非消费掉,这种“被城镇化”实质上抑制了消费。

  如果这群人真正地城市化,小孩子可以在城市里读书,买得了房子,这会极大地刺激消费。电视、洗衣机等商品消费马上就起来了。

  要把这些人永久地安置在城市里,就需要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上的投资跟上。建更多的医院、学校,这些投资正是中国所需要的,这种投资能帮助消化产能。对长远的中国经济增长,拉动内需也都有帮助,既解决了内部失衡,又可以协调外部失衡。

  另外,服务类消费为什么要发展?中国的服务类消费占老百姓总支出20%都不到。美国70%以上是服务类的消费。服务类消费的不发达使得我们的就业是靠出口而不是服务,也限制了很多政策的改革,包括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汇率的改革。

  财新记者:如何看地区间的差距?国家政策是否应该适当向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

  哈继铭:根据经济趋同效应,发展越落后的地区,经济增速越快。道理很简单,经济发达的地区劳动力价格变高,地价也很高,就会迁移。这种现象发生在美国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当年的欧洲也出现过。

  对中国的城市而言,发展水平越高的,比如上海、北京这些大城市,经济增速就越低。即使没有政策趋势,自然力量也会使得经济趋同。如果我们再人为干涉,会使得这种平衡发展节奏更快。这个会带来中西部地区投资上涨,也是有利于消费的。因为那些地区人均消费低,但边际消费倾向却比较高。区域间均衡发展会推动消费。

  财新记者:对于城镇化政策方面,有哪些更为积极的政策值得期待?

  哈继铭:如何提高城镇化水平,首当其冲的就是户籍制度改革。让这些移民享受同等的待遇。在这个方面,地方政府反对的声音可能会比较大。我觉得中央政府应该设计出一个制度,让地方政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客观上谋求了国家利益最大化。我觉得中国应该发行城镇化债券,成本由中央地方共同承担。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地方的反对。

  中国的某些领域可以通过增量发展谋求改革,当年私人餐饮业的发展倒逼国营餐饮改革。今天我们如果能够鼓励私人医院的发展,同样会倒逼医改。债券市场的发展将倒逼银行接受利率市场化。

  记者点评:如何协调公共资源的再分配,无疑是决定城镇化成败的关键。随着大量移民的涌入,城市既有公共资源会渐显紧张,在诸如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城市管理者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当前,对户籍制度改革,中央及地方政府均相当谨慎。未来城镇化的政策方向,将围绕资金、资源冲突等问题展开,想要提高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必须要在给予地方政府责任的同时,也赋予其更大的权利。

评论

认识埃森哲

  • 认识埃森哲
  • 塑造中国商业前景的五种力量
  • 数据分析
  • 埃森哲互动营销服务
  • 认识埃森哲
  • 塑造中国商业前景的五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