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世界各地的制造企业将中国视为“采购的金矿”,这是因为中国能够提供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稳定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政府采购政策。然而,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中国的原材料成本正在上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费用越来越昂贵,政策前所未有地向工人倾斜。此外,工资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鉴于这些变化,中国是否还能够保持其吸引力,继续长期作为低成本生产基地,为寻求生产外包或建立业务的外国企业提供落脚点?虽然一些专家认为工资上涨会永久性地改变市场格局,但也有人认为无论是对于外国企业还是中国自身而言,影响都不会很显著。本项研究表明,即便工资增长会引发单位价格的提高,并可能影响在中国设有生产基地的外国企业的战略选择,却不会明显改变市场格局。
对于跨国公司而言,中国工资增长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不应对此反应恐慌。对于目前把制造业外包给中国的跨国企业来说,那些低成本收入的国家,如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它们的吸引力可能会与日俱增,成为全球化生产的替代来源。然而,考虑到这些国家可能仍需面临许许多多的挑战,诸如港口、道路和厂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够完备,缺乏熟练的技术工人以及政局不稳定等等。凭借自身在中国已有的制造设施,跨国公司可能会继续在中国的内陆和西部地区布署更多的生产设施,因为这些地区的工资水平仍低于东部沿海城市。
制造商如何应对中国工资上涨的大潮呢?我们的研究表明有以下四种战略可供选择:
致力于卓越运营
在中国西部与东盟之间搭建桥梁
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化
推动本地市场的成长
尽管把制造业务外包给中国或其他低成本地区可能仍是跨国企业的一个重要战略,但它再也无法保证企业能够长期实现卓越绩效。基于这一原因,在中国运营的跨国公司需要在制造及供应链管理中实现卓越运营,而这一挑战也显示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