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和几大贸易伙伴之间新起争执。为了贯彻其气候政策,欧盟对所有本地始发和终到的航班实施二氧化碳排放管制。为此航空公司需要支付补偿金才能获得排放许可证。
此举引发了中美等多个国家的愤慨。中国几家航空公司延缓订购欧洲飞机的计划。有传言表明,此举可能引发新一轮贸易战。
航空碳税之争意义重大。这是迁延不决的气候与贸易之争中的第一场实际冲突。贸易和气候之争是全球经济面临的基本争议。与传统的贸易争端不同,争执双方都有新的动机和论点。
在气候领域,欧盟自诩为公共利益的捍卫者。美国既不参与减排机制,也不愿对新兴国家的义务表态,欧盟却愿意带头应对全球变暖,这多少有些令人费解。欧盟的这种立场部分来自公众舆论的影响力,部分也是源于其内政需求,将气候问题置于欧盟管辖之下并作为优先议程,有利于欧盟增强对成员国的控制。
在某种程度上,欧盟也希望迅速采取行动,在未来低碳经济的重大技术上抢占先机。
在欧洲人看来,贸易伙伴对航空碳税如此回应,着实令人费解,难以接受。毕竟欧盟采取的措施并不存在歧视待遇,对欧洲内外的航空公司一视同仁。若非如此,欧洲航空公司就会利益受损,航空运输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碳排放管制体系。航空运输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甚高,并持续上升,然而航空产业却享受着免缴燃油税的过度特权,这令节能减排的动力大打折扣。
美国有些人认为气候变化理论是错的,要想限制气候变化根本行不通。但是,也有一些美国人承认地球生存环境的确面临实际威胁,他们十分重视欧盟的观点。
尽管如此,其他国家也提出了许多有力的论点。例如,如果航程大多落在欧盟范围之外,那么排放许可费就不应当全部交给欧盟,但是这个问题解决起来相对简单,各国可以通过协商分配这项收入。
还有观点认为,这项机制会造成不公平,比如有些飞机可以免费获得排放许可证,或是飞机中途停留欧盟国家不收费(因为只有欧盟国家始发和终到的航班才收费)。事实的确如此,但是如果其他国家采取相同机制,就可以避免这一问题。
还有人辩称,应当将减少发展中国家的减排份额,因为现有温室气体大多是发达国家排放的,但是,这一问题很容易通过协商许可配额加以解决。
实际上,欧盟已经明确表示,最好的解决之道就是通过多边框架下的协商达成国际协议。
许多国家反对欧盟政策的真实原因,在于质疑其背后的动机。它们怀疑在未来几年中,欧洲会以气候问题为借口大开保护主义政策之门,所以不愿做出让步。
的确,气候问题在许多方面都是反对开放贸易的借口和托词,存在被恶意利用的风险。所以新兴国家的小心谨慎是完全合理的。
然而,世界各国气候政策不一致所带来的问题无法自行消失,问题在于,能否在坚持多边开放贸易的同时实施碳税政策,能够实施到什么程度。各国一旦在国内征收碳排放税(或者实行配额机制)就会面临这一问题,原因在于,国内生产者认为这以政策会使其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
中国和其他新兴国家应当承认这些问题的复杂性,发展贸易并不一定比维护气候更重要。新兴国家还应当据理力争,为自己争取话语权。例如,如果发达国家将碳排放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外包给发展中国家,就能轻松实现减排。这样,发达国家就能够实现严格的排放目标,而无须努力减少耗费的碳含量。
经济高速增长下,环境污染造成的问题已经进入集中爆发期。这一方面对民众健康产生了实际的或潜在的危害,另一方面也让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面临严峻的考验。
“里约+20”峰会开幕在即,这次峰会将集中关注两个领域:绿色经济在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方面作用;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框架。
如何尽可能减少环境风险?答案并不清晰,但毫无疑问,仅仅依靠行政力量,恐怕无法化解环境风险。如何在政府指导下、运用市场手段保护环境的长效机制?面对环境风险,我们需要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个方面寻求解决之道。
落实行动来实现甚至超额完成中国的气候和能源的“十二五”计划目标。
詹姆斯·康纳利指出,美国华丽高楼所消耗的能源远比中国建筑高得多。但随着的现代化脚步的加快,如何避免重蹈美国的覆辙则是中国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