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账号:
借鉴国际经验助力空气保卫战

借鉴国际经验助力空气保卫战

2012年06月08日 19:56 本文来源于 财新网 订阅《新世纪》《中国改革》|注册财新网
  

  2011年末,连续多日厚重阴霾的笼罩,让PM2.5 (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这个专业技术词汇成了中国城市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其实,我国的环保科学家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对PM2.5进行监测,而环保组织多年来也一直在呼吁将其纳入空气质量监测标准,这一场全民空气保卫战似乎显得有些姗姗来迟。

  值得欣慰的是,这场保卫战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2011年12月30日,环保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PM2.5平均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将纳入空气质量标准。根据该《标准》,在全国普遍硬性施行PM2.5监测的时间是2016年。北京作为首都,也作为PM2.5受害较重的城市之一,率先采取了行动。北京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12月5日表示,将于春节前(2012年1月23日)公布综合观测实验室的PM 2.5研究性监测数据,供市民参考。此外,还将通过监测中心网站等媒体实时发布各监测子站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3项常规污染物每小时的浓度。

 

PM2.5从哪里来?

 

  通常我们所谈论的PM10(particulate matter 10)是指直径小于10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而PM2.5是直径小于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由于它颗粒微小,能够进入人体甚至血液,对健康危害较大。所以,PM2.5指数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测控空气污染程度的指数。汽车尾气排放、工业生产和燃煤发电等过程中燃料不完全燃烧都会造成PM2.5的产生。世界卫生组织相关研究显示,PM2.5对人体存在很多潜在危害,包括可能加重哮喘、支气管炎、导致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心脏疾病以及增加过早死亡等危害。并且, PM2.5对儿童、老年人和心肺疾病患者影响尤为严重。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约130万人过早死亡,而包括PM10、PM2.5颗粒物污染就是罪魁祸首之一。

  

美国空气质量标准历程回顾

  

    美国的《清洁空气法》已有40年历史。该法案被视为美国历史上保护公共环境最为有效的工具。自该法案实施以来,成功减少了机动车和工业生产等排放的污染物。在该法案的保护下,美国的整体空气质量优于国际平均水平。以PM10指标为例,即使在纽约这样污染在美国国内相对较重的大城市,空气中的PM10颗粒也只是每立方米13毫克,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指标每立方米20毫克,而像伊朗阿瓦士这样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则达到了每立方米372毫克。

  不过,这样一部法案也不是从天而降,一蹴而就的,它也经历了许多公民运动、环境公益诉讼的推动,经多次修订才逐步完善,并且将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永远处于不断改进的过程之中。

  《清洁空气法》在1970年通过后,当时设立的国家空气质量标准主要涉及了五种污染物质:颗粒物质、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臭氧。法案要求美国环保署每5年对颗粒物、臭氧等主要空气污染物的标准进行一次复审。1971年-1989年,当局将铅和28种破坏臭氧层的污染物及其他污染物纳入监测标准;1990年-2008年,将细微颗粒物和23种有毒有害和破坏臭氧层的污染物纳入监测标准(其中PM 2.5标准是1997年纳入的);2009年,标准中增加了六种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

  根据美国环保局(EPA)的数据显示,《清洁空气法》创造的总收益和投入之比为40:1。在实施的最初20年中,20.5万人幸免过早死亡,67.2万人免患慢性支气管炎,1400万儿童免遭智力减退,以及1800名儿童免除呼吸道疾病。自1990年以来,全美每年减少了170万吨有毒物质排放入空气,将6种常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至原来的41%,并推动美国汽车设备比原来清洁了95%。与此同时,美国经济仍不断发展,GDP增长了207%。

 

值得借鉴的经验

 

  1. 标准推行初期面临阻碍是必然的,但不能因噎废食

  《清洁空气法》推动的一系列措施中,包括了汽油无铅化,遏制酸雨和降低汽车和卡车的污染物质排放。尽管现在看这些都是理所应当的,但在推行初期都遭到了各行业企业的强烈反对,声称相关规定将对其产业和经济造成负面影响。而事实证明,保护空气质量的投入远远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高昂。今天,美国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燃煤电厂声称在满足《清洁空气法》标准下发电将导致他们停业。但是回顾环境保护发展的历史,这些出于商业利益而形成的环保和经济转型的阻力都是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市场手段、激励机制化解的。

  2. 重视汽车排放污染

  中国目前的细微颗粒物污染主要来自燃煤发电及其他工业污染和汽车尾气排放,前者的增长势头有望随着中国的节能减排政策持续推行和工业污染控制的力度加大而得到有效遏制。但是,汽车尾气排放的增长速度却快得惊人。目前,全球主要大城市空气中颗粒物污染至少一半来源于汽车机动车燃料(特别是柴油)的燃烧。然而,有预计表明,在未来20年内,全球车辆有望增加至目前的10倍,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汽车数量增长趋势更是有增无减。

  美国全国推动使用超低含硫柴油,并采用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正是这些措施使美国空气相对一些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还更为洁净。目前,美国的柴油发动机比几年前已清洁了90%~95%,不仅降低了颗粒物排放,也减少了氮氧化物以及其他可能导致癌症等疾病的有毒污染物的排放。同时,执行这些标准和措施过程中投入的资金,为美国在健康福利方面带来了丰厚收益。随着中国机动车数量的激增,有必要加大力度推行更为高效和清洁的燃油和更严格的排放标准。

  3. 信息充分公开,形成有效的公众监督

  在美国,普通公众访问官方的空气质量信息网站(www.airnow.gov/index.cfm?action=airnow.local_city),只要输入你所在区域的邮政编码,就可查询大气污染水平和颗粒物污染的实时监测数据和预测数据。美国环保局官方网站也会实时公布空气质量指数。PM2.5是每日空气质量的其中一个重要指标,每小时更新一次。网站通过六种颜色表示空气污染情况。绿色表示“良好”,黄色表示“一般”,橙色表示“对敏感群体不健康”,红色表示“不健康”,紫色表示“非常不健康”,酱红色表示“危险”。从地图上可见,美国除东、西部沿海一些人口稠密城市PM2.5指数显示黄色之外,其他绝大部分地区都是绿色。监测站点数量、设定位置等也都有具体要求,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比如监测子站的人口暴露情况、地区最高浓度、大的污染源影响、地区交通、背景浓度、环境质量对动植物影响等。

  完善空气质量标准,绝不仅仅是将一项指标写进文件里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监测系统设计、监测站点建设和设备投入、人员配备和培训、信息公开和接受公众质询等方面的一个系统工程。环保部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还没有具体可操作的国家标准,有待细化。据北京市环保局介绍,目前北京还没有全面系统地开展PM2.5常规监测,而只是在不同时段开展了阶段性的PM 2.5研究性监测。今后,北京市环保部门打算根据建设进度,完成一个点站建设就发布一个点站监测信息,待国家PM 2.5新标准和相关监测规范发布后,将按照监测规范监测并发布数据。

  国际经验表明,调动企业、公众、市场、政府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力量,加强公众监督,对于推动企业降低污染、提升环境表现,促进政府实现全面的环境管理,是行之有效的。2012年1月16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与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联合发布了“113个城市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状况”连续第三年的评价结果报告。本次2011年度评价结果显示,中国113个城市污染源信息公开水平总体继续提升,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已初步确立,但依然处于初级阶段。IPE与NRDC两家环保组织通过3年的评价,已经发现了一批良好案例,未来会坚持开展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评价指数(PITI),并将继续与中国多地环保部门交流互动,力求把环境信息公开的良好实践向更多地区介绍推广,促进环境信息公开的进一步扩展。

评论
编者按

  经济高速增长下,环境污染造成的问题已经进入集中爆发期。这一方面对民众健康产生了实际的或潜在的危害,另一方面也让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面临严峻的考验。
  “里约+20”峰会开幕在即,这次峰会将集中关注两个领域:绿色经济在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方面作用;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框架。
  如何尽可能减少环境风险?答案并不清晰,但毫无疑问,仅仅依靠行政力量,恐怕无法化解环境风险。如何在政府指导下、运用市场手段保护环境的长效机制?面对环境风险,我们需要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个方面寻求解决之道。

西门子聚焦
投资于能源效率的绿色收益
能源成本在过去10年间稳步上升,对于成熟经济体和新兴市场来说,都面临着实现可持续增长而避免负债过高的问题。以节能成本抵消投资成本的零净成本投资方案,会成为地区和企业实现绿色增长的创新路径。
未来之窗
研究与创新在西门子
博客
NRDC
中国在里约+20峰会上气候和能源问题的当务之急
NRDC(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是当今美国最具成效的非营利环境保护组织之一

落实行动来实现甚至超额完成中国的气候和能源的“十二五”计划目标。

中外对话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中国困境
“中外对话”是世界上第一个中英双语环境网站,以报道、讨论中国环境问题为中心,为国内外不同观点交流碰撞提供平台。

詹姆斯·康纳利指出,美国华丽高楼所消耗的能源远比中国建筑高得多。但随着的现代化脚步的加快,如何避免重蹈美国的覆辙则是中国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