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特约作者 戴廉)受困于“重磅炸弹”药物专利到期、创新药物匮乏以及各国医疗支出紧缩,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医药市场近年来不容乐观。跨国医药巨头们纷纷将目光放到了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
国际购并联盟(IMAP)新近发布了一份《全球制药与生物技术购并报告2012》,预测称,在2010至2015年间,成熟的医药市场(美、日、德、法、意、西、加、英、韩),每年将只增长2.1%,在此前5年,其复合年均增长率为5.1%;但新兴市场(中、巴、印、俄及其它13国)2010至2015年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14.8%。
而在所有的新兴市场中,中国有望拔得头筹,引领全球的医药市场增幅。
IMAP成立于1973年,是一家在全球中型购并市场占领先地位的购并咨询公司,由来自全球30个国家的39个成员公司组成,包括欧洲,北美,南美以及亚洲等地区,拥有超过500个专业购并顾问。根据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发布的最新排名,IMAP位列全球投行中型交易市场前10名。
3月末,IMAP首次在北京举行“全球跨境购并峰会”。IMAP瑞士合伙人、医疗卫生行业团队成员克里斯托夫博士(Christophe Bieri)在此期间接受了记者的独家专访。除了阐述中国医药市场的增长前景外,他也对国内外的医药企业并购进行了分析。
记者:IMAP的报告对医药市场的估计十分乐观,对中国似乎更乐观。
克里斯托夫:是的,我们预计,到2015年,50%的医药市场增长将来自于中国。如果观察未来的医药市场,唯一有希望实现大幅度增长的就是中国。
记者:为什么是中国?中国和其它新兴市场有什么不同?
克里斯托夫:巴西才有1.7亿人口,没有办法和跟中国在人口上竞争。
印度虽然人口多,经济增长也很快,但是从来没有计划进行医疗体制改革和全民医疗保障建设,到现在也看不出任何迹象,他们也不投资。虽然很多大型国际公司很早就进入印度市场,比进入中国市场要早很多,但是中国市场的发展比印度快很多,马上就要超过他们。这其中最大的区别是,中国政府会对医疗进行投入,会有真正的行动推动医疗体制改革的发展,做全民医疗保障建设,所以我们都认为中国发展会更快。
而像俄罗斯、波兰这些国家,他们不仅人口比中国少很多,政府的医疗预算也比中国少很多,正因如此,大家一致认为中国市场会比他们增长快得多。
再看中国市场本身,目前中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到2020年以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会很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个人群的健康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高血脂、高血压。慢性病的发病率会越来越高。更重要的是,中国从2009年开始进行医疗改革,并已经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医疗保险的覆盖面扩大到95%以上。这些都令我们对于中国医药市场的预测比较乐观。
记者:这份报告里也写道,在全球市场,2011年医药行业并购非常频繁。这种趋势大概会持续多久?
克里斯托夫: 2011比2010强很多,是因为2010年的确是很差一年,有很多交易到一半都失败了,这是由经济环境导致的,不仅仅发生在医药行业,所有行业都如此。目前,全球排名前十的医药公司,从辉瑞到雅培,都在全球各地正在开展一些中型公司并购,他们尤其关注生物制品新产品。
记者:跨国药企在中国进行的医药企业收购呈何种趋势?
克里斯托夫:在2012和2013年,我们会看到更多大型跨国医药公司和中国本土公司之间的合作或者并购,但是外国公司在中国的收购可能不会像国际上这么活跃,因为在中国,技术好又愿意卖的医药公司实在很少。
记者:除了技术力量总体薄弱外,对跨国公司而言,收购中国企业会面临哪些障碍?
克里斯托夫:一些规则和文化会成为障碍。美国公司在中国收购以后,所有销售人员必须要符合美国法规,任何现金交易和娱乐项目都是违法的;但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是日常的销售行为。这两者很难达到统一,还会影响跨国公司在全球的声望。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美国公司会放弃全资收购中国公司,或者放弃使用他们以前的销售队伍,这些都会对收购形成很大的障碍。
另一方面,并购后的整合也会是一个难题。我们发现,一些大型外企在中国收购公司,但收购后并没有直接实现整合,而是分开运营:团队还使用以前的团队,产品还是用以前的产品。很可能,他们之前就没有打算整合。整合对于外企都是有挑战的,因为外企收购中国公司,通常并不是因为中国企业的产品有多强,而是希望通过收购提高产品覆盖率,使得产品线更多元化。
记者:那么中国药企有没有走出去收购?
克里斯托夫:是的,我们发现越来越多大型中国企业开始有规划地去海外投资一些项目,这不光是医药企业。从去年和前年的交易来看,中国企业对于欧洲国家的并购更加感兴趣。我们对中国企业的调查也显示,他们对欧洲一些企业的兴趣比以前更大。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的医药企业。
越来越多的中国医药公司,现在会花高价到欧洲收购医药企业,而且他们使用的估值方式会把价格炒得很高。当然,绝大多数中国企业还是更愿意专注于中国现有市场,而真正有意愿、采取实际行动去国外收购公司的中国医药企业还是比较少。
记者:根据IMAP的观察,中国医药企业收购海外公司时,更愿意关注哪些类型的企业?
克里斯托夫:我们接触过的企业多数是希望在欧洲收购有销售渠道的公司,借此将产品卖过去。此外,中国公司更愿意收购欧洲公司,而不愿意收购美国公司。因为在美国,即使很小的公司都是在纳斯达克上市,而收购上市公司比收购私有公司要麻烦很多。
记者:对中国企业而言,到海外收购的主要挑战是哪些?
克里斯托夫:中国公司在海外并购遇到的问题和国外公司在中国并购的问题差不多:首先是文化问题。现在,我们所见到的中国在欧洲进行收购的医药公司基本都是分开运营,仍由欧洲人自己管理,因为如果用中国传统的方法去管理,公司运营可能会出现问题。
另外,对于中国公司来说,出去做并购之前一定要有很清晰的策略,即“我们到底要买什么,到底要花多少钱去买”,因为中国和欧美公司的估值方式不一样,看重的事情也不一样。
记者:我们看到,2011年中国国内医药企业之间的并购也很活跃,您怎么来看这个现象?
克里斯托夫:并购之间是市场结构的整合,这很正常。按照目前的趋势,这种现象可能会继续下去。
记者点评:
随着全球化的进展,中国的药企会越来越感到,自己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来自中国国内,或者说,即便是跨国巨头,也只是在中国国内这个市场上与之进行竞争。中国的药企很快会发现,自己所在的战场是一个全球性的战场,也只有以这种方式思考的药企,才有希望赢得未来。
这样来说,中国的药企走出国内,到海外进行收购是必然的。在尝试中吸取经验与教训也是必然的。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应是充分利用中国市场的潜力,并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的企业。
最新一轮医改启动已满三年,8500亿元政府投入超额实现。但改革路径依然模糊不清,改革进度并不尽如人意:基层改革阻力重重,公立医院改革尚未真正启动,医保管理“碎片化”,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滞后。“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突出,医患冲突加剧。与此同时,老龄化加速带来的医保账户隐性债务、医疗服务效率低下等矛盾日益凸显。
如何通过体制改革兼顾公平和效率,难于在一时得出答案,中国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伴随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医疗服务压力恐怕更为紧迫。依靠科技和信息化的力量,在现有框架下,以增量服务及效率的提升,来改善现有的医疗环境,是更现实的选择。
这是实现全民医疗的美好愿望与冷冰冰的法律之间的尖锐矛盾,显示了法制社会走向极端以后的扭曲和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