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账号:

陈立宜:华星光电以创新和责任引领中国面板产业

2012年04月18日 20:01 本文来源于空媒体 订阅《新世纪》《中国改革》|注册财新网
  

华星光电项目之所以备受关注,不只因为它是我国首条没有技术引进,自主创新建设的最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更因为其所在的平板显示产业处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环节,即可为处于下游的中国彩电工业发展打破瓶颈,又可带动更上游的中国新材料和大装备工业成长,对中国彩电行业来说,既是国家战略,也是对产业链的完善,并且大幅提升了中国彩电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为此,《视像世界》本期走进深圳光明新区,探寻华星光电和它的建设者们,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创造了怎样的产业传奇,并专访了华星光电执行副总裁陈立宜先生,请他从专业的角度阐释华星光电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

一、关于华星光电的近况

《视像世界》:华星光电的建设速度非常快,能谈谈具体情况吗?

陈立宜:华星光电自从2010116打桩建设以来,在17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包括阵列厂、成盒厂、彩膜厂、模组厂等72万平方米主体厂房的基建工作,并完成了厂房装修、设备和动力安装,供排水和化学气体设施建设,生产设备测试和联动,制程工艺的调整和完善等工作,创造了国内最大面积高世代面板项目建设速度的记录。完全靠自主创新,在深圳一片菜地上建起现代化的生产线。

《视像世界》:华星光电爬坡比别人快的原因是什么?

陈立宜:华星光电的项目建设按照两条主线逐步推进,第一条主线是工艺布局、厂房设计、基建、洁净室、设备选型、搬入安装、工艺调试、生产;第二条主线是确立HVA华星宽视角技术,进行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为此,华星光电和国内外著名大学、液晶企业联系,租用他们的仪器和低世代生产线进行自己HVA技术的开发和产品设计。通过租用生产线开发自己核心技术,并得到验证,提前生产样品,送客户认证,大大缩短了项目的计划时间,这一举措在全球液晶产业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视像世界》:我还是有一个很好奇的地方,两年的时间,我们怎么样实现领先技术的布局?

陈立宜:很多项目大多采取引进外资、吸收技术的方式,而华星光电则是完全靠自主创新,在一片空白上建起属于自己的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外界看起来从零开始不容易,在我看来,华星光电项目的难点在于能不能找到合适的技术人才组成团队,并将这些人员融合起来形成战斗力。因此,华星光电的发展战略是以人才为重心。早在华星光电项目启动前,我们就开始在人才建设方面做储备,并依托TCL液晶模组和整机一体化项目,从全球招募液晶面板领域的技术专家组建团队发展核心技术,这在中国电子企业发展史上是没有的。目前,华星已经拥有200多人的技术团队,其中很多人已经有十几年的从业经验。很多产品设计看起来好像是从零开始,其实这些工程师,他们开发过的产品已接近四五十个,所有的流程已经很熟悉了,而且经验非常丰富了。

目前,华星光电已经开发出了自己的宽视角技术HVA,这是我们最核心的技术。但是这一切都是与人才连接在一起的,既然这些技术可以从别的地方汇集过来,也可以随着人才的流失而流失,所以人才是华星的核心。

《视像世界》:华星光电什么时候会达到满产?

陈立宜:我们预计在2012年年底能实现多个产品的全面投产。我们设计产量是10万片,如果满载的话,可以投到12万片,量非常大,应该是目前全球第三大的产量。

《视像世界》:目前华星光电的面板是3246英寸,未来将主要切割哪些尺寸?

陈立宜:现在有32463755英寸,这也是目前最主流的规格。剩下的产品线我们还在陆续的开发,没有做最终的确定。

二、关于中国本土TFT产业链的出路

1、产业链的配套建设问题

《视像世界》:华星目前在试产过程中,有哪些配套材料是本地生产的?

陈立宜:华星光电高世代TFT-LCD面板项目带动了电子玻璃基板、彩色滤光片、偏光、光阻材料、液晶化学材料、LED光源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目前,与华星光电有关的配套项目正在有序进行,以华星光电为核心,深圳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正在形成完整的平板显示配套产业。

华星光电在光明新区的工厂内同步生产彩色滤光膜。此外,日本旭硝子TFT-LCD玻璃基板项目已于2011623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123季度实现量产。另外,华星光电近期还与LG化学签署战略合作意向书,在平板显示用偏光片、光阻等材料方面展开技术和生产业务合作。围绕华星光电高世代TFT-LCD项目,正在形成一个年产值超过千亿元的深圳-惠州-珠三角液晶产业配套群。

《视像世界》:您觉得面板厂家的原材料,包括我们的配套,材料的价格,未来走势会是什么样的?

陈立宜:先讲玻璃好了。一般来讲,玻璃每季的降价幅度大概是3%4%,今年大概也在3%左右,要有大的降价不太容易。偏光片厂商大部分已经亏损了,再降价非常困难。背光板方面,大家都知道LED的状况也不好,要从BOM的材料上面榨出降价空间,目前来讲可能20%的材料还有机会,80%的难度比较高。所以只有靠设计把材料和成本省下来。

《视像世界》:像玻璃,偏光片等这种核心的材料,从现在来看,配套的状况大概是什么样的?

陈立宜:玻璃本土化速度没有那么快。彩虹之前做过五代和六代的玻璃,但一直没有把量做出来,玻璃目前还是国外厂商较占优势,它如果在国内投资的话,基本上也算是本土化了,这样就要求国内玻璃厂商的质量和成本具有竞争力。我个人觉得玻璃没有那么容易,还有一段路要走。但是偏光片以及其他的背光材料都比较容易。

目前,华星光电正在和几家偏光片厂商谈合作,我们在内部进行后段加工,先一步一步做,这是一体化。如果公司生意做得很顺利,成本下降了,前段也可以搬过来。一开始就把前段加进来不太切合实际。一旦华星有能力做到,供应商也有利可图的,量自然就会起来。

2、市场出水口的问题

《视像世界》:2011年,中国LCD市场的内销出货预计将突破4200万台,本土品牌的份额接近8成,但是这些中国国产品牌LCD电视所用的面板,绝大部分来自韩国和台湾,华星光电投产以后,将如何看待和日本、韩国现有显示巨头的竞争问题?

陈立宜:这个问题我认为有几点关键。产能逐步过剩是趋势,但是华星在这方面有几个优势:第一是华星在技术上不落后日韩台企业;第二是在价格上不会贵,华星有地域和文化方面的优势,可以和合作伙伴在前期就共同投入和研发产品,能很好的发挥协同效应和降低产品成本;第三是TCL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长。

《视像世界》:在以往的采访中,一些整机企业很明确地表达了他们企业自身在国内市场上与TCL存在的竞争关系,这让他们在决定是否与华星合作时产生较大疑虑,那么作为华星光电的核心管理团队成员,您有什么样的措施来给他们吃一个定心丸?

陈立宜:我相信我们能解决与合作伙伴的这种关系,其实LG和三星就是先例;这两家企业都是垂直一体化企业,都有自己的品牌,也都有其他的战略合作伙伴。而且,TCL和华星是分开运作,在运营上层面上是合作伙伴关系。

3、专利问题

《视像世界》:前不久三星和夏普在美国和欧洲就液晶面板的专利问题相互提出了诉讼,而友达和奇美也曾被三星和夏普多次上告,那么华星的面板投产以后,会不会也面临专利方面的问题?

陈立宜:肯定会,所有的面板厂都有法律诉讼的,没有一家面板厂没有法律诉讼过。我们目前的专利数量不可能像那些老牌面板厂商一样成千上万,这个短期内还无法达到。但专利上的筹码还是有的,可能少一点。我们能讲的是,这一点我们倒是有做准备。

《视像世界》:华星这几年在核心技术研发和专利建设方面,是如何规划和部署的?

陈立宜:从公司成立到现在,专利申请应该有400多项。在美国与中国,我们对外购买了将近200项专利,我们分析这些专利,看看国内其他公司,以及境外公司所拥有的这些专利,其有价值的地方在哪里。所谓价值就是这些专利看起来是有用的,而有些专利发布权也比较广泛,在以后的专利谈判上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视像世界》:华星目前在技术开发和专利申报方面的进展如何?

陈立宜:目前,华星光电已申请技术专利276项,其中发明专利231项,海外购买技术专利近200项。华星光电技术研发中心成立了4个特别实验室,已经完成了32英寸46英寸LED电视模组的研发。最近也将发表全球最大的110英寸模组。与此同时,华星光电正在与有关机构进行商谈,获得相关基础专利授权,不断丰富专利种类。

《视像世界》:华星在专利方面,形成了哪些自己的优势?

陈立宜:我之前说过,在项目建设的同时,华星提前加强产品研发,并独立自主地确定了自己的产品与技术路线图,独立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HVA技术,在中国、美国、PCT的专利申请已超过300件。另有相比传统的MVA技术更具穿透率、低成本、环保节能的HVA技术液晶模组。

4、成本竞争力的问题

《视像世界》:像韩国和台湾的主要面板企业,他们的高世代面板生产线,目前均已经进入固定资产折旧摊销的后半段,而华星还才刚开始,据此很多行业内的人士担心华星是否会面临成本竞争力问题,那么他们的这种担心是否会成立?华星在这方面,是如何提升自己的成本竞争力的?

陈立宜:我们会提供给客户一个公平的条件,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同时,我们希望以比较好的产品竞争力,让客户愿意接受我们的产品,我们不希望说,面板Made in China就代表质量差或者技术落后,这一点我们不希望看到。我们希望华星接下来可以改变这个印象,我们不是用嘴巴讲,而是真正做到。目前,我们面板穿透率是全球最高的,我们32英寸面板的穿透率为6.9%。国内的客户,只要测量我们的样品,就知道华星的产品不错。同时,我们产品的良品率也很高,品管严格,做出来的产品,我有信心比国外公司提供的产品好。再加上,我们好的东西是优先销售国内,韩国的面板应该不会这样做。这样相较而言,产品质量和技术都比较,价格上也有优势,而且优先供货国内厂商,产品的竞争力就会逐渐显现。

《视像世界》:除了整机厂的接受程度之外,之前大概在2008年、2009年的时候发生了所谓的日本企业用台湾屏事件,华星作为行业的后进入者,怎么样让消费者在心理上接受和认同华星确实做得比别人好,在终端的推广是否也可以考虑?

陈立宜:我们并不适合打品牌,因为会跟整机厂有冲突的。整机厂希望自身的品牌价值大一些,我们则希望大家用我们的屏时,不要觉得我们的技术不如国外的厂家就好。

《视像世界》:从日韩等面板企业的运作经验来看,在降低产品成本方面,是否还有其他方面的借鉴思路?

陈立宜:思路谈不上。在我看来,不光只是面板厂的成本下降,我们还要协助客户的成本下降。这两点做到以后,跟客户结合起来,才有机会获得项目。因为目前面板售价已近现金成本,再降下去就停产不能做了,我不相信面板的价钱会再降,因此只能在设计和方案上寻找空间。我们做一些案子,会跟供应商协作,一起来做新的设计,通过协同设计让整个产业成本下降,这样产业才有机会渡过寒冬。

三、关于未来显示技术发展趋势的展望

1、产品趋势

《视像世界》:华星光电会向客户供应Open Cell吗?

陈立宜:我们可以根据整机厂家的要求供给Open Cell,厂家会根据我们Open Cell的规格参数来设计一体机。这里有一个优势是,我们在设计Open Cell的时候,厂家可以早一点根据我们的技术规格提前设计产品,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节省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够缩短生产周期提前上市。对电子产品来讲,提前上市是比成本下降还重要的优势。

《视像世界》:我们看到2011年,一个潮流是窄边框,终端产品越做越窄,还有3D立体化的趋势,另外就是我们刚才谈到的4K×2K,从您的角度看,我们这个行业,未来35年内,这些产品技术的引进方向怎么样?

陈立宜:3D在国内的渗透率够高的了,所以我觉得没有特别要谈的。至于4K×2K,我觉得是有机会的。

《视像世界》:这个模组是裸眼3D的前期吗?

陈立宜:是的。光2K的话,解析度的差距就已经很大了。4K×2K的解析度应该是奇美最早做的,规格是56英寸。按照理论来讲,人眼无法感觉到那么精细的解析度,那么4K×2K是不是就不需要了?但在我们做了之后才发现,虽然人眼从理论上来讲看不到那么精细的解析度,但是一样的照片放远一点,看整体的话,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差距——细微处虽然无法分辨,但从整个画面来看,很容易分辨哪个是UD哪个是HD,这个其实跟之前的认知是不一样的。我认为4K×2K在今后的应用会越来越多。

《视像世界》:华星光电在这方面的产品布局有什么样的规划?

陈立宜:华星光电会除了会做100多寸的4K×2K屏外,将来会逐步将4K×2K应用在小一点尺寸的面板上,五十几寸的,或者是九十几寸的,都可以做。我们的两片经济切是96寸的,再往下的话就是五十几寸是经济切,慢慢的,4K的显示器也会做起来。LGD刚刚推出65寸,还有72寸,现在它要发表一个84寸的4K×2K,我们3月份将发表110寸的面板,该产品大概半年后可以量产。

《视像世界》:可否简单为我们介绍下这款产品?

陈立宜:110寸四倍全高清3D液晶显示屏中华之星集成了华星自主知识产权的HVA技术,4倍高清分辨率4K×2K,主动式3D技术,多点触控技术,智能动态背光技术,超高亮度800nits,超高色域NTSC 92%等一系列规格都达到了业内最高水准。显示面积达3.34平方米,为目前世界所仅有,同时产品还搭载了华星自主开发的FSP(Fine Stereo Performance)技术应用。项目实现了三大技术突破,即高端曝光制程工艺技术、超大尺寸偏贴技术及先进背光源技术。该产品实现了高端曝光制程稳定,同时背光首次采用独特的LED 搭配,优化了彩色滤光片制程,创新了高色度显示技术。110中华之星是我国目前技术最为先进的超大尺寸显示屏。

《视像世界》:从未来的趋势来看,我们现在制造已经做到1.1个亿,全球份额已经占到50%以上,国内的量也达到4000万台以上,是巨大的市场了。后续在国内市场的机会,您觉得还有哪些机会?

陈立宜:从数量上来看,第二台电视,国内可能还有机会再推,国外差不多已经满了,国外该放也放了,涨了2亿多嘛。另外就是一些新兴国家,如东南亚国家还没有转到LCD且人口较多,这一块市场还是很大的,这类市场可以考虑进攻。从全球来讲,大陆厂家的机会最大,这是量的部分。

再来就是附加值,品牌厂的机会会多一点,比如提供哪些服务,跟电视机怎么设计,那就不是硬件的事情了。

《视像世界》:现在我们看到一些新产品的推出都在中国市场,对此您怎么看?

陈立宜:目前,国内的电视功能较海外先进,LED的渗透率也是全球最高的,消费者也喜欢新的东西。说实话,彩电行业进入LCD时代后,国内电视的可靠度和品牌是不输外资品牌的,这是我自己的看法。

2、显示技术的发展方向

《视像世界》:目前三星正在快速推进OLED的建设,据说2012年年底其8.5代线的OLED将会投产,而那时华星刚刚进入满产阶段,您对OLED的趋势持何种判断?华星在OLED方面会如何应对?

陈立宜: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三星的OLED5.5代线已经开始做了,2012年和20138.5代线要投产。我们认为短期之内OLED成本要跟LCD竞争应该不容易,其中良品率是一个问题;另外,做那么大的话,Shadow mask没有办法挂上去。

我认为2015年是一个关键点,2015年之前OLED不会对LCD造成太大威胁。一般来讲,一个新技术做出来,从开始展示到真正实现量产、商品化,大概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比如30英寸的液晶电视,市面上开始出现是在2000年年底和2001年年初,真正大规模销售则是在2003年年末,大概是3年左右的时间来研发、制造、销售。目前,OLED也是同样的情况,一些工艺还要最佳化,可能需要两年到三年。但是与LCD相比,如果良率一样,OLEDBOM成本是比较低的。

《视像世界》:我听LGD的人讲,他们最近在投6个亿美金,把8.5代线转到OLED

陈立宜:我们也可以啊,你说要改造的话,只要把成盒厂部分移出去,前段线的话,要增加一些机台,OLEDARRAY部分的阵列厂成本只要花一点点的改机费用就可以了,把Cell这边放蒸镀机进去,马上就可以生产OLED。对面板厂来说,不会因为其他厂家马上做OLED,我们就会承担巨大的压力。

《视像世界》:实际上是一个机会,他们走在前面,技术会比较成熟了。

陈立宜:关键是蒸镀机,国内目前还不会自制。前端的设备曝光机比较难做,这是佳能和尼康的技术,国内要想赶上的话不容易。

《视像世界》:谢谢陈总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也祝愿华星光电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大的辉煌。

评论
编者按

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世界运行的速度与轨迹,改变了普罗大众的生活,更改变了企业的盈利模式。在眼球经济、虚拟经济及泡沫经济盛行的当下,实体经济举步维艰,但他们是社会财富的真实创造者。全球竞争风起云涌,中国制造业是如何苦苦坚守、又如何开拓创新,以获得核心竞争力的?且看TCL的例子。

专栏
李东生
三十而励 迈向新里程
TCL集团董事长兼CEO

中国企业在过去30年里,可以说完成了从机会导向到战略导向的过渡。

王冲
中国就这样影响世界
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这些年,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中有好,也有不好;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当然,有一些难以在当下看清楚,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王赓武
中国:超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著名华人学者、原香港大学校长

过去三十多年来,中国关注的,基本只是经济的全球化。

陈言
夏普鸿海联合与东亚家电产业的新变化
日本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

东亚家电产业已经彻底打破了日系企业独揽天下的格局。

相关报道

曾经促使东亚崛起的国际制造业转移,可能会在非洲再度发生,中国将会在其中发挥不可或缺和日益重要的作用。

索尼爱立信之痛:十年品牌两大失误
苹果公司战略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