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账号:

“非洲制造”振翼欲飞

2012年04月18日 18:16 本文来源于财新网 订阅《新世纪》《中国改革》|注册财新网
  

曾经促使东亚崛起的国际制造业转移,可能会在非洲再度发生,中国将会在其中发挥不可或缺和日益重要的作用

  深圳大学高级研究中心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非洲经济经历了难得的持续快速增长,年均增幅近5%。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非洲很可能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就外部而言,非洲将继续受益于全球对石油、天然气、矿产品、耕地等日益增长的需求。随着新兴经济体与非洲经济联系增强,非洲在融资、技术、经验等方面有了西方世界之外的更多选项。从内部而言,近年来,非洲国家普遍通胀率较低,财政预算和外汇储备相对充裕,债务有所减少,宏观治理大为改善。尤其是人口结构变动蕴含的“人口红利”,以及城镇化和中产阶层的扩大,将为非洲制造业消费以及电信、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带来巨大需求。

  在当前全球经济与国际分工的大变革下,曾经促使东亚崛起的国际制造业转移,可能会在非洲再度发生,非洲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可望提升。非洲再一次迎来制造业发展的良机,而这次,中国将会在其中发挥不可或缺和日益重要的作用。在“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与非洲的工业化已紧密结合在了一起。非洲经济转型与中国产业升级有望共赢。

  非洲制造业的发展阶段

  非洲制造业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进口替代工业化。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对独立伊始的非洲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战略主要是通过关税、配额、本币升值、利率补贴以及贷款和外汇支持等政策,扶持并保护新建的民族工业,替代从国外进口的同类产品,并以此类工业为主体带动经济发展。

  在进口替代战略的推动下,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的十多年,非洲国家的经济普遍增长较快,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也大幅提高。发展最快的工业部门是消费品制造业,如纺织、服装、制鞋、火柴、肥皂等。上世纪60年代,凡是有植棉基础的国家一般都建有规模不等的纺织厂。钢铁和水泥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也较为显著,有些油气国,如阿尔及利亚、埃及和利比亚,建立起了初具规模的石化工业。

  不过,到了上世纪70年代后期,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却难以为继。首先,由于对国内制造业企业的保护,导致其产品普遍缺乏国际竞争力。第二,进口替代工业部门多为消费品企业,产品主要面对国内市场,并不创造外汇,而生产所需的机械设备等中间投入却依赖进口,进而导致外汇短缺日益严重。第三,进口替代战略注重建立新企业,而非培养企业生产和经营能力,加之非洲本身人才及技术缺乏,大量企业开工不足、亏损或倒闭。最后,由于资源偏向优先发展的进口替代工业,忽视并制约了农业的发展,这不仅造成国内购买力低下,抑制了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市场,而且导致以本国农业原料为基础建立的进口替代工业出现原料短缺,不得不诉诸进口,进而加剧了企业亏损和外汇枯竭。许多非洲国家非但没能实现工业化,反而加重了对外依赖。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结构调整计划。

  上世纪8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的后续效应,初级产品国际价格下跌,以及国内工业的进口需求巨增,使非洲国家普遍经历了严重的国际收支危机。严峻的国内外环境迫使非洲国家求助于国际金融机构。作为获取援助的条件,近40个国家先后接受了IMF和世界银行提出的结构调整计划,整个非洲大陆吹起了调整与改革之风。

  这一时期,非洲宏观经济改革以自由化为调整方向,工业化政策也主要是与之相配合,其核心是政府让位于市场,后者应在工业化发展和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结构调整政策包括削减补贴、放松利率和贸易控制、国有企业私有化、降低币值等。

  围绕结构调整方案的政策和成效,始终存在着较大争论。从经济绩效来看,上世纪80年代非洲GDP增长率仅为1.4%,不仅远低于上世纪70年代3.8%的经济增速,而且低于上世纪80年代非洲的人口增长率。上世纪80年代因此被称为非洲“失去的十年”。过分强调市场自由化而取消所有政府对制造业的支持政策,使得许多非洲企业无法维系,包括一些实际上已具备技术升级潜力的企业。有证据显示,在莫桑比克、加纳、尼日利亚和赞比亚,贸易自由化导致尚处在幼稚期的国内制造业企业暴露于进口竞争之下,不少企业被迫关门,工业化受阻。

  应指出的是,结构调整计划对非洲工业化乃至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上世纪80年代,非洲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从上世纪70年代的6.3%提高到11.9%,上世纪90年代达到15.3%的历史高点。大多数非洲国家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实行经济调整和改革的,到了 1994年以后,非洲经济增长就开始回升,并呈现提速趋势,结构调整改革无疑为此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000年至今:减贫战略报告。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非洲国家的外债和贫困问题尤为突出,严重阻碍了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了加强债务减免和反贫困之间的联系,1999年,世界银行和IMF决定将受援国的减贫战略报告作为重债穷国获得援助资金的依据,相应地,贷款机制也由原来“加强的结构调整贷款”转为“减贫与增长贷款”。这一转变表明世界银行和IMF与非洲国家的合作载体已由原来的“结构调整计划”过渡到“减贫战略报告”。自2000年开始,大多数国家出台了减贫战略报告,非洲工业化也由此进入第三个阶段。

  最近几年,非洲国家重申了工业化对于这块大陆的重要性,并采取了更为积极的工业化政策,以求制造业加速发展。2007年,南非政府通过《国家工业政策框架》及相应的“工业政策行动计划”。埃及、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纳米比亚、尼日利亚和乌干达等在各自的国家发展计划中,也明确指出要建立一个现代的、动态的、有竞争性的制造业部门。

  地区层面上,早在2001年,《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New Partnership for Africa’s Development)就强调通过工业化是非洲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减贫的关键引擎。2008年,非盟峰会达成《加快非洲工业发展的行动计划》,随后的非盟工业部长会议确立了具体实施战略。这一计划总结了非洲不同工业化阶段的经验教训,并围绕制造业生产和出口、自然资源管理和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投资、科技和创新、制造业标准制定、法律制度框架,以及工业发展资金筹措等六个要点,对非洲工业发展政策作了全面的阐述。

评论
编者按

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世界运行的速度与轨迹,改变了普罗大众的生活,更改变了企业的盈利模式。在眼球经济、虚拟经济及泡沫经济盛行的当下,实体经济举步维艰,但他们是社会财富的真实创造者。全球竞争风起云涌,中国制造业是如何苦苦坚守、又如何开拓创新,以获得核心竞争力的?且看TCL的例子。

专栏
李东生
三十而励 迈向新里程
TCL集团董事长兼CEO

中国企业在过去30年里,可以说完成了从机会导向到战略导向的过渡。

王冲
中国就这样影响世界
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这些年,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中有好,也有不好;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当然,有一些难以在当下看清楚,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王赓武
中国:超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著名华人学者、原香港大学校长

过去三十多年来,中国关注的,基本只是经济的全球化。

陈言
夏普鸿海联合与东亚家电产业的新变化
日本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

东亚家电产业已经彻底打破了日系企业独揽天下的格局。

相关报道

曾经促使东亚崛起的国际制造业转移,可能会在非洲再度发生,中国将会在其中发挥不可或缺和日益重要的作用。

索尼爱立信之痛:十年品牌两大失误
苹果公司战略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