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账号:

三一重工欧洲捕“象”

2012年02月15日 17:16 本文来源于 财新网 | 评论(0
   三一重工眼下只是刚刚套住“大象”,要想驯服并让“大象”重新跑起来,得拿出新办法

  一个月前,三一重工(600031.SH)总裁向文波与普茨迈斯特(Putzmeister)董事长卡尔·施莱西特还在争夺一家印度客户,如今两人成了“一家人”。

  三一重工2012年1月31日发布公告称,旗下子公司三一德国有限公司(下称三一德国)将联合中信产业投资基金(香港)顾问有限公司 (下称中信基金),共计出资3.6亿欧元收购德国工程机械制造巨头普茨迈斯特公司100%股权,其中三一德国收购90%,中信基金收购10%。三一德国的出资额为3.24亿欧元(折合人民币26.54亿元)。

  “从今往后就是一家人了,谁能中标都一样,是真正的龙象共舞。”向文波在发布会上如是说。

  有着“大象”之称的老牌跨国公司普茨迈斯特,由德国人施莱西特在1958年创建,1963年改名为普茨迈斯特——意为“灰浆专家”,始终专注于制造灰浆、混凝土机械,是这一领域的世界第一品牌。可是,这个辉煌的家族企业后继乏人,掌舵人施莱西特年过八旬,不仅要应对来自中国的竞争者,还要应付金融危机的巨大压力,这一切让施莱西特感到力不从心,“大象”已经开始亏损。此时,接过三一重工抛来的救命绳索至少可以让“大象”避免越陷越深。

  这起收购容易令人忆起中联重科(000157.SZ)2008年联合私募股权基金收购意大利混凝土机械企业CIFA的交易。2008年9月,中联重科联合弘毅投资、高盛和曼达林三家私募基金,以2.71亿欧元收购CIFA100%的股权。

  这是否预示着未来中国制造企业海外收购的一种潮流?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金星认为,机械企业与金融资本联合跨国收购,是看好机械行业发展。“工程机械回报率是比较高的。从增长来看,“十一五”期间,工程机械销售收入翻两番。在未来20年左右,工程机械的市场前景也非常大。”

  “与金融资本合作,他们有经验可以让收购价格更加合理。”一位机械行业分析师向财新《新世纪》表示,之前三一重工也对CIFA估值过,比中联重科估值还高。“当时没有金融资本参与,这次价格比较合理。”

“闪电”交易

  这是一桩快如闪电的跨国交易,从提议到决定双方前后仅仅用了不到三个星期。

  2011年圣诞节后,施莱西特收到了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的一封信。信中,梁稳根表达了三一重工与普茨迈斯特合作的意愿。“后来见面,也是我和施莱西特的第一次见面,相谈甚欢,一见如故,数小时就敲定了合作意向。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了谈判。”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在发布会上表示。

  为何选择三一重工?施莱西特表示,三一重工和普茨迈斯特都是创业型企业,双方都有很好的技术水平和具有前瞻性的眼光,而这背后,“正是因为两位企业领导者有着相同的认识,才会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达成亲密共识”。

  “施莱西特已经80岁了,现在注意力转向慈善和道德研究,他们是家族企业,其子女都有其他事业,卖掉普茨迈斯特是他最好的选择。”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表示,他们和三一重工见面后,就把三一重工当作唯一的合作伙伴了。

  在王金星看来,普茨迈斯特经营状况不佳是其出售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很早就听说普茨迈斯特想出售的信息,主要是金融危机后,市场萎缩,公司经营状况下滑。”王金星说。

  普茨迈斯特经营业绩最好的是2007年。当时公司灰浆机营业额1.8亿美元,混凝土泵是12亿美元,总营业额15亿美元。销售覆盖全球154个国家。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普茨迈斯特销售和盈利下滑,收入仅为4.5 亿欧元,出现50 年来第一次亏损。金融危机后,公司业绩回升缓慢。截至2010年12月31日,普茨迈斯特净资产1.77亿欧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5.5亿欧元,净利润150万欧元;预计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5.6亿欧元,净利润600万欧元。

  “普茨迈斯特一直想进入中国市场,但一直不太理想。目前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不到5%。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产品属于高质量高价格,而中国客户更喜欢物美价廉的产品。”王金星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表示。

  普茨迈斯特早在上世纪70年代通过香港代理进入中国市场。上世纪90年代相当长时间里,普茨迈斯特和另一个德国品牌施维英的进口产品掌握了中国混凝土机械市场的绝对话语权。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中国混凝土机械企业的发展,普茨迈斯特产品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急剧下降。

  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后,三一重工开始放眼海外市场。由于品牌、渠道、专利壁垒等因素,三一重工海外销售市场主要集中于印度、巴西、俄罗斯及中东、北非、东南亚等新兴地区,在工程机械传统成熟市场欧洲、美国进展相对偏慢。2009年,三一重工斥资1亿欧元在德国西部北威州建立了一家生产建筑设备的工厂,以及一个研发中心和一个培训基地,成为中国企业在德国投资最大的生产制造型项目。(参见本刊2011年第39期“中国制造去德国混血”)

  “欧洲市场份额占到全球份额的四分之一,要想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司,或者全球领先的公司,必须占领欧洲这个市场。”三一德国总经理贺东东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表示。

  通过收购普茨迈斯特,三一重工将获得普茨迈斯特52年建立的全球分销和售后服务渠道,令三一重工全球市场的布局得到提升。“三一重工出口占销售不到5%,通过收购,我们拥有了海外市场。这个是战略并购,是改变世界竞争格局的并购。”向文波说。与此同时,三一重工也获得了普茨迈斯特的品牌和先进技术。普茨迈斯特仍保持着两项世界纪录:1994 年垂直泵送高度532 米,以及1997 年2015 米水平泵送距离。

  “普茨迈斯特技术强,不仅仅体现在泵送高度,而是其关键部件,比如液压件、发动机等,以及其控制系统和智能化环节比国内企业要先进很多。”王金星称,普茨迈斯特产品可靠性、使用成本、安全性、效率等多个方面在用户口碑中仍排名第一。

借力PE

   三一重工此次收购的资金来源,一直为外界关注。对此,向文波强调,“三一重工不缺资金,我们收购的资金全部是自有资金。”向文波表示,“我们负债率只有50%多,我们市值1000多亿元,这次收购不到市值的5%。”

  尽管如此,三一重工此次并未单独行动,而是联合中信基金共同收购,后者出资10%。国金证券分析师董亚光认为,联手金融资本的好处是借用后者的经验。“比如,整合后遇到的裁员问题,还有以后在欧洲遇到税务问题等,金融资本都有丰富经验。”

  2008年中联重科联合弘毅投资等收购CIFA时,弘毅投资很大程度上承担了财务顾问的角色,并促成了另外两家金融机构的参与,帮助提升了中联重科的可信度。董亚光还表示,三一重工对普茨迈斯特的收购价格,低于目前A股市场工程机械公司相应的平均估值水平,“收购价格比较合适。”

  这次收购也是三一重工海外市场策略从建厂转向收购的重大转变。向文波表示,之前没想过普茨迈斯特会出售,这次并购是从战略考虑,并不纯粹为了增加销售。“即使掏200亿元,也要拿下普茨迈斯特。”向文波称,“200亿不过是我们混凝土机械两年的利润,但能为国际化进程缩短5年-10年时间,而且减少了一个最大的竞争对手。”

  要通过收购普茨迈斯特来实现缩短国际化进程的愿景,三一重工需要解决如何管理好“大象”的挑战。TCL集团七年前并购法国彩电巨头汤姆逊、联想并购IBM的PC部门都是前车之鉴。三一重工和普茨迈斯特宣布交易后,数百名普茨迈斯特工人1月31日在普茨迈斯特总部门前举行了示威活动,抗议企业被收购,预示着三一重工面临不小挑战。

  为了稳定,三一重工表示,普茨迈斯特仍将独立运作。普茨迈斯特总部斯图加特将成为三一重工在中国以外的新全球总部,三一重工仍将专注于开拓国内中低端市场,普茨迈斯特则继续保持其在高端市场的地位。三一重工还与普茨迈斯特管理层续约五年,并承诺不会解雇一个工人,在保留现有员工岗位的同时还将扩大招聘,只是双方会分工生产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三一重工计划未来将“大象”的部分配套部件转移到中国进行制造,以降低成本,从而提升其盈利能力,进而为双方带来好处。

  对于留任原管理层五年、普茨迈斯特独立运营的做法,商务部下属研究机构的一位专家表示担忧。“并购后企业的管理团队不变,那么收购来干什么?这也不叫国际化。”这位专家对财新记者表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企业多少都是经营状况出现问题的,原来管理层已经把这个企业经营差了,还继续要他们经营,肯定不行。”

  可以料想,三一重工眼下只是刚刚套住“大象”,要想驯服并让“大象”重新跑起来,得拿出新办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