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账号:

大行何不做小微

2012年02月15日 16:03 本文来源于 财新网 | 评论(0
  

  现在社会公众和学术界有一种认识,就是“大银行服务大企业,小银行服务小企业”。但若以此去指导金融体制改革,会导致走向错误和有害的方向。

  为什么?因为从国际、国内小微企业融资的实践来看,这个结论不能成立。美国有六千多家小型银行,可恰恰是美国的几家大银行承担着为小微企业融资的重任。如美国银行是美国最大银行,也是美国最大的小企业贷款银行,拥有430万户小企业客户,2010年其消费者和小企业银行业务部门的收入占到全部收入的43%。国内以工行为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三万多亿元,占公司贷款余额的60%,其中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达到8953亿元。

  所以说,大行绝非天然地只能做大企业,国际上许多大行都是以小客户为主要客户群的,这也证明大行完全可以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中起到骨干和主导作用。

集约化与“看森林”

  在前两年“扩内需、保增长”的过程中,大行为支持基础设施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这类贷款增加得较多。但这种局面现在已开始发生了根本变化。

  首先,随着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大型项目的业务资源会趋向稀少,这使得大行不得不快速地进入小微信贷市场,寻找未来的增长点。其次,这类格局和过去中国金融体系发展不完善、不成熟有密切关系。随着中国直接融资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大型企业、大型项目的融资将逐步转向债市和资本市场,这会促使大行将主战场转移到小微市场上来。

  此外,正是因为小微企业贷款单笔成本高,才更需要采取集约化的业务处理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大行由于在信息与业务的集中和处理能力上更胜一筹,再加上有强大的信息技术平台做支撑,更具备为大规模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实力。

  有人可能会抱怨大银行贷款审批的流程太复杂。但无论怎么简化,基本的审批流程是必须的。放松对信贷风险的把控,必然导致坏账的产生,由此造成巨大的信贷成本。所以一笔小微企业贷款从贷前的调查、评估、授信、审查、审批,到贷款发放,再到贷后的管理,到抵(质)押品的管理,都要一丝不苟,而每个步骤都要耗费人力物力,需要进行集约化的管理。

  集约化管理的审批模式不但不会影响反而能够提高效率。首先,由于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文本、影像和视频长距离传递所耗费的时间已可以忽略不计,审批人员与客户经理还可以通过视频进行实时的交流,超越了相隔万里的距离。再者,专业化的分工使审批人员可以专注于其熟悉的某个产业领域或市场,对风险点的把握更加准确到位,审批的效率也随之大幅提高。

  对于小微企业经营情况的判断,如果只看一家企业本身,往往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谓“看森林”,就是要看这家企业在产业链条或者产业集群中所处的位置。小微企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群体,分布在许多不同的行业中,并非一个个孤立的经济单位。若将之当成独立的经营实体来看待,重复地对产业链上的企业授信、评估,有时却很难掌握到它真实的风险状况。当把这些小微企业放到产业链里面来看以后,会马上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现在对于大型银行来说,服务小微企业确实已经不是“要我做”的问题,而是“我要做”的战略选择。

  首先,小企业和小客户是个大市场,随着大企业、大项目从资本市场获取融资的能力越来越强,大行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向小微企业市场。再者,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监管规则,大企业贷款的资本占用高,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大。以工行为例,大企业贷款资本占用约为6.7%;中型企业约为6.57%;小企业最低,只有2.44%,尚不足大企业的二分之一。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已成为大行实现资本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历史看风险管控

  小微企业对工行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对小微企业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小微企业业务的发展也有一个过程。20世纪90年代末工行核销损失类贷款时,就核销了一大批小企业贷款,可以说当时投入小企业的贷款基本上全军覆没。这反映了两个问题:第一,说明当时小企业的风险比较大。很多小企业都是一家一户,单打独斗,没有形成社会的产业分工和产业链,也没有形成现在如专业市场这类商圈,加上当时社会经济体系、法制环境不够完善,大量小企业都垮了,这也体现了小企业的经济脆弱性。第二,说明当时银行对小企业业务发展的风险意识不强、管理手段原始,“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经过之前的挫折,到了本世纪初,工行想重新进入小企业市场时,分支机构和员工都有顾虑,很难推动。从2001年、2002年开始,工行浙江分行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积极主动地开展了一些小企业业务,慢慢觉得这里面有很好的市场,逐渐扩大试点进入。到2002年时,浙江分行玉环县支行对小微企业贷款支持力度大,又实现了零不良贷款,在全国金融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许多部门还不太相信,专门派工作组去稽查,央行也派人去调查过,结果发现是真实的。这些成功的实践使银行对发展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决心越来越坚定。从浙江逐步到整个东部,然后推到中部,又在全国推广。

  以前有个通俗的说法,小微企业被称为开关厂,一会开,一会关,因为小微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平均周期基本也就三到五年时间。到2000年之后,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开始变得“比较好”,这跟中国经济长期处在一个上升周期是有关系的。但是,如果经济周期出现一些变化或者波动,不少的小微企业会产生问题,因为他们是整个产业链中比较脆弱的一环,经济周期变化和宏观政策调整对他们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对商业银行来说,做好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非常重要,同时在业务发展中的风险控制也不能放松。

  最近媒体上有很多关于小微企业陷入困境的报道,有不少企业主为了躲债出走国外。造成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和融资难的原因非常多。首先,小微企业处在产业链的末端,营运资金容易受到上下游企业的挤压,形成比较多的应收账款。同时,通胀预期使小微企业的存货增长较快,加剧了资金紧张。第二,由于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国内外市场急剧变化。市场的变化导致包括人工、原材料在内的企业成本上升。第三,资金价格上扬,同时社会资金面偏紧使部分小微企业转向高成本的民间融资,成本上升较快。此外,也不排除一些小微企业主为了牟取高额利润,参与高风险的投机行为而造成资金链断裂。

  目前,在一定意义上确实存在着社会资金面偏紧的情况,但这种偏紧更多是结构性的。从整体看,流动性相对过剩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资金结构性紧张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比如说,目前18%到20%民间借贷利率较为普遍,有时短期票据的利率高达15%,这说明短期资金和小微企业的资金市场有很大的需求。市场总体上不缺乏资金,但缺乏很好的转化。这种转化需要金融机构和市场共同努力。 ■

  姜建清为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