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呈现 > 资讯 > 正文

特别呈现|财新云会场:以科技力量守护生物多样性
2022.11.25

受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影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人类长期面临的社会议题。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如何?诸如5G、AI、云计算等现代科技如何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作用?面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严峻挑战,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应当如何多方联动,打出“组合拳”?

11月25日, 财新传媒主办的“财新云会场——守护生物多样性:科技的破解之力”云会场,在财新传媒国际部的徐和谦的主持下,中国灵长类学会名誉理事长龙勇诚,海南国家研究院副院长、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汪继超,华为中国战略Marketing部品牌部部长周建国作为嘉宾共同研讨科技力量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探寻守护生物多样性的创新发展之路。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保护生物多样性对整个世界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中国灵长类学会名誉理事长龙勇诚分享了自己对地球生命共同体和守护生物多样性的看法。在他看来,生态安全不亚于国防安全,应该得到全球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中国作为北半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也应该在世界范围引起重视。此前,龙勇诚提出生态安全要做到法律体系、管理模式、资金来源、数据格式四大统一,这在当下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加大生态安全的政府投入,也实现科技助力生态安全的保障。

海南国家研究院副院长、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汪继超表示,“每个物种在自然界分布的现状、种群的数量等都跟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息息相关,一个物种的丧失则意味着一条食物链的断裂,整个生态的食物网随之破坏会危及整个生态系统。如果我们现在不从生命共同体的角度加以重视,就难以保障整个生态安全。一旦地球生态安全失去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将会面临极大挑战。”

当下,国家、政府以及民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显著提升,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和措施加强生物保护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以龟鳖类为例,随着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建立,其栖息地正在逐渐恢复,但速度还是较为缓慢的。汪继超希望产业界能够投入足够的物力、财力和人力,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维护人类共同的家园贡献一份努力。

科技守护生物多样性

华为中国战略Marketing部品牌部部长周建国在介绍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重点介绍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数字技术如何更好的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在周建国看来,数字技术有责任也有能力去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使能的工具。

那么,数字技术究竟如何去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周建国表示,华为和众多行业专家进行了沟通交流,可以从信息采集、实时传输、数据分析三个环节去推动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的保护。在场景方面,华为重点瞄准了森林、海洋、湿地这几大方向,原因在于它们不仅是典型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场景,同时也是降碳固碳的重要阵地。

周建国还分享了华为在全球范围内参与生态保护的三个成功案例。华为和NGO组织RFCx(雨林联接组织)合作开发了基于云和AI的声学监测系统——守卫者,该系统通过在野外布设加装了太阳能电池板的声音采集设备24小时不间断地收集附近的环境声音,并通过运营商的通信网络实时上传到云端,基于AI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检测。在华为的支持下,守卫者系统在全球近20个保护地应用,并荣获GSMA2021全球移动大奖(GLOMO)——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杰出移动贡献奖。

此外,华为联合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海南热带雨林研究院联合开展了Tech4Nature项目,通过联网的声音设备,实现对长臂猿24小时实时监测,以便实现更有效的保护。

不仅如此,华为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携手,将全场景昇腾AI框架应用于野外红外相机照片物种识别模型训练,对高海拔山地生态系统的物种——雪豹、狼等实现快速批量初步识别和筛选,识别度最高能达到90%以上,大大提升了环保工作者的效率。

龙勇诚以滇金丝猴为例发表了自己对科技助研的看法。他表示,“我们经历了最传统的靠一支笔、一个本、两条腿去做生态保护研究的阶段,到现在通过AI等技术手段就可以快速高效的进行识别和防护,不论是滇金丝猴的栖息环境还是数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科技在生态环境的应用以及国家的重视也让我们有了更高的期许。”

汪继超分享了自身观点。他表示,“科技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确确实实地改变着我们研究的技术和手段,通过科技手段可以实时掌握生物的基本状况和活动轨迹,这对濒危物种的保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看到,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全球挑战的过程中,科技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为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周建国表示,“华为希望通过自身在网络连接、AI、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方面的优势帮助科研工作者提升物种和生态的保护工作效率。”

多方联动 发力生态保护

科技在助力生态保护中扮演越来越重的角色,如何消除产业界与科研界的信息不对称,把科研界的需求与科技手段有效对接也成为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议题。对此,周建国表示,“科技守护自然的过程中,大家都在跨界,我们还是要更充分的去了解对方的需求以及能力,多方合力才能更好的进行研究,做好生态保护。”

就如何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当地原居民之间关系的问题上,汪继超表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过程当不能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地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保护好当地原居民的,尊重他们的选择,这样才能够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的家园。”

龙勇诚表示,“从技术角度来讲,可以通过了解原始森林周边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充分的满足他们才能得到它们更好的配合。此外,国家可以启动自然保护工程,把狩猎人变成保护人。”

周建国则从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建议可以提升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配置,比如网络等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促使原居民、政府、环境保护实现多赢的局面。

中国在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步伐正在稳定地踏足前进,科技的力量也正不断地推展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前沿。相信未来随着技术发展以及人类观念的进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上下求索之路将走得更加有效率,更加文明。

*本文刊发在财新promotion频道,不代表财新网编辑部观点

财新传媒产品策划中心(PIC)提供有市场竞争力的整合营销解决方案,以“内容+传播”为核心优势,融合公信力品牌、专业洞察、稀缺资源、创意设计、媒体矩阵,帮助合作伙伴提升品牌影响力。
  • 内容营销

  • 事件营销

  • 品牌专题

  • 创意设计

  • 音视频访谈

  • KOL合作

  • 会议活动

  • 研究报告

  • 微纪录

  • 项目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