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ESG30年会亮点都在这里了!

2021年11月15日 18:00 来源于 财新网
当今世界,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社会发展失衡等一系列全球性挑战日益凸显,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反思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探索出切实可行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路径,已是迫在眉睫。

 

11月13日,第十二届财新峰会ESG专场暨中国ESG30人论坛2021年会隆重举行。本次年会主题为“ESG助力可持续新增长”,哥伦比亚大学教授、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陈文辉,新开发银行副行长兼首席财务官马磊立(Leslie Maasdorp),万科集团创始人及董事会名誉主席、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石等国内外重磅嘉宾齐聚一堂,围绕ESG嵌入经济发展、“双碳”机遇、ESG信披与评级标准等前沿热点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为“双碳”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与中国ESG生态体系建设贡献前瞻性智慧力量。

年会现场,《2021中国ESG发展白皮书》(←点击阅读)正式发布,该白皮书梳理了今年ESG投资、政策、市场方面的进展及关键待解问题,并就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标准、影响力投资、尽责管理等当前行业重点关注问题,作了深度解析。

重构经济发展底层逻辑

当今世界,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社会发展失衡等一系列全球性挑战日益凸显,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反思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探索出切实可行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路径,已是迫在眉睫。“双碳”目标是我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旨在平衡环境与经济效益,从更全面的视角构建一种可持续的底层发展逻辑。兼顾环境、社会影响、力求实现利益相关者共赢的ESG理念与此高度契合,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

正如财新传媒副总裁、财新智库执行总裁高尔基在欢迎致辞中所言,碳中和在ESG中,不仅代表了E,也同样关联着S和G,碳议题和ESG议题存在着相互包容的统一,“新经济加上ESG,才是高质量发展”。

 

在主题演讲环节,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强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将ESG从语言转化为行动,从行动转化为企业中每个人都遵守的准则,警惕企业只说不做的风险。

 

对于如何将ESG嵌入经济发展,陈文辉认为,最重要的是将社会问题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他举例称,应对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最好的方式是将其负外部性内生为经济成本,通过市场机制精准调节利益分配,形成各方都能接受的新格局,在逐步消除负外部性的同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马磊立则指出,虽然投资者、监管方和消费者三股力量正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经济社会的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但目前最主要的挑战之一是,包括ESG在内,缺乏一个协调统一、清晰的标准。

 

在本次年会举办的同时,举世瞩目的COP26接近尾声。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常客,企业家代表王石再次出席。他从格拉斯哥现场发来视频,并表示,自己感受到现场对中国减排抱有热切的关注与期望。他呼吁,在推动减排上,要“以实则治”,即落实到企业行动上。具体路径而言,第一要破圈,传统企业和新兴企业都要去打破原来的局限性;第二要交圈,更多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力、生产方式,最终形成真正的竞争力。

探路“双碳”新机遇

“双碳”目标不仅是应对气候挑战的行动指引,更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在此过程中,新的发展模式势必将应运而生,赋能经济新增长的“双碳”机遇值得关注。

 

在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俞建拖主持的“专题讨论一”环节中,来自政策、金融、产业等各界专家围绕“‘双碳’为机:赋能新增长”主题各抒己见。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萨表示,政府已在构建“双碳”相关政策框架,这一理念将融入具体决策程序,包括金融投资监管政策、法律法规修订等。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从兼顾财务回报和社会效益的社会责任投资视角强调,企业应把自身的社会责任,如“双碳”战略、绿色低碳转型,在主业中体现出来,而不仅仅是在主业之外,做一些慈善公益事业。

“双碳”背景下,影响力投资日益兴盛,但如何客观、公正地度量“影响力”是其落地的一大难点。对此,TPG集团中国管理合伙人孙强认为,可以将影响力货币化,以影响力货币倍数(Impact Multiple of Money, IMM)为指标来衡量投资影响力。

远景科技集团零碳战略总经理张元广汽集团资本运营部部长、广汽资本总经理袁锋则分别从各自行业视角,结合企业实践做了分享。

张元表示,零碳产业园可以将我国三北地区等当地丰富的可再生能源与高载能、高产值的产业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发展动能,是“双碳”背景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

袁锋强调,汽车产业链特别长,“碳中和”相关投资要避免盲目扩张,全产业链需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以及保有持续投资的定力。

度量可持续发展

ESG信息披露与评级标准是度量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标尺之一。随着ESG投资理念在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步落地,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专题讨论二”环节聚焦于此,在主持人财新传媒资深记者王力为的引导下,来自学术机构、国际指数编制机构、金融机构、企业服务机构等相关方的专家学者和机构代表展开热烈讨论,为中国ESG基础设施建设建言献策。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指出,在A股ESG信息披露方面,缺乏强制性信批要求,上市公司信批质量不高、意识缺乏,是目前遇到的主要困难和挑战。

针对ESG评级标准,MSCI ESG与气候研究部亚太区主管王晓书表示,MSCI的出发点是希望“一把尺子量全球”,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政策上侧重的ESG议题是不一样的,在不同之中找共性是MSCI构建全球模型当中最大的挑战,因此会将全球公认机构的要求嵌入评级框架。

兴业研究首席绿色金融分析师钱立华则呼吁,目前不仅需要建立金融机构贷款客户的实体企业ESG核算评价机制,还需要将国际上已经成型的ESG标准进行简化,将其嵌入银行贷款操作的全流程。

近年来,在资产管理行业,ESG相关资产规模快速提升,但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一定挑战。对此,诺亚控股创始投资人、执行董事章嘉玉指出,ESG公募基金的定义不够明确,投资范围比较宽泛,甚至有些基金管理人对基金的ESG契约没有完全遵守,出现了“漂绿”、“洗绿”的现象。

银华基金总经理助理、研究总监、董事总经理董岚枫坦言,公募ESG投资要兼顾社会效益、产品的超额收益以及保持对持有人坦诚,实现这样的“三角形”并不容易。这需要资管机构在研究创新上下功夫,评级体系的搭建至关重要。

而对于“ESG做得好的企业财务数据不一定那么好”的问题,卓佳中国首席财务官林建伟建议政府监管机构通过税收调节等方式,对ESG做得好的企业予以一定鼓励,拉平企业由于节能环保方面投入带来的与同行间的财务差距。

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一些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正在寻求转型发展。易方达基金ESG研究负责人魏亦希认为,在此过程中,作为资管机构,在投资企业后的管理中,可以给企业提供一系列的建议,引导企业往ESG方向发展。

“双碳”目标下,发展模式的转变是大势所趋。ESG便是那股力量,从更多元的维度重构经济发展模式,助力可持续新增长。ESG日渐兴起,改变正在发生。

(点击查看更多大咖金句)

一年一度,ESG的思想盛宴。

一点一滴,可持续的价值创造。

成立三年来,中国ESG30人论坛秉持一贯高规格、高水准,为大家呈现了一场思维激荡、干货满满的ESG年度盛宴。

诺奖得主发声

进一步提升思想性、专业含金量,关注底层思维框架和经济框架。

推动生态构建

促进政策制定者、专家学者、企业实践者、金融机构、国际机构等关键利益相关者积极互动。

瞄准当下热点

聚焦“双碳”顶层战略、连线COP26,紧扣时代脉搏。

扎根一线实践

深度探讨“ESG信批与评级”、投资的“不可能三角”等最关切议题。

虽然今年的年会已经结束,但ESG30步履不停,将持续带来关于ESG和“双碳”相关的价值洞察。聚势共赢,创造可持续价值,期待与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