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呈现 > 资讯 > 正文

特别呈现|浙商银行:“双循环”格局下的商业银行服务产业链企业实践
2021.05.26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在经历疫情后我国经济重回发展正轨的关键之年,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市场普遍认为,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驱动下,中国经济从全局到区域、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领域都将产生深刻变革。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为市场和实体经济提供“活水”,是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在整个经济变革发展中应该扮演的角色。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单独提出“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凸显产业链供应链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中的重要性。

从金融服务视角看,供应链金融依托于产业链,可以帮助企业畅通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等,更好地支撑产业链运转。在产业链金融服务中,银行等金融机构以产业链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供应链为切入点,通过与核心企业合作,获取上下游企业真实交易数据等信息并以此做风险定价,为其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构建上述系统的核心抓手是挖掘企业数据资产。近两年,以区块链、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在产业链金融服务中的广泛应用,更进一步提高了其整体的效率和质量。

近日,由财新智库出品、浙商银行独家支持的《金融创新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商业银行服务产业链企业实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亦指出,通过分布式存储和共享,区块链技术将供应链数据标准化、线上化,通过交叉验证采购、物流、订单、仓储、贸易等数据,实现交易确权凭证信息真实和操作安全,确保了应收账款、仓单等抵质押物的真实性,直指供应链核心企业上下游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进而可实现为链上中小企业提供无缝连接的融资解决方案。

据悉,该《报告》立足商业银行视角,探求在“双循环”新发展模式下的金融创新和服务实体经济的新路径。聚焦产业链金融服务,深度调研相关产业链中的“难点”、“痛点”,总结商业银行服务产业链企业的应用和实践,寻找商业银行转型升级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新模式,尤其为后续业内区块链技术在产业链服务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借鉴。

区块链+物联网,双引擎打造银行服务产业链企业实践样本

产业链金融服务是产业链特征较为显著的金融生态。与传统信贷中银行基于企业“三张报表”放贷不同,产业链金融服务的基础都来自于对整个供应链的了解。

在产业链金融服务中,银行通过构建产业链供应链中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一体化的金融供给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向链上的企业提供系统的金融解决方案。而在这些产业链上往往集聚了一大批有融资需求的中小微企业。解决这些中小微企业及其关联的实体经济的融资和金融需求,成为监管部门和市场多次强调发展产业链金融服务的原因。

《报告》指出,2020年,财新智库针对来自11个代表省份的1119户小微企业和1730户个体经营户的经营状况和融资需求展开的深入调研进一步佐证了上述“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调研中发现,有28.0%的受访小微企业表示融资需求可以得到满足但成本依然过高,37.1%的小微企业表示融资成本高于能够承受的水平致融资困难,换言之,总计有65.1%的小微企业反映“融资贵”的问题,而反映“融资难”问题的小微企业占比为21.4%。个体经营户情况更甚。

图说:样本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户融资困境(来源:财新智库)

“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金融创新不够接地气。传统思维和信贷投放着眼于企业资产负债表右侧,已经无法满足企业需求。

图说:样本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户融资困境的原因(来源:财新智库)

基于对上述状况的应对,在现有融资信用体系下,依托信用较高的核心企业向上下游中小企业分享信用的供应链金融成为在世界范围内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之一。尤其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为落实“六稳”“六保”并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大力推动产业链金融服务成为一种必要选项。

但“供应链金融不是神话,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以虚构交易、“一女多嫁”、自融等形式出现的案件屡见报端。发展产业链金融服务仍面临信息不对称、确权困难、抵质押物管理风险等问题。近年来,一系列现代数字化科技与金融业深度融合,为缓解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

伴随中国数字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以及国家加快推动数据要素改革,居民生活和数字生产也正发生着深刻变革。以区块链、AI、大数据、物联网为主的前沿技术不断应用于供应链金融行业。《报告》中调研了数家商业银行服务产业链企业实践,其中,浙商银行将区块链、物联网技术引入产业链金融服务的大胆尝试值得借鉴。

区块链作为一种具有去中心化特征的数据库,采用了分布式储存、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技术。应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其去中心化和多中心化、不可篡改、高安全性和智能合约的技术特征,将实体企业基于真实交易产生的各类资产“上链”,完成区块链数字资产份额化登记,实现业务规则的智能化管理与自动履约,有效解决实操中面对的票据确权、抵质押物的管理等难题,大大提高了产业链金融服务的效率和可复制性。物联网技术则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现控物、物流等全流程监控,发挥“物的信用”作用,颠覆性创新银行风控模式。

应用“区块链+物联网”技术驱动双引擎,浙商银行打造产业链技术和业务平台,从企业资产负债表左边的资产着手,构建资金和货物闭环流转运行,帮助企业全流程融资。

图说:传统供应链金融与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对比(来源:财新智库)

《报告》精选了浙商银行与乳业龙头蒙牛合作创新产业链金融服务的案例,较具代表性。在乳品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在核心企业蒙牛上游的大批量新建或扩建牧场需要配套中长期融资支持,牧场采购饲料等短期资金需求也无法得到及时、高效的满足。在下游端,先款后货的结算方式,导致经销商因资金账期错配、资金压力大。面对这一需求,传统的银行机构也有自己的“苦衷”:上游牧场和下游经销商缺乏授信担保资源,不敢轻易放贷。同时,养殖行业专业化程度高,银行业难以实现对融资风险的过程管控。

作为一家植根浙江沃土,带着与生俱来的锐意创新精神以及对中小企业服务经验的企业,浙商银行发挥区块链技术优势,与蒙牛集团携手,打造了“浙+牛”乳业链平台。借助该平台,应用蒙牛集团日常对上下游管理模式和信息产生的“数据信用”,确定融资方案:在上游端,结合蒙牛对上游牧场的专业管控和银行征信等风控技术优势,企银双方“共选客户、共商标准、共投融资、共管业务、共担风险”,帮助牧场盘活未来应收奶款和解决中长期牧场建设融资需求;在下游端,依托蒙牛对经销商的推荐,基于蒙牛和经销商之间历史交易数据,线上批量给予经销商信用融资,解决经销商采购融资痛点。

这一创新平台的应用,极大提升了产业链上下游客户融资可获得性,更大限度降低融资成本,切实解决了上游牧场“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截至2021年4月,平台已为上下游企业开户120余户,累计融资金额近10亿元。

科技赋能,未来银行的进阶之路

以区块链新技术在产业链金融服务的应用,是当下商业银行业全面拥抱“数字化”,进一步深度服务客户和实体经济的缩影。实际上,在自身发展需求和互联网的“夹击”下,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已经开启。

《报告》通过合作的第三方网站系统整理了近年来各类中标、招标、政府采购、公共资源交易、土地交易、产权交易、投资项目、规划、政策、行政命令、资质和企业信用等数据。从其提供的招投标数据看,近年来金融机构的金融科技类采购宗数和金额均呈明显上升势头。其中,商业银行是金融科技投入力度较大的金融机构。

不同于以往银行只是把业务如何用数据表达和存储起来的“业务的数字化”,现在的银行更是全面的“数字化的业务”,其数字化技术围绕着业务进行的,即如何借助科技,让数据帮助业务做决策,进而优化变革背后的组织架构、体制机制等。

《报告》详细分类了商业银行在数字化投入的类别:主要从平台建设和业务发展两方面构建金融科技新生态。各银行综合运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大数据等技术,加快建设大数据平台、云平台、智能运维平台、流程自动化平台等,致力优化信息管理体系、提升运维能力,同时将金融科技融入金融服务的全流程,将用户服务、产品营销、风险控制等领域向精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变,不断创新业务模式,提升服务体验。

以浙商银行为例,2017年以来,其不断加大金融科技应用,创新订单通、仓单通、分销通、银租联动等场景模式,截至2020年12月末,各类场景应用创新已落地项目1370个,业务余额超550亿元。同时,浙商银行基于大数据信贷模型,精确掌握客户真实的经营状况及有效贷款需求,推出全线上小微金融产品“点易贷”,通过银行后台自动运用大数据评判、机器解析等智能审批,实现了“510”,即5分钟申请、1刻钟审批、0手续费,极大满足了小微企业客户融资需求,也有效提升了自身的业务,迈向更加数字化、专业化的商业银行发展。

《报告》认为,展望未来商业银行的发展与转型,一方面,银行是金融体系的核心,有效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仍是重中之重;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还将继续推进,存贷利差进一步收窄是必然趋势,银行盈利将面临艰巨挑战。从经营角度来说,降低负债成本、加强金融创新、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减少利差依赖均是各类商业银行的合理应对之策。相对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广大中小银行、区域性银行的转型还应更凸显自身特色:技术层面上实现科技化、数字化;业务模式上做到专业化、差异化、定制化。

科技的进步和应用,让这些路径方向成为可能,也进一步弥补了中小型银行一定的不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正在加快构建,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使命在肩,“科技化数字化”、“专业化差异化定制化”转型任重道远。 

图说:点击可获得《报告》全文

 

 

 

*本文刊发在财新promotion频道,不代表财新网编辑部观点

财新传媒产品策划中心(PIC)提供有市场竞争力的整合营销解决方案,以“内容+传播”为核心优势,融合公信力品牌、专业洞察、稀缺资源、创意设计、媒体矩阵,帮助合作伙伴提升品牌影响力。
  • 内容营销

  • 事件营销

  • 品牌专题

  • 创意设计

  • 音视频访谈

  • KOL合作

  • 会议活动

  • 研究报告

  • 微纪录

  • 项目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