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精彩回顾丨2020中新金融峰会·云研讨会: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的金融支持体系

2021年03月28日 13:17 来源于 财新网

气候危机迫近,疫后“绿色复苏”,实现经济、气候、环境、社会共赢,成为各国共识。“十四五”期间,中国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将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实现净零碳经济并非易事,推动经济社会更加绿色、可持续发展,需要金融行业的积极参与。未来,中国、新加坡以及东盟各国对可持续金融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这也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重大机遇。

2020中新金融峰会·第三场云研讨会,将以“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的金融支持体系”为主题,邀请中新双方可持续发展与绿色金融领域专家学者、大型金融公司高管等,线上共议如何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持续推进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以更好支持疫后经济绿色复苏和低碳转型。以下是各位嘉宾的精彩发言。

王信,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

绿色低碳发展是今年“两会”热点之一,其中提到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需要尽快发展,形成合理的碳价,以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设立碳税为主要手段引导资源的配置。

目前我们国家正在筹建全国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需要做面向更广泛行业和企业的纳入尝试。除了扩大参与者规模,这个市场更重要的作用是在现货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的基础上,吸引更多金融机构的参与,推出更多能够基于它的市场规律运行的金融产品,增强市场的金融属性,以更好地形成有效的碳价,引导资源的配置。这也是我们从对国际上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观察、研究中得来的经验。

王遥,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

围绕着30·60的目标,我们国家目前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来支持低碳转型发展,这些政策对于绿色金融的发展,以及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在实现30·60目标中的作用是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的,也是从金融视角给出了发展路线图。同时,这一系列文件对绿色金融,支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提出了新要求,为我们绿色金融发展和实践提供了新机遇。

我们在绿色金融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若想推动我们落实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实现碳达峰、向碳中和的下一步目标迈进,绿色金融其实还面临了很多挑战,相关体系仍然需要进一步去完善。

周爱民,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副总经理

在绿色金融领域有三股力量相互联系——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最终实际上碳排放是落根在企业上的。但目前在金融领域绿色金融发展非常火热的背景下,实体经济领域和金融领域绿色发展程度是有所不同的,存在一定的脱节。

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领域的脱节怎么打通?核心还是政府层面要有一个碳税的规划,或者碳配额的规划,对碳有一个定价机制之后,这种压力才能传导到实体经济企业上去。我们近期发了很多碳中和债,但实际上,这些项目只能说是减少了碳排放,并没有把碳排放降到零。我觉得根源问题不在绿色债券怎么发展,而是在于碳市场怎么发展,有关碳怎么定价的问题,或者政府如何管理碳税和碳配额。

孙蕊,保尔森基金会高级顾问兼绿色金融中心执行主任

中国不仅拥有全球发展最快、体量最大的绿色金融市场,而且在金融科技领域也发展迅猛。对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来说,金融科技可用于建立绿色金融和绿色项目对接平台、绿色信用评价体系、绿色金融信息统计平台。对金融机构来说,金融科技可帮助金融机构提升环境风险识别能力、建立绿色评级数据库和绿色评级模型。对从事绿色活动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来说,金融科技能够降低绿色认证的成本,解决融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企业对接与之匹配的金融服务和资源提供便利。

2020年,金融科技在助力中国疫情后绿色复苏发展、支持中国绿色金融系统的建设、开展环境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以及帮助企业的低碳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等多个主流化创新性场景中不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自2016年中国进入绿色元年开始,中国积极拓展并参与绿色金融的国际合作,到目前已经成为推动和引领全球绿色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

沈双波,中诚信绿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裁

从宏观环境来说,绿色金融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是很有成效的。在这个过程中,人民银行牵头制订了很多标准,包括绿色金融术语在内的现行各类标准。从宏观层面,我们国家的绿色金融相关政策,在未来对整个领域和全球的绿色金融实践都是一个非常大的利好。

提升所有民众的绿色低碳意识在我看来是绿色经济中最重要的一环,让我们都能够有意识地消费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产品,这个市场就有了一个内升的动力,而不是一直靠政策去支持。我认为从国家公众宣传的角度入手,要鼓励大家向普及绿色低碳意识的方向做出努力。

*本文刊发在财新promotion频道,不代表财新网编辑部观点

责任编辑:mengwnag | 版面编辑:王萌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图片推荐

视听推荐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