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呈现 > 资讯 > 正文

特别呈现 | 乌蒙山上的大迁徙:毕节32万移民搬进新家
2020.12.18

冬日的晚上,毕节市赫章县金银山社区里,45岁的苗家人顾庆学和老父亲吃过饭后坐在沙发上看起了电视,脚边是一台暖烘烘的“小太阳”,茶几上是一盘切好的苹果。厨房里,妻子正在忙着洗碗,“哗哗”的水声让顾庆学感到十分悦耳,“现在我们不用再担心水不够用了。”顾庆学说。

赫章金山银山社区

2018年9月,顾庆学一家响应当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从赫章县古达乡新田村来到了县城,住进了现代化的小区。与他一起做出决定的,还有32万来自毕节各地各族的人们。乌蒙大地上,一场迁徙正在发生,就如5000年前,顾庆学的祖先蚩尤部落一般,不同的是,曾经传说中的苗族人是为了躲避战乱,今天的顾庆学是为了追寻更美好的生活。

史诗:大迁徙舞的奏响

大迁徙舞

毕节市赫章县,地处乌蒙山区倾斜地带,山石遍布,94%的国土都是坡地,仅有的耕地大多在1800米以上,人均耕地仅1亩多,这也一度带来“越垦越荒、越荒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

2015年,国务院提出“五个一批”脱贫路径,其中,易地扶贫搬迁被列为“挪穷窝”的重要一环。同年12月,贵州在全国打响易地扶贫搬迁的一炮。对于毕节来说,开展这项重大工程其中一个难点便是如何劝说当地苗家人搬离世代居住的深山老林。

“原来我们家住的就是一间自己盖的木房,走哪里都不方便”,顾庆学说,最近20多年来,他去过县城不少次,最初因为交通受限,只能依靠双腿,一走就是5、6个小时,后来路修好了,坐车却也要坐上2个小时左右。县城的热闹让顾庆学心动,“我原来就问过自己,住木房是家里祖辈的宿命,但是到我们这一代为什么不能改变”。

赫章县苗学会会长张跃提到,对于许多苗族中青年来说,与顾庆学一样,他们希望着走出祖辈的宿命,但是老一辈的苗族人在最初听到“搬迁”二字的时候,感到的却是困惑与不安。是永久搬还是暂时搬?以后政策会不会变?老家的土地怎么办?和苗家兄弟姐妹的感情又如何维系?面对这些疑惑,苗学会会员们、脱贫攻坚工作人员们挨家挨户反复上门进行劝说。有些人家,工作人员上门次数甚至达到数十次。

苗族出身于蚩尤部落,5000年前,涿鹿大战中,蚩尤战败。传说为躲避战争,其部落族人从肥沃的长江中游逃离到了贵州、云南等地,躲进了深山之中,这也是苗族史上早期的一次大迁徙。

历史的印记至今依然刻在苗人身上,为了纪念这场艰辛的历程,苗家人创作了大迁徙舞,用古老的歌谣再现历史画卷。如今,在赫章县大花苗支系间,这支舞蹈依然在世代流传。舞蹈时,苗家人会特意穿上红白黑三色相间的盛装,将曾经的过往书写在服饰上。“苗语把大迁徙舞称为‘够戛底戛且’,意思就是‘寻找居住的地方’”,张跃说,曾经,苗家人的迁徙是为了躲避战乱,今天,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苗家人再次启程,为子孙后代开启新的迁徙。

大迁徙舞

古老的大迁徙舞已经奏响。与其他民族一起,苗家人下山走进了现代社会。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贵州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88万人,占全国搬迁计划的15%,是全国搬迁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省份,其中,毕节易地扶贫搬迁32万人,告别曾经就地取石、依山而建的日子。在毕节的版图上,1591个生存条件恶劣、不宜居住的贫困自然村寨或许会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139个现代化的定居区。

浪潮:现代社会的拥抱

“许多老人一辈子都没有下过山,不会说汉语,平时煮菜吃饭都是自给自足,没有在市场上进行过买卖交易”,张跃说道。从下山告别传统农耕生活,到走进小区融入现代社会,苗家人迈出的这一步并不容易,怎么买东西?小区卫生如何保持?生活习惯怎样改变?一堆的问题等待着解决,第一项便是“钱从哪里来?”

对于这个问题,毕节市提出全力做好搬迁群众后续服务工作,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心逐步从以搬迁为主向后续扶持工作为主转变,从解决好“怎么搬”向“搬后怎么办”转变,从“搬得住”向“稳得住”、“能致富”转变。

金银山社区是毕节市赫章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占地面积520亩,建有安置房65栋,目前已安置贫困群众2697户,13612人。社区通过提供公益性岗位、扶贫专岗、引入企业开设扶贫车间等多种渠道,完成了一户一就业,有些家庭,最多的时候4口人都在家门口就业,月收入过万元。

在社区扶贫再生发车间,二十多位妇女一手拿焊针,一手拿着头发,正一层一层、一根一根地制作发套。织发工何继文是车间里唯一的男性,42岁的他早年在外地打工,腿受了伤没法继续工作,失去了经济来源,曾一蹶不振,搬迁之后他来到扶贫车间工作,虽没有女工熟练,一个月也能挣一两千块钱。

金银山社区制发扶贫车间

社区居民李本情与丈夫原在外打工,2018年9月,搬进银山社区后,看到社区提供的机会,李本情舍不得走了,选择留在扶贫车间工作。她人很勤奋,手脚灵活,制作发制品的速度比其他人快,很快就成为车间培训师。现在,李本情已经升成负责人,不仅要教大家制作发制品,还承担起质量检测、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并同时兼任银山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现在每天在家门口就能上班工作,也有了时间陪伴孩子。”李本情说。

金银山社区已有三家企业入驻扶贫车间,包括再生发制作车间,电子元件制作车间、手套生产车间,总面积5000平方米,解决了120多个就业岗位。目前,毕节市已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11.48万人,实现了有劳动力搬迁户1人以上稳定就业。

从大山深处搬进县城,许多移民考虑的还有孩子的教育问题。金银山社区的孩子们,接触到新的生活、新的群体,扑面而来的有好奇、喜悦,也有孤独。为帮助孩子们快速融入新环境,台盟中央发出捐建金银山少儿活动中心的倡议,共筹集建设资金105万元。今年10月底,这所拥有580平方米的少儿活动中心正式启用,为社区孩子们提供课外辅导、艺术教育、亲情陪伴等服务。金银山少儿活动中心负责人张雪君说,现在,孩子们正渐渐适应着城市的生活,开阔了视野,也开启了新的人生。

眷恋:故土之情的延续

金银山社区里,每天只要有空,搬迁户刘广能都会去社区旁边的一块田地里看看,拔拔草、打理一下田里的萝卜、白菜。在移民们进驻集中安置点后,社区通过土地流转,为居民们就近配置了一块200亩左右的“微田园”,让移民们在城市中找到乡愁的寄托地。

“微田园”里摘菜的新市民,他在县城还开了一家自己的理发店

田地里,居民们在地里忙活着,白菜、萝卜等各类蔬菜长势喜人。站在一旁的刘广能一边查看着萝卜的长势,一边说:“我们从小就是在田里长大的,对土地有很深的感情,尤其是家里的老人,就算来地里拔拔草心情也会好很多”。

刘广能的话得到了张跃的认同。“比如苗家人,对故土就是有着很深的眷恋,他们希望苗族同胞的感情能够一直延续,以后离世时也能回到故土安葬。”张跃说起,为了让苗家人在城市里也能持续感受到故乡的温暖,赫章县苗学会专门开了一次会议,号召苗家人不论谁家有红白事,都前去帮忙出力。现代化的城市里,乡愁得以慢慢沉淀。

除了延续对故土的眷恋,“微田园”的存在也为居民们带来了另一份收入——田里的蔬菜不仅可以自家食用,还能拿到周边菜市场进行贩卖。“去年除了自用,我家买菜差不多有2000元的收入,周边小区的一些住家户还过来问我们能不能卖给他们。”既能吃到熟悉的味道,又能填补家用,刘广能对“微田园”已经产生了感情。

刘广能的妻子在社区扶贫车间的手套厂工作,月挣2000元左右。刘广能说,现在住在小区里,他对医疗、教育、就业都不担心了,心里全部有底了。“以前交通不方便,要用扁担挑水,现在自来水直接到家中;以前在乡下要走很远的路才到学校、医院,现在全部都在家门口,感觉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微田园’植根于泥土、萌芽于乡间”,赫章县金银山街道办事处主任文兵表示,社区会把“微田园”项目打造成搬迁群众的“菜篮子工程”,为搬迁群众留住乡愁。

11月23日,包括毕节市纳雍县、威宁县、赫章县在内的贵州省最后9个贫困县宣布退出贫困序列,贵州66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消息传来,让毕节人感到振奋。张跃说,现在赫章县苗学会正准备将搬迁至县城的苗民们团结起来,在现代化的社区里奏响苗家大迁徙舞。

>>相关链接<<

天堑变通途:毕节架起立体交通网络格局

地处西南腹地的毕节是川、滇、黔三省的交通要冲,然而曾经,由于境内沟壑纵横,挡住了毕节通往外界的路,交通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要脱贫,首先要改变薄弱的基础设施。近年来,毕节市将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作为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重要抓手,深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建立完善“铁、公、机”立体交通网络格局,变身为三省结合部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

2012年12月31日,杭瑞高速遵义至毕节段正式通车,标志着毕节结束了“零高速”的尴尬历史;2015年10月22日,厦蓉高速织金至纳雍段正式通车,标志着毕节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目标,为贵州成为全国第9个、西部12省(区、市)第1个县县通高速省份贡献了“毕节力量”。截止目前,毕节市全市公路里程达3.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81公里,镇赫、赫六、威围和纳赫4个在建项目共154公里加快推进中。

在云上交通建设中,2013年6月16日,毕节飞雄机场正式通航,打通了毕节对外联系的“空中走廊”,目前毕节可直飞北上广深等20多个城市,旅客吞吐量从2013年的7万人次增加到2019年的121万人次。

2019年12月16日,成贵高铁通车,呼啸驰来的“和谐号”将毕节正式推进“高铁时代”,也助推着毕节融入到黔中、成渝及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发展大局。

*本文刊发在财新promotion频道,不代表财新网编辑部观点

财新传媒产品策划中心(PIC)提供有市场竞争力的整合营销解决方案,以“内容+传播”为核心优势,融合公信力品牌、专业洞察、稀缺资源、创意设计、媒体矩阵,帮助合作伙伴提升品牌影响力。
  • 内容营销

  • 事件营销

  • 品牌专题

  • 创意设计

  • 音视频访谈

  • KOL合作

  • 会议活动

  • 研究报告

  • 微纪录

  • 项目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