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呈现 > 资讯 > 正文

财新智库|新冠阻隔,留学还值得吗?
2020.09.23

中国家庭每年以百亿元投入海外留学,受国际关系变化、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诸多不确定因素动摇着后疫情时代下的留学生群体。留学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对于社会,都有巨大价值。多元文化的碰撞,以及由留学生带动的民间交流,在大国脱钩风险加剧的当下具有重要意义。

财新智库持续关注新冠疫情对社会全方位的影响,在开学季特邀《新留学青年》一书作者廖元辛,探讨留学的意义与价值,以启迪读者。

今年的学生难,留学生更难。

毫无疑问,新冠疫情显著地影响了中国留学事业的发展,也给众多家庭的留学计划蒙上了一层阴影。这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留美学生。据一份8月中旬媒体调查的结果显示,由于新冠疫情和中美关系恶化的缘故,63%的受访留美学生在秋季学期无法返校,另有22%的受访者表示“正在考虑回国读书”。

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不少留学生和留学家庭打起了退堂鼓,这不难理解。但因着留学困难与日俱增的缘故,一些“留学不值得”的声音也开始甚嚣尘上。在我看来,这样的“内卷化”就有点本末颠倒,因噎废食了。

今日之留学,至少仍有三样好处。

一是开拓视野和理解社会的多样性。

说到“开拓视野”,可能有些人会问,在当前这样一个信息越来越扁平化的大众消费时代,随便打开一款应用程序,世界各地的信息就如潮水般涌来,为什么还需要去留学呢?在我看来,这样对“开拓视野”的理解未免失之肤浅,因为被动的接收与主动的体验与思考,在结果上有着天壤之别。前两天看到领英新推出的一期节目《影响力2020:回答新世界》,嘉宾王强(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就讲到,“作为一个全球化时代的弄潮者,你必须具备非常宽大的国际视野,而国际视野就是对不同文明的形态,你要有切身的体验和历练。”话说得非常精辟。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对于不同文明形态的理解,很多时候只有在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感知后,才能得到最深刻的体悟。

王强 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

2016年我在美国时,发现上百名留学生中很多人都对这一点感触颇深。例如一位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的同学就告诉我,他留学期间最大的收获其实不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而是在给学校的橄榄球队做海报设计师时实现的。他这样描述自己经历过的文化碰撞:

在国内做海报的时候,我是清楚自己用的元素是否合适的,因为知道需要把哪些东西放进去。但是在这边,完全不一样,因为作为留学生,我不够了解这边的文化,所以就不清楚哪些东西应该放,哪些不应该放。比如说之前做感恩节的海报,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你可能知道感恩节人们会团聚,会吃火鸡和南瓜,但是你很难想到怎么样把这些元素融到作品里。

在一个全球化时代,对世界多了解一点,对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多了解一点,不仅会丰富阅历,提升自身国际化水平,也会让自己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增一分主动,多一分胜算。正如王强所说,“作为一个大众消费时代的诉求,留学往往意味着对于人生经历阅历的一种必要的拓展,不仅必要,而且非常重要了。”

二是训练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

很多人都在说,在一个大众留学的时代,留学的含金量在不断下降。的确,从某种程度上说,随着留学生和海归的不断增多,海归与相同学历的“土著”相比,对用人单位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近些年不少留学机构发布的调查报告都反映了这一点。事实上,即便是名校毕业的“高材生”,不少人对此也有切身的体会。有一位南加大毕业的谷歌工程师就告诉我:

这几年IT方面的变化也比较大。比如说在十年前,一个谷歌的工程师如果回到国内,会受到非常大的重视,可能直接就可以带一个团队,参与一个重大的项目。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出国的人还不是很多,回来的就更少了,很多也都是精英。但这两年就不一样了,回来的人越来越多,国内的公司也就不像前些年那么看重海归群体了。

然而在另一方面,似乎很少有人思考过,如果说留学的含金量在普遍意义上有所下降,那么哪些留学生的含金量下降的幅度最大,哪些又下降得最小呢?

我的看法是,那些出国留学期间培养起独立思考和自我学习能力的留学生,不仅不会在劳动力市场上“掉价”,反而会越来越吃香。尤其是在当前这个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时代,这样的人才会更加脱颖而出。因为只有学会独立思考,才能在一个信息量爆炸式增长的时代去粗取精,而不是亦步亦趋,人云亦云。也只有不断地提升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才不会在机器对人类重复劳动的快速替代中落伍和淘汰。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十几年前,我的高中同桌在历史课上总是记不住年代顺序,因此每次考试都备受煎熬。后来她去了耶鲁读书,有一次我过去拜访,惊讶地得知她居然选择了历史专业,正在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空军的作战模式。我问她怎么会研究这个,她却说其实自己一直对研究历史感兴趣。想想也是,我在高中时其实也已经沉迷在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名著《全球通史》里了,但老师的“谆谆教诲”至今仍回绕在耳畔:“看看别的书可以,但是考试的时候,还是要以教科书为准。”

与国内课堂上向学生灌输标准答案的做法不同,国外的孩子似乎天然没有故事的“中心思想”这个概念。事实上,我在美国留学期间,印象最深的就是在美国家庭做中文家教时与小朋友们的对话。有一次讲完《小猫钓鱼》,我问一名11岁的小学生,这个故事讲述了什么道理(按照我所受到教育,这个故事通过讲述猫哥哥一心一意地钓鱼最后钓到鱼而猫弟弟一会儿抓蜻蜓一会儿抓蝴蝶最终一无所获,“毫无疑问”告诉我们,做事情要专心)。她的回答却是:猫哥哥钓到了鱼,猫弟弟和蜻蜓蝴蝶玩耍,他们都收获了快乐。

小姑娘的这一回答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很能说明问题。事实上,即使到了大学课堂上,西方的学生也经常会提出一些在中国学生看来千奇百怪甚至匪夷所思的想法。平心而论,中国教育强调知识和技能,西方教育着重思考与创造,因此在脱离具体环境的情况下,简单地评判来自东方的教育背景或者是来自西方的教育背景哪一种更好,并不妥当。但正所谓“中西药结合疗效好”,将两者结合起来扬长避短,相互补益,往往能达到“1+1大于2”的效果。在领英的访谈节目中,中国英国商会副主席Julian Fisher(朱利安·费舍尔)将中式的“灌输”教育比作“吸气”,西式的“创造”教育比作“呼气”,认为教育就像呼吸一样,这二者缺一不可。我对此非常认同。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练好“基本功”,然而在西方崇尚独立思考的氛围中不时地“解放思想”,利用在国内业已习得的知识进行创造,不是会给留学生带来更大的收获吗?

三是发掘自我意识,重新审视自己。

我们都知道,一个待在“舒适区”里的人往往很难反思自己,也很少会主动思考自己应该追求什么。因为应试教育的缘故,这一点在国内的大学里格外突出。钱理群先生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你们这一代人是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从小就以考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作为自己人生的全部目的;现在如愿以偿,进了大学,在最初的兴奋过去之后,就突然失去了目标和方向。”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远离自己熟悉的环境,到异国“孤独的旷野”中去重新发现自己,便成为了留学生活的题中之义。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人与人的关系往往变得更为简单,留学生也较少受到国内父母和同辈的影响,因此反而往往能够寻找出自己真正兴趣之所在。譬如在纽约时,我就见到过这样一位留学生,她高中时被父母送到了美国,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没想过长大后要做什么。大三的时候,她迷上了纽约的时尚设计,却又碍于母亲对她投身金融行业的期待,踌躇再三,还是决定放弃。但等到我回国之后,却听说她最终还是说服了母亲,现在已在美国排名前三的时尚设计学校读书了。如果没有去留学,我想她应该很难发掘并实现这种自己内心深处的愿望。

在我了解过的留学生中,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留学生在经历了这一自我摸索的过程后,往往会获得一个更加清晰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定位,从而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海归”标签的含金量从整体意义上讲有所下降,但受过良好的独立思维训练,拥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和丰富的国外机构工作经验的“海归”,依然是国内各大用人单位眼中的“香饽饽”。领英中国的总裁陆坚曾指出,相较于在国内同等经验的职场人,拥有三到五年的海外工作经历的“海归”,竞争优势明显。我在探寻中也有类似的发现——那些毕业后直接回国的留学生,在收入上往往与国内成长起来的职场新人区别不大,但那些毕业后留在国外工作过(尤其是在知名公司或机构)的“海归”,回国时往往能够获得非常多优质的职场选择。

留学的好处说了这么多,可能还会有人要问,留学生要如何面对当前疫情等因素带来的困难?正所谓“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对于当前的困难,我们不妨从一个更宽广的视角去看待。事实上,如果我们把近百年的中国留学史摊开来细看的话,就会发现,几乎每一代留学生都会在其留学期间经历各种各样的困难。例如,二十世纪初的留日学生面对的是国内革命形势的风起云涌、中日关系的紧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刚下飞机就直奔中餐馆刷盘子的留学生忧虑的则是语言不通和囊中羞涩。平心而论,与这些前辈的相比,现在这一代留学生其实已经算是相对幸运的了。

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面对疫情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留学生若能够磨砺心志,习得应变处事之道,从长远来看也未必是件坏事。毕竟,今后更长的人生道路上,还不知有多少更艰难的选择和更大的挑战。我在美国读研究生时,曾因怀疑自己是否真正喜欢所学的专业而申请了“间隔年”(gap year),并利用回国实习的半年时间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方向,也逐渐坚定了自己的专业选择。面对当前的诸多不确定因素,留学生是否也可以考虑通过“间隔年”或推迟入学等方式,试一试职场的水温,感受一下校园之外真实社会的运转方式?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时间,为未来积蓄力量——这应对挑战的一课,和留学本身一样意义非凡。

新冠自然是一个挑战,但留学生和留学家庭如何面对这一挑战,是否能够穿透疫情暂时的迷雾看到更远的未来,却会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留学生的人生前景和成长方向。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留学生都应该坚定自己的信念,去做自由而有用的人才。作为一名曾经的留学生和留学生群体的书写者,这是我的衷心期待。

*本文刊发在财新promotion频道,不代表财新网编辑部观点

财新传媒产品策划中心(PIC)提供有市场竞争力的整合营销解决方案,以“内容+传播”为核心优势,融合公信力品牌、专业洞察、稀缺资源、创意设计、媒体矩阵,帮助合作伙伴提升品牌影响力。
  • 内容营销

  • 事件营销

  • 品牌专题

  • 创意设计

  • 音视频访谈

  • KOL合作

  • 会议活动

  • 研究报告

  • 微纪录

  • 项目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