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杨元庆:大力发展智慧经济,推动中国制造实现“产业跃迁”

2020年05月18日 18:01 来源于 财新网

本文刊载于|澎湃商学院

随着近期中国率先恢复社会经济正常秩序,全球其他国家和城市有序解封,打赢全球防疫战,渐露希望之光。疫情的阴霾终将散去,但后疫情时代的世界却将不同以往。突发的疫情像一场压力测试,打破了全球化原本的运行轨道,对全球产业链、国际地缘政治都产生了复杂深刻的影响。面对变化之中的世界,面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中国必须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认为,在第四次产业革命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我们应当通过大力发展以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为驱动的智慧经济,推动中国制造业实现“产业跃迁”,重新“卡位”全球价值链,在后疫情时代增强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何谓“产业跃迁”?“跃迁”原是一个物理学概念。围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处于不同的能级轨道上。根据能量守恒原理,低能级轨道的电子需要吸收一定的能量,才能转移到高能级轨道上,这被称为“电子跃迁”。在新的轨道上,一切将重新排序。产业变革的范式也是同理:传统产业体系在创新技术的赋能之下,吸收新能量,或将跃升到一个新的、更加先进的轨道上运行。新范式下的一切将重新排序。原先的领跑者未必依旧领先,抢先“跃迁”者有机会重新卡位,这就是“产业跃迁”。

根据清华大学朱恒源教授的研究,在历次产业革命中,每个国家和行业所走过的路径不尽相同。无论中国还是日韩,都经历过从模仿欧美,到探索自主创新的产业升级过程。历史经验显示,“渐次升级”往往囿于原有不均衡的产业基础水平,集中力量发展高精尖产业实现“弯道超车”又只能顾及少数行业。立足于中国制造的优势,在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机遇下,整体“跃迁”是我们实现本轮产业升级的最佳路径。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产业配套最完善的制造业体系,在全球供应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仅中国生产的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产品,产量在全球市场占比就已超过80%。过去,中国制造业曾长期依赖人口红利、资源红利等要素成本优势,主要以代工加工为主,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存在短板。

第四次产业革命为中国制造实现“产业跃迁”提供了新的跳板。在人类工业文明的历史上,第二次产业革命跟本次最为相似。电力的发明,不仅催生了各种电气产品,而且赋能各行各业,最终改变了整个经济生态,实现了“产业跃迁”。美国也在第二次产业革命中成长为全球工业巨头。在引领本次产业革命的物联网(端)、边缘计算(边)、云计算(云)、5G(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智)等智能科技领域,中国跟全球其他国家基本处于相同起跑线上,有些方面还具有比较优势。这就为中国制造业补齐短板、突破创新、打响自有品牌提供了新的起跳板。一旦这个全新的端-边-云-网-智的技术架构跟中国体量庞大的制造业相结合,新的智能制造产业将释放出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效率红利,成为中国制造的新优势。

要想实现中国制造的“产业跃迁”,关键在于吸收足够的“能量”。“能量”从哪里来?我认为,智慧经济就是跃迁的赋能者。以端-边-云-网-智为基础的数据智能,赋能各行各业的智能化变革,使企业的决策结果更精准、业务流程更高效,重塑商业模式,促进创新增长,释放效率红利,这就是“智慧经济”。我们要通过大力发展智慧经济,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推动中国制造实现整体“产业跃迁”。

大力发展智慧经济,首先要加快以人工智能、5G、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发展。数据智能赋能各行各业的智能化变革,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撑来发挥作用。“新基建”既是先进的智能科技,又是赋能智慧经济的基础设施。一头连着巨大的投资需求,一头牵着不断升级的企业市场,将对经济发展起到“双重功效”。短期内,在抗击疫情方面,无论是病毒基因测序还是疫苗研发,智能科技都发挥着巨大作用。在经济方面,化解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也依赖于“新基建”支撑起的“在线经济”形态;长期内,“新基建”赋能各行各业的智能化转型,将为中国产业发展注入强大的数字动力,带来深刻的产业变革。

图片2

大力发展智慧经济,还要积极推动智能科技跟各行各业的应用场景相结合,加快企业智能化转型的步伐。创新技术发明以后,往往需要大规模市场需求的培养和孵化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化,实现社会普及,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移动支付技术最先发明于美国,但却成熟于中国市场就是一个例证。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庞大、层次最丰富的消费市场,将为智能科技的产业化提供最丰厚的培育土壤。但技术的应用场景不是自动出现的,是供需两侧同时发力的结果。因此,在推动发展“新基建”的同时,我们还需要通过完善政策保障、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补贴中小企业等方式,加快技术产业化的步伐,鼓励创新者和应用者创造性地挖掘智能科技的应用潜能,探索共赢的商业模式,实现技术普及,从而加快各行各业的智能化变革的节奏,实现“产业跃迁”。

从这个角度说,这场突发的疫情成为中国制造“产业跃迁”的加速器。疫情打破了正常的社会运行方式,为智能科技的运用带来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无论是智慧医疗、智慧零售、智慧办公还是智能制造,智能科技迸发出化危为机的惊人能量,也让全社会认识到,加快推动中国制造的智能化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后疫情时代,我们应将这种特殊时期培养起来的市场需求、消费习惯、政策保障和技术创新能力延续下去。

疫情危机加速了全球产业链的重新洗牌,也倒逼中国制造必须加快“产业跃迁”。中国“世界工厂”的优势和地位无可取代,但价值链迁移是市场配置资源之下的自然规律。立足自身,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全球化不确定性增强,我们必须加速智能制造转型,推动核心技术创新,建立自主品牌,尽早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增强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危机孕育机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西安考察时所说,“重大的历史进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的灾难之后”。在“一边抗击疫情、一边发展经济”的新常态下,我们应当危中寻机、化危为机。无论全球化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制造应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通过大力推动中国智能技术的突破创新,促进智慧经济的全面发展,尽早完成产业跃迁,不负“世界工厂”的大国担当,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本文刊发在财新promotion频道,不代表财新网编辑部观点

关于出品方 About Producer
财新智库成立于2015年8月,以“成为新经济时代中国金融基础设施建造商”为愿景,打造集研究、数据、指数为一体的高端金融服务平台。
联想集团是一家植根于中国、业务遍及180个市场的全球化科技公司。联想聚焦全球化发展,树立了行业领先的多元企业文化和运营模式典范,服务全球超过10亿用户。作为值得信赖的全球科技企业领导者,联想助力客户,把握明日科技,变革今日世界。
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IGI,简称“清华产研院”)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致力于推进产学研相结合,促进我国各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校新型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