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呈现 > 资讯 > 正文

特别呈现 | 开幕大戏即刻开演,安娜来了!140年后,安娜不只是列夫托尔斯泰的,更是全人类的
2019.10.25

如果说世界上存在三个安娜,一个是140年前托尔思泰笔下的安娜;一个是140年后被电影、电视剧、歌剧、芭蕾舞剧等一个又一个艺术舞台上永恒演绎的全人类的安娜;还有一个尚未可知的安娜,你会是她的“保护人”还是“审判员”?这需要你自己来解读。

2019年,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开幕大戏《安娜·卡列尼娜》来了!

世纪之隔的《安娜·卡列尼娜》

眼中沧海,笔底波澜

1875年1月,载有《安娜·卡列尼娜》第一至十四章的《俄罗斯导报》第一期出版,列夫·托尔斯泰的这部小说立刻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托尔斯泰笔下的主人公有着俄罗斯赌盘所代表的那种“现在或永不”的率真和勇敢,在人性的纠葛中追寻自我。

字字句句,闪烁着对自我救赎和寻求真理的执著,竭力要为生命找到存在的证据。


"好像一个人在横跨深渊的桥上从容走过,突然发现桥要碎掉了,然后更突然的发现,他以为是生活本身的桥,却并非生活本身,深渊才是"。

"没有一种环境是人不能适应的,特别是他看到周围的人都在这样生活"。

"他就这样活着,不知道、也无法知道,他是怎样的人,他活在世界上是为了什么,并且因为这样的愚昧无知而痛苦得想自杀,同时又坚定不移地走着他独特的人生道路"。

"他望着她,好像望着一朵摘下已久的凋谢的花,他很难看出它的美——当初他就是为了它的美把它摘下来,而因此也把它毁了的"。

"你要明白,自从我爱上你那天起,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对我来说天下只有一样东西,就是你的爱情。只要有了它,我就觉得自己很高尚,很坚强,对我来说没有什么事是屈辱的"。

"女人是男人事业上的一大绊脚石。爱上一个女人,又要做一番事业,这很难。既要避免障碍又要随心所欲地爱一个女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结婚"。这好比背上有包袱,却要腾出双手来工作,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包袱绑在背上。

而这种痛苦执著的追求,也正是北京青年戏剧节开幕大戏《安娜·卡列尼娜》最大的亮点——舞台之上的“俄罗斯灵魂”

永远的《安娜·卡列尼娜》

探源救赎和终极关怀的俄罗斯灵魂

俄罗斯灵魂(俄语:Русская душа)是一个俄罗斯语汇,指俄罗斯民族的世界观及具备俄罗斯民族特征的事物。

这一词汇常被用在俄罗斯民族哲学、文学、音乐及大众文化中。别尔佳耶夫、果戈里、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作品中都曾使用过这一词汇。

俄国哲学家尼·别尔佳耶夫曾说到,俄罗斯灵魂在对真理,对全世界的救赎,对全人类向新生活复活的火热探索中燃烧。它永远为民族和人类的痛苦而忧愁不堪,它自身的痛苦因而也无法解脱。对永无止境的、可诅咒的生的探寻充满这灵魂。

有一个笑话也可以形象反映俄罗斯灵魂在痛苦中追寻真理,上下求索的精神。

乌克兰人看到一颗钉子,拿起来放进兜里,觉得有天可能会用到;俄罗斯人看到这颗钉子之后,把它扔到了一边。白俄罗斯人看到钉子之后坐在上面,他认为也许上天就是要让他来坐这颗钉子。

《安娜·卡列尼娜》男主人公列文在尘世生活中 ,时时感到空虚,无聊,竭力要为生命找到存在的依据。安娜为了追寻自我,更是不惜成为一个被钉在道德“十字架“上的罪人。他们同托尔斯泰本人一样,在经历了死的恐惧之后,被逼到了对生存的挥之不去的沉思中。

可也正是《安娜·卡列尼娜》中表现出的终极关怀,对人生高屋建瓴的省悟,不停地吸引着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读者。


又见《安娜·卡列尼娜》

自我救赎的美梦还是自我毁灭的噩梦?

当爱情对刃道德,夹杂着矛盾的欲望去追寻自我,安娜的悲剧是可预见的,在19世纪后半叶沙皇俄国大地上,追求自我更是不现实。

安娜高雅、聪慧、美丽迷人,她是上流社会的贵妇人,丈夫地位显赫,儿子体贴可爱,家庭和睦的她是上流社会所有人眼中的美梦;

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情感布偶”。在车站邂逅伏伦斯基后,安娜迅速堕入情网。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的她,不顾社会道德的枷锁,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矛盾的情感让安娜的生活陷入痛苦的漩涡。她的生活随即成了噩梦。

她“陷入爱情——嫉妒猜疑——自我安慰——怀疑嫉妒——痛苦厌倦——神经质和歇斯底里”。伏伦斯基不是个完美的情人,安娜不满足,最终她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安娜身上除了许多其他“讨论女性命运”的作品中富有缺憾的悲剧美外,他与渥伦斯基的悲剧,还有着另一只推手——道德。

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们对他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甚至在写作《安娜·卡列尼娜》五年前(1868年),托尔斯泰在题为《论婚姻和妇女的天职》一文中说:“一个妇女为了献身于母亲的天职而抛弃个人的追求越多,她就越完美。”

《安娜·卡列尼娜》是如此流畅、合理且世俗的一个情感故事,其中种种人情细节和心理活动都细腻生动。故事的流畅合理,甚至让我们误以为在故事中能寻得一些关于爱情“幸与不幸”的原因。可事实上,托尔斯泰给出的结局却很让人混淆,他笔下的安娜好似一个梦,开始时是好梦,最后又像成了一场仓促而荒唐的情感恶梦。大概是为了防止读者评判安娜,他“有意”在书的扉页写了: Vengeance is mine, I will repay(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出自圣经《罗马书》12章19节)。

安娜·卡列尼娜之所以成了世界文学史上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恰恰是因为她抛弃了社会道德,无比真诚,不隐藏自己的苦楚。如果说,伏伦斯基是为了满足欲望而活着;卡列宁是忠于原则地活着;安娜则是忠于内心而活。她要爱情,绝不允许虚情假意和半点伪善的存在。

If without loving me, from duty he'll be good and kind to me, without what I want, that's a thousand times worse than unkindness! That's——hell!

安娜是一个梦,但究竟是一个自我救赎的美梦还是自我毁灭的噩梦?但我相信一点,接受内心的引导,道德力量在安娜身上消解了,她的“自我”才刚刚醒来。


波罗的海之家剧院

俄罗斯人民艺术家亚历山大·加利宾执导

"现代俄罗斯戏剧的新浪潮"的代表者

叶莲娜·格列米娜编剧

曾获圣彼得堡“金天幕奖”的最高戏剧奖

他们将如何解读安娜

咱们剧场见分晓


*本文刊发在财新promotion频道,不代表财新网编辑部观点

财新传媒产品策划中心(PIC)提供有市场竞争力的整合营销解决方案,以“内容+传播”为核心优势,融合公信力品牌、专业洞察、稀缺资源、创意设计、媒体矩阵,帮助合作伙伴提升品牌影响力。
  • 内容营销

  • 事件营销

  • 品牌专题

  • 创意设计

  • 音视频访谈

  • KOL合作

  • 会议活动

  • 研究报告

  • 微纪录

  • 项目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