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呈现 > 资讯 > 正文

特别呈现 | 广州农商银行:“沉、连、细”三部曲探索银行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2019.09.26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新中国成立70年,尤其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银行业从20世纪末被称为处于“技术性破产的边缘”,到今天国有五大行跻身世界大银行之列,经历了多周期的考验,彰显了中国银行业改革变革后的活力与应对危机的能力。

在中国商业银行序列中,有一类特别的群体——农村商业银行。他们既是“老企业”,也是“新银行”;相对国有大行他们体量较小且更多分散于广大农村区域,直面中国经济最弱的环节。在某种意义上说,农商行的发展是国内最能体现经济基本面强弱兴衰的一类银行业金融机构。

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农商行在新的形势和要求下,惟有改革者进,惟有创新者强。尤其根据年初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坚守定位强化治理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意见》,明确要求农商行更好地回归县域法人机构本源、专注支农支小信贷主业,促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如何在广阔的农村金融领域开拓视野和新局面,是新时代农商行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数以千计的农商银行群体中,遴选其中的排头兵,通过分析他们的普惠金融和高质量发展样本,以小见大地启迪农商银行整体的高质量发展。

沉下去:植根本地,回归本源

深度服务地方经济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各地政府实施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战略,渴望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小微普惠金融事业注入金融活水。

农村普惠金融一端是农户融资难、融资贵,另一端是商业银行经营成本高、风险大、经济效益和商业效益难平衡,如何破解?首先要解决“谁来贷”的问题。

一如开篇所述,在广袤的县域和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覆盖不足,大型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能深入,建设金融服务的物理网点成本高一直是制约农村金融发展、导致金融服务难以“下乡”的重要因素。由于传统优势金融机构较少介入农村金融,农商行得以依靠本地化优势结合政策导向得到巨大的发展空间。

作为植根于广州地区的本土银行,网点多、本地熟、对市场需求敏感、更了解当地,成为广州农商银行的优势。据悉,为了进一步下沉市场服务本地,广州农商银行在区域普惠与小微业务总部下设若干营销团队,深入专业市场、商圈、社区和村社,有效扩大普惠小微和服务实体的范围。伴随近年来广州市经济的较快发展和存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些回归本源助推实体发展的举措为本地经济发展夯实了稳定的基础,广州农商银行有望成为广州乃至整个广东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

除了普惠金融之外,广州农商银行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服务民营企业、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等政策部署,在践行国家政策部署的基础上实现市场专营、业务专注、服务专业,成为助推本地经济和实体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据近日发布2019年广州农商银行中期业绩报告显示,广州农商银行坚守“植根本土、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工作,成果显著。截至2019年6月末,广州农商银行涉农贷款余额363.94亿元,较年初增长达18.16%;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256.29亿元,较年初增长13.6%。

连上线:内外结合,创新驱动

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当前制约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一个原因是信用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商业银行与贷款申请人(如本地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之间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不确定“贷给谁”是合适的。

“要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主要是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能正确地判断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对所有金融机构而言,都是非常大的挑战。”广州农商银行业务总监蔡惠然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跨界融合、开放生态、互利分享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要义。广州农商银行“互联网+金融”顺应新形势,积极强化政银合作和第三方平台合作对接:以行内、人民银行官方数据做基底,全面接入税务、工商、社保、公积金、出入境等部门的第三方数据,尽可能获取多维企业数据信息,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对更多领域客户进行精准画像,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小微企业筛选和增信。

这些技术手段和第三方数据的接入有效弥补了大部分县域和农村地区人群的个人信用信息,大大推进了金融服务获得的可能性。广州农商银行“太阳微e贷”产品就是这一跨界信用合作的结晶。

“太阳微e贷”以税务、工商等第三方数据和自建模型进行搭建,以直销银行为载体,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小微客户筛选和增信,实现线上批量业务营销。比如一位诚信纳税的农场承包户,可能在商业银行的信用资料库缺乏必要的材料,广州农商行可以将税务、工商部门提供的纳税情况、信用状况等材料纳入综合评估,大大增加其获得贷款的可能性。

不止于此。据悉,目前广州农商银行正积极推动智能化风控平台、第三方征信数据采购等项目,逐步搭建内外结合的大数据智能化风控体系,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的科技手段,建设反欺诈系统、零售评级系统、零售移动信贷平台等系统项目,实现“信贷工厂”向数字化、智能化2.0版转型升级。

细起来:精细服务,

提升高质量发展质效

“基本金融不出村,综合服务不出镇,”一位基层金融监管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如此表示:“这些事情,大银行很难做得到,还是要靠深耕当地的农信社和农商行。”

这也凸显了农村普惠金融的另一大痛点:“可得性”。鼓励商业银行“细起来”,通过精细化运营提升金融“可得性”,包括获得的渠道、还有获得的适用性,都是近年来政策大力推动普惠金融创新实践的方向。

在“可得性”的渠道方面,为有效解决客户“手续繁、融资慢、成本高”难题,广州农商行积极响应国务院、银保监会提出“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路”的号召,在现有流程上不断优化,普惠金融服务也逐步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实现客户直接触达,极大提升了小微、普惠金融业务的可获得性和服务效率。

以广州农商银行的不动产“e登记”服务为例。在广州地方性银行中,广州农商银行业内首家实现抵押、涂销、换证登记业务网上申办。现在,通过“e登记”网上申办平台,客户到广州农商银行“动动手、刷刷脸”就可以抵押贷款“一件事”办到底,告别客户过去需多次往返银行营业网点和不动产登记中心“往返跑”、“多头跑”的情况。

另一方面,在“可得性”的适用性上,作为负责任的金融服务提供者,广州农商银行除了给普惠金融人群提供“适宜”的服务之外,还针对不同的细分人群提供定制化、精细化的创新适宜产品。

在创新融资担保方式方面,面对普惠金融人群缺乏抵押物难题,广州农商银行创新运用宅基地不完全抵押、村民股金分红权利质押等方式缓解农户、小微企业因抵押品不足融资难的问题。基于上述两种抵押方式,广州农商银行为客户量身打造了“太阳村民致富贷”、“太阳小微贷”等产品,全面满足各类精细化的小额融资需求,而在这些产品服务出现之前,这些用户往往被排除在普惠金融的受益者之列。

在服务普惠小微企业的模式创新上,广州农商行注重与政府、各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对接,以“龙头企业+供应端、销售端上下游客户”的“1+N”模式批量开发普惠小微业务,探寻出一条打造批量营销模式的差异化经营道路,增加并纾困了一大批“适宜”的小微企业,无论是从企业社会责任担当还是商业可持续的角度,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从农村中来,到农村中去。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持续推进,新旧产能转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仍将继续,围绕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创新、金融改革三大任务,农商银行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的必然要求。作为全国农村商业银行领域的排头兵,广州农商银行植根本地,立足于专业化服务,以不断创新、独具特色的金融服务,正成为地方银行助推普惠小微金融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刊发在财新promotion频道,不代表财新网编辑部观点

财新传媒产品策划中心(PIC)提供有市场竞争力的整合营销解决方案,以“内容+传播”为核心优势,融合公信力品牌、专业洞察、稀缺资源、创意设计、媒体矩阵,帮助合作伙伴提升品牌影响力。
  • 内容营销

  • 事件营销

  • 品牌专题

  • 创意设计

  • 音视频访谈

  • KOL合作

  • 会议活动

  • 研究报告

  • 微纪录

  • 项目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