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尖峰+产业高地”

2019年07月08日 10:44 来源于 财新网

 

无论从GDP规模看、还是从人口、面积等要素看,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三大湾区(纽约、旧金山、东京)已等量齐观,但从创新和产业维度来看,还有很大差距。7月5日,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院长顾强在财新大湾区金融论坛上发表上述观点。他指出,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圈的深入融合以及产业迭代更新,大湾区将形成“创新尖峰+产业高地”的协同发展新范式。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尖峰”“产业高地”的差距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发,正式将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提上国家战略层面。作为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大湾区建设既为广州、深圳等地区发展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供了新的目标定位,也是香港、澳门探索发展新路向、开拓发展新空间、增添发展新动力的客观要求。

7月4-5日,财新传媒主办的“财新大湾区金融论坛”聚焦大湾区金融实践、挖掘技术变革潜力和企业的历史机遇,通过国内外政商学界顶级人才建言对话、智慧凝聚,助力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在此次论坛上,华夏幸福作为长期以来致力于都市圈的研究与实践,坚持围绕都市圈布局产业新城的实践者,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院长顾强分享了来自产业一线的实践和思考。他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2018年,GDP达1.6万亿美元,已超过旧金山湾区和纽约湾区,6957万人口和5.6万平方公里面积远超其他湾区。

“我们(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体系比较健全,集装箱的数量是7499万,另外三个湾区只有我们的十分之一,这表明我们这样一个世界工厂的地位,表明了我们产业体系的健全。”同时,他也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有规模体量的优势,但是在质量优势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创新能力和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这种差距和提升空间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创新尖峰”“产业高地”。首先在创新层面,相对世界三大湾区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尖峰还不够尖,包括诸如高水平大学排名不高、大科学装置发展不够、顶尖创新型人才不足。以AI人才为例,在全球TOP1%的最顶级的AI人在,中国籍的占9%;高质量人才当中,中国占25%左右,排名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59%的人才不在中国工作,而是在美国工作,也有部分在加拿大工作。

以硅谷为一个对比反例,其开放的氛围、宽松的人才政策和优越的教育配套条件,使之成为一块强大的“人才磁石”,源源不断地吸附全球移民,作出科技贡献。Joint Venture发布的硅谷指数显示,2017年,硅谷出生的国外的人口比例为38.2%,超过加州的26.9%和美国平均的13.7%;出生在国外的工程师主宰了硅谷的科技类工作岗位。而中国目前的大湾区的人才吸引力远未达到这一水平。

另一方面,中国的产业高地也还不够高。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造成光刻胶等集成电路关键原材料供货中断,扰乱了全球芯片制造和供应链体系,对中国也有很大的影响。这也反映了东京大湾区的产业高地地位,其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在全球范围内很多处于领先水平,中国的大湾区产业高地亟需赶上。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圈的四大路径

结合华夏幸福的都市圈产业实践和理论思考,顾强在会上分享四条打造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圈的路径。

首先,以完善都市圈功能为核心,优化大湾区的空间格局。据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的研究,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人口不断向大城市集聚,受制于城市核有限的发展空间和承载能力,人口由中心向外围溢出,外圈层人口加速增长。粤港澳大湾区地区同样呈现出人口加速外溢的特征,人口在广州、深圳间连绵分布,外围的东莞、中山等均为百万人口级城市。

其中广州都市圈和深圳都市圈,面积占50%左右,GDP占71%,两个核心都市圈都占有绝对的龙头地位。都市圈是中国企业最聚集、创新最活跃的区域,是新技术的发源地,也是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从未来提高空间效率来讲,如何提高两地都市圈的发展质量,这是核心议题。

其次,打造都市圈“人才磁场”,促进人口质量红利的持续迸发。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以及保持对高素质人才的磁力是湾区发展活力的重要保障。从人口流入来看,过去五年整个大湾区大概人口净流入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可以说,人口红利还会长期存在。另一方面,在保持人口数量红利的同时,如何促进人口质量红利(如提升大湾区大专以上人口的比重,目前只处在全国的中游水平),不断地提升以及持续迸发,这是打造全球科创中心的关键所在。

第三条路径是以资本链驱动创新链、产业链,放大创新头部效应。发展多元化的资本体系,满足从科技创新到孵化、商业化、产业的全过程服务。大湾区目前集聚香港、深圳、广州等国内外有竞争力资本市场体系,怎么样利用这一资本市场体系驱动创新,提升产业链和价值链,这是大湾区建设面临的根本任务。此次会上,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国家开发银行前董事长陈元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整体产业体系完备,不同城市分工明确,金融行业相对聚集,已初步形成层次分明的金融城市群,成为中国内地金融体系与国际金融体系接轨、融合的良好平台。

最后一个路径是关于着力提升“六度”,促进湾区在全球价值链的跃升。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认为这“六度”包括:开放力度、创新浓度、资本厚度、产业高度、人口热度、服务密度。“这六度当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开放力度,我们的湾区能不能发展,能不能打造成世界级的湾区,世界级的科创中心,最重要的是我们用什么样的开放力度。”顾强认为。

大湾区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经济现象。自《纲要》颁发以来,粤港澳大湾区渐驶入“快车道”,大湾区都市圈也在快速融合深化中。全球湾区的发展大多遵循了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再向创新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粤港澳大湾区也正处于这一转型过程中。

早在2016年,华夏幸福就与江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整体开发建设经营江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海区约定区域项目的合作协议》,着手在江门高新区打造产业新城。江门处于大湾区经济带城市群,并在珠西战略中占据重要战略地位。作为产业新城运营商的实践代表者,华夏幸福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助力大湾区的建设。


*本文刊发在财新promotion频道,不代表财新网编辑部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