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强:“创新尖峰+产业高地”构筑都市圈新未来

2019年07月04日 15:36 来源于 财新网
“创新尖峰+产业高地”,以创新尖峰带动区域整体形成产业发展高地,是都市圈经济的新未来和新范式!

1

本文根据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院长顾强,在“国际都市圈经验与中国都市圈发展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全球竞争的舞台是“扁平”的,但各个地区依然能凭借自身资源禀赋,在“扁平的世界”中创造出“尖峰”。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全球大城市难以抵挡的集聚效应,正推动一座座创新尖峰在全球都市圈耸立。而持续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重组,也推动着都市圈内部创新空间加速重构,并呈现类型多元化、功能复合化、圈层网络化、区域协同化趋势。

01

创新视角下,世界是“平”的还是“尖”的?

有关创新的地域分布,人们看法不一。有人说,地球是圆的,但全球化正在让世界被快速摊平,创新发生在世界各地;也有人说世界是尖的,创新集中出现在少数都市地区。华夏幸福同国科大一起,以全球创新创业数据为基础,设计了“全球创新创业城市活力指数”,给出了一个较为可靠的答案。

18

点击查看相关文章及下载报告原文


“全球创新创业城市活力指数”指标体系从创新环境、创新行为和创新业绩三方面出发,综合考虑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22个三级指标,对全球范围内最具创新潜力的31个都市圈核心城市进行评价。研究发现,排名前20的创新城市无不例外都集中在大都市地区,换言之,创新创业活动高度集中在大都市地区。

2

全球城市创新创业活力指数,三角形越大指数越高

这一现象表明,创新活动主要发生在若干核心都市圈内,而不是均匀分布在世界各地。

头部企业是创新的龙头和主力,其分布情况一定程度上可代表创新的分布情况。从头部企业分布情况看,尖峰现象同样突出,数据显示:90%以上的世界500强企业集中分布在全球大都市圈内。

全球世界500强企业分布

3

数据来源:慕峰,“多一些亩产英雄和隐形冠军,少一些泡沫独角兽”

对中国而言,亦是如此。北京有300多家A股上市公司,上海和深圳近300家,广州、杭州也有100多家,31个都市圈承载了我国80%的上市公司。独角兽则更加集中,31个都市圈聚集了90%独角兽企业。

我国大陆A股上市公司分布

4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换句话说,全球化让沟通变得愈加扁平,但从创新的视角看,都市圈正在成为世界的“尖峰”。

是什么让都市圈成为了科创和新动能的聚集地?

我们认为驱动力来自都市圈的人口热度、知识浓度、资本厚度、产业高度、服务密度和开放力度,“六度”兼备,让都市圈天然打通任督二脉,成为新技术、新产业的策源地和孵化器。

以目前最受资本市场追捧的智能驾驶与工业机器人为例,大数据分析发现,智能驾驶企业和工业机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都市圈内。中国31个都市圈聚集了全国83%的智能驾驶企业及75%的工业机器人企业。这表明人类创新活动在“扁平的世界”里涌现出科创“尖峰”,这些“尖峰”就出现在我国的主要都市圈中。

智能驾驶企业(左)和工业机器人企业(右)主要在都市圈分布

5


17

数据来源:淘数科技企业大数据平台

02

都市圈创新空间正在加速重构

尖峰崛起的都市圈,随着核心城市边界的不断扩张,内部的创新活动和创新空间呈现出怎样的布局和演化趋势呢?

探究创新源头,我们认为可分为知识源创新、产业源创新和社会源创新。其中,知识源创新重点围绕学科的基础理论进行突破,实现新知识创造,引领新技术变革;产业源创新重点围绕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推动技术转化、改进和升级,以及工艺优化与效率提升等;社会源创新基于公共领域的问题和需求进行创新,如共享经济等生活科技孵化、智慧城市建设等。

根据创新源头划分的都市圈创新类型

6

创新源不同,所依托的空间形态和区位也有差异,随着创新活动的演化和城市的生长,不同创新空间又相互影响,呈现“四化”趋势。

1.类型多元化

都市圈创新空间分为“大-中-小”系统,不同尺度的创新空间相互镶嵌、融合。根据创新源差异,大尺度层面的都市圈创新空间主要包括以政府规划为主导的产业园区、大学城、科技新城等;以市场力量为主导的产业社区(综合体)及分布在城市核心区的簇状或独栋商厦楼宇等。大类创新空间中又分布着企业研发中心、孵化器、实验室、加速器等中小型创新空间。

当前,我国都市圈的大型创新空间基本固定,但中小创新空间日益多元,如以创新社群为主的创新街区、众创空间、创业咖啡等新载体新形态不断涌现。

7

都市圈创新空间耦合系统

大型创新空间的多元化程度较高,内部容纳着多种创新载体形态,包括创新社区、生产空间、总部研发等。而小型创新空间则在功能上更为聚焦。不同类型和尺度的创新空间区位差异显著,例如大学城、产业园区、产业新城、科技园等一般分布在都市圈的外围圈层,而创新楼宇、创意园区、创新创业园、产业社区(综合体)等主要分布在都市圈内部圈层。

 

8

都市圈不同创新空间的规模和多元化程度示意图

2.功能的复合化

随着大学向研究型转变、园区向创新型转变以及创客型社区的涌现,都市圈三类创新空间功能逐步融合。大学城等知识源创新空间更加强调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学研的一体化发展;产业园区则加快对接科研机构,承接科研成果的中试和产业化,并加快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推动产城融合发展;而社区和街区也打破单一的住宅或商业功能分区,涌现出创业咖啡、创客空间、创客小镇等新型空间。知识源与产业源创新空间的联系越发紧密,界限也越来越模糊,产业源与社会源创新空间的联系愈发强化,三者在空间上趋于融合。

三类创新空间的功能内涵已悄然发生变化,逐步走向综合,兼具研发创新和孵化功能、技术转移和转化功能、生活社交和休闲娱乐等功能。内部的配套也更为完善,服务更为全面,提供从共性技术平台、基础性硬件支持、智慧服务管理到创业全过程指导服务。

9

都市圈不同创新空间功能逐步融合


 

3.圈层的网络化

都市圈内部创新活动和创新空间并不是均质分布的,而是呈现由内到外,圈层式递减特征。典型都市圈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集中在都市圈核心区,沿着圈层向外,创新企业主体和创新活动逐步递减。如北京都市圈,截至2018年,城市核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9万家左右,而都市圈外圈层仅有1259家。

四大都市圈各圈层高新技术企业分布

10

数据来源:淘数科技企业大数据平台

随着产业的外溢和外围节点城市的快速发展,创新活动单元由核心城市主城区向副城、乃至外围郊县圈层式扩散与整合。从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4大都市圈各圈层年度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占比变化可以看出,都市圈核心区的专利授权量占比逐步下降,而第二圈层和外围圈层的占比逐步提升。2010年,北京都市圈城市核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到95%,2018年则减少到90.5%。而上海都市圈城市核的占比则从67%下降到46%。

11

北京都市圈各圈层年度发明专利授权量占比变化

12

上海都市圈各圈层年度发明专利授权量占比变化

数据来源:Incopat

4.区域的协同化

都市圈内部创新空间逐步从独立走向合作,加快产业链的创新协同,形成区域产业和创新发展的合力。如北京都市圈内的海淀偏重知识源和社区源创新为主的原始创新,外围的固安和霸州等节点城市则强化与北京科研机构的合作研发,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13

都市圈创新空间的发展演化

当前,中关村以“智力引擎”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已经在京津冀区域合作共建了中关村昌平园怀来分园、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等合作园区,逐步形成以核心知识源创新带动外围产业创新的组合。截至2018年底,中关村企业在河北、天津设立分支机构超过7400家。

都市圈创新空间的“四化”趋势正加速塑造都市圈经济的新范式。

03

“创新尖峰-产业高地”:都市圈经济新未来

大城市难以抗拒的向心力,将推动我国新增城镇化人口进一步向都市圈集中,创新活动也将持续向都市圈集聚,我们有理由相信,都市圈的“创新尖峰”角色将得到持续强化,尖峰高高耸起,引领区域发展。

对我国367个城市的常住人口数和专利数比较发现,人口越集聚的地方,产生的专利数量就越多,两者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正相关关系。

14

中国各地级市人口和专利分布关系

数据来源:Incopat

数据统计还显示,2015年之后我国新增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5%集中在都市圈,都市圈的创新集聚效应进一步强化。

15

2015年后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分布

数据来源:淘数科技大数据平台

创新是发展的加速器,产业是区域经济的内核,创新不能脱离产业而存在。当前,我国都市圈产业空间重构加速推进,产业高附加值环节将主要集中在核心区,但制造业及一般性服务业向外圈层外溢转移,都市圈外围区域迎来加速发展新阶段,形成创新尖峰和产业高地相辅相成的“核心-外围”结构。

遵循产业空间分布规律,以创新为引领,形成“创新尖峰—产业高地”的新格局,带动都市圈核心竞争力提升,这是都市圈经济的新未来!

19

当前,应加快构建“三链集成、云状协同”的都市圈创新生态系统:即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和资本链进行创新协同,推动人才、知识、资金等要素资源的流动共享。重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1.产学研协同布局

打通都市圈内企业自由流动的障碍,实现从科技创新到商业创新和产业化的协同布局。

2.创新资本体系完善

发展多元化的资本体系,满足从科技创新到孵化、商业化、产业的全过程服务。

3.创新设施共建共享

推进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发展功能复合的新型专业研发机构。

4.推动创新人才流动

通过本地培养和外部引进等方式提升外围区域的人才层次,服务和支撑都市圈内外圈层的协同创新。

同时,要从规划的长期性、发展的协同性、硬件基础搭建、创新产业体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开放多元文化等多方面打造有利于都市圈协同创新的政策环境。

科技,让世界的发展之路变得愈加平坦;但引领世界发展的,是创新尖峰的都市圈。

 

*本文刊发在财新promotion频道,不代表财新网编辑部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