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呈现 > 资讯 > 正文

特别呈现 | 微众银行马智涛:开放科技能力以实现普惠金融服务
2019.06.12

6月10日,2019财新峰会香港场在香港举行。微众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马智涛受邀参会,与中国工商银行行长谷澍、银保监会首席律师刘福寿、中信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宸等嘉宾同台交流探讨“数字驱动创新合作”相关话题,分享了微众银行金融科技赋能普惠金融的成果。

微众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马智涛

数字化普惠金融惠及长尾人群

2018年4月,世界银行(The World Bank)发布《2017全球普惠金融指数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全球仍有17亿成年人无法获得金融机构或移动货币提供商的账户。金融服务长尾人群数量依然庞大。

在借款方面,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人均信用卡持有量0.34张,至2018年三季度,该数字缓慢增长至0.47张。“我们发现,一些小微企业、个人消费,还是非常依赖于非正规的金融机构,比如向亲朋好友借钱。中国普惠金融发展依然面临着不够均衡、不够充分的挑战。如果能有效运用数字化技术,就可以实现比较好的破题。”马智涛说。

作为中国第一家民营银行、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推出了面向个人消费者的“微粒贷”以及面向小微企业融资的“微业贷”,短短的4年间,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交了亮眼答卷。

马智涛介绍,“微粒贷”是国内首款定位大众客户手机移动端的自助式小额银行信用循环贷款产品。截至目前,“微粒贷”已覆盖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的567座城市,79%的用户人群为大专及以下学历,笔均贷款金额8100元,其中72%的贷款利息低于100元。

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微业贷”已经服务34万户中小企业,其中68%此前无任何企业贷款记录,38%企业主无任何个人经营性贷款记录。“面向这些小微企业,我们授信额度是传统银行小微贷款的10%,目前户均贷款余额为29万。客户类型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高科技企业以及批发零售企业等领域,真正让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马智涛说。

以科技实现普惠金融“三升两降”

当前,数字化新技术在催生新商业模式的同时,也让全球银行业全面步入数字化时代。另一方面,随着金融业务从业务流转变成数据流,金融风险传递的时空界限也被打破了。

作为数字化时代金融领域的重要板块,普惠金融所面临的风险控制挑战尤为突出。既需要让金融服务精准、充分触达最迫切需要的人群,同时也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实现智能运转。

马智涛认为,普惠金融要实现健康发展,必须要满足“3A+S”四个要素,即Accessible(方便获取)、Affordable(成本可负担)及Appropriate(贴合心意),以及Sustainable(商业可持续)。而要实现这四个要素,就必须让金融科技的效用得到最大释放。

作为一家科技创新驱动的银行,微众银行IT人员占比超过50%,微众银行的核心系统能够7*24小时无间断地为用户提供金融服务,最快产品投放速度为11天。

目前微众银行已构建起“ABCD”即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四大技术支撑,能够实现以人工智能为用户提供精准高效的服务,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线上存证快速仲裁等。“金融科技赋能数字普惠金融,让我们得以提升金融效率、提高客户体验、扩大用户规模,同时能够控制好成本、控制好风险, 实现‘三升两降’的效果。”马智涛说。

开放银行的数字化技术合作

基于庞大的用户基础以及快速更迭的用户需求,中国普惠金融已走在全球前列。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全球技术加速融合的背景下,中国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开放。

然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与数字化发展水平参差,沿线国家的账户持有率在全球处于偏低水平。马智涛表示:“要推动全球普惠金融更好地发展,我们认为必须要开放,包括开放平台、开放创新、开放协作。”

近年来,微众银行以开放平台(Open Platform)、开放创新(Open Innovation)、开放协作(Open Collaboration)为抓手,基于API、SDK、H5等方式,对外提供银行服务,基于开源软件、知识产权授权、参考实现(RI)等赋能合作伙伴,并通过分布式技术形成开放商业联盟,实现跨机构的协同创新,为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普惠金融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马智涛认为,真正意义的开放银行,除了开放API、SDK,更重要的是要把科技能力开放出来,能够影响到全球范围内需要科技能力发展普惠金融的国家。只有倡导更多的开放协作,实现跨产业、跨国界、跨机构的合作,才能更好地让金融服务实现普惠目标。


*本文刊发在财新promotion频道,不代表财新网编辑部观点

财新传媒产品策划中心(PIC)提供有市场竞争力的整合营销解决方案,以“内容+传播”为核心优势,融合公信力品牌、专业洞察、稀缺资源、创意设计、媒体矩阵,帮助合作伙伴提升品牌影响力。
  • 内容营销

  • 事件营销

  • 品牌专题

  • 创意设计

  • 音视频访谈

  • KOL合作

  • 会议活动

  • 研究报告

  • 微纪录

  • 项目共建